台灣人口負成長,應該是好消息吧!

Piers Chang wrote:
當全部都是菁英的時候....

就只剩很多張嘴....


台灣就是太多這種人
社會才會這麼亂
力不到,不為財
月夜飛行 wrote:
大大知道人口負成長是怎麼回事嗎?年輕人少,稅收也變少,一個年輕人要背負的老年人口數也變多,壓力變重,只會垮越快。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見樹不見林的觀點。
或著說,這個講法,只對了1/10。
在人口開始減少的初期,的確會有此狀況,但是經過一段調整期後,稅收反而會增加。
為什麼呢?因為年輕人少了,雇主找不到人手,就業市場變成勞方市場,所以資方需要拉高工資才能找到人手,因此,就業人口的工資會上升,工資上升,就是稅收增加。而這僅是有形能看到的部分。
無形的部分更多,
1.從總體經濟的供需面來說,需求變少了(因為人口變少),但因為供給量不變,所以每個人能獲得的各項資源變多,所以導致獲取資源的成本(金錢跟時間)變少。例如:因為人口變少,你會遇到塞車的頻率降低。因為人口變少,也表示消費人口變少,因此各類商店必須想辦法降價、促銷,才能吸引顧客上門。因為人口變少,所以每個學生的教育資源變多,三十年前,台北的一個小學的班級,幾乎都是50~60人的。現在呢?大約30人吧。每個小學生可以取用的教師資源變多(教師素質好壞是另一回事)

2. 污染降低。因為人口變少,最直接的,就是垃圾量減少、用電量減少、用水量減少。
3.房價降低。因為人口變少,房屋需求量降低、空屋率上升,導致投資客、屋主因不願意資金積壓而降價脫手。山坡地濫墾也會減少。

就個體經濟而言。僅就個人面來討論的話,因為污染源降低身體狀況自然會好,身體狀況好,則公共衛生資源(ex:健保給付)使用量降低,無形減少公共資源的浪費。

對台灣現況而言,人口減少的好處太多了。台灣的人口數,應降至1500萬會比較適合。
有時候附合大家的意見,不見得就是對的.前兩期天下雜誌也有不一樣的分析:

少生點,反而能防老 作者:林明仁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台灣近十幾年來新生嬰兒人數的快速減少,已讓人口老化成為國家未來所面臨的重要挑戰。的確,過多或過少的人口,都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影響。只是由於人口變遷是一個動態,期程長,亦會與經濟政治與社會的結構互動,而彼此互相影響,因此討論此問題與提供政策建議時,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第一,為瞭解決現在人口問題所實施的人為干預,經常會導致數十年後另一個人口問題 (這應該也是我們從經濟衰退與政府干預之間的惡性循環所得到的教訓)。

舉例來說,中國在八○年代初期用來抑制人口成長的一胎化政策,在現在已經造成「兩個父母加四個祖父母照顧一個娃」的怪異現象,這顯然對未來人口老化問題是雪上加霜的。再者,一胎化與重男輕女交互作用所造成的性別比例失衡, 也會變成中國社會以及鄰近亞洲國家未來三十年婚姻市場與社會治安的重大挑戰(見《天下》四二八期專欄)。又如,德國在二戰後大量引進土耳其移工,儘管一開始發的只是單純的工作簽證,但時間一久,人數一多,移工要求成為移民的壓力也愈來愈大;此一客工移民也成為德國的族群衝突與排外攻擊等社會問題的重要因素。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再者,在詮釋人口資料時,因果關係的確認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舉例來說,中國當局宣稱一胎化政策儘管苛刻,效果卻立竿見影:因為它為中國減少了三到四億人口。但是這些官員忘了,即使沒有一胎化,隨著經濟發展,生育率本來就是會下降的。另外,過去許多工業化國家由於教育擴張及勞參率提高,導致生育率下降,政府便祭出優惠的托育及婦女就業政策加以因應。而這些政策實施一段時間後,生育率也的確回升了,只是此一回升真只是由於政策奏效?或者也與之前延遲生育的婦女,正好在這個時間點開始生育行為有關?也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因此,在討論人口政策時,一定得小心謹慎,避免使用「亡國滅種」這種末日寓言式的語言 ,以免因恐慌而制定出過度反應的政策,對未來造成更大的危害。

依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貝克教授(Gary Becker)所言,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與避孕藥的發明,是工業化國家生育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哈佛大學的高登(Claudia Gordon)與凱茲(Larry Katz) 兩位教授也發現,美國一九六○年代避孕藥的普及,不但增加了大學畢業女性進入如法律、醫學、商學等專業領域的機率,也延緩了她們生第一胎的時間。此即為我上一篇專欄文章的論點之一,只是與先進國家相較,台灣晚了二十年發生而已。我也提到,最近十幾年的生育率下降,雖有部份可以被生育步調的改變所解釋,但調整完成後,生育率也幾乎不可能回到二.一的人口替代率水準。

生得少,所以花得多

另外,有一個最近流行的論點認為,年輕人不敢生的原因,是因為現在養小孩的成本太高,此一論點某種程度上恐怕有倒果為因的問題。貝克教授就認為,若父母將小孩視為「耐久性消費財」(durable consumption goods)的話,那生育數變少時,對每個小孩的投資自然就會增加,此即所謂質與量的取捨(quality and quantity trade-off)。舉例來說,父母有十個小孩時,確保他們都能活著長大就已經非常困難了;但現在只有兩個小孩,當然得讓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行。且就整體生產力(或甚至只是娛樂父母的程度)來說,兩個人力資本很高的小孩,不見得就比個五國中畢業的孩子來的低,因此養小孩成本高是小孩少的果,不是因。再者,奉養父母是有所謂公共財的性質的:小孩數愈多,每個小孩「搭便車」(free ride)的機率就增加,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形,就更有可能發生。就父母投資決策來說,少生幾個,對每一個小孩更好一些,對年老保險不見得沒好處。

再者,一般認為少子化會使日後年輕人負擔加重,也並非完全正確。沒小孩的人現在繳交的稅,有一大部份是到了兒童福利和學校身上,這不也有幫別人養小孩的意味?只要每個小孩所分配到的資源增加(如讓班級人數上限下降),此時每個年輕人的生產力也會比上一代高,在給老人一定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每人平均可以撫養的老人數,當然也就上升了。再者,防老是養兒的主要因素之一,只要防老的需求改變,投資防老行為就會改變。舉例來說,中國因為一胎化以及社會福利與保險制度的缺乏,儲蓄率因此居高不下。台大經濟系劉錦添、美國裡海大學周欣儀兩位教授的研究也指出,全民健保使得台灣每人儲蓄大約下降了一○%左右。沒有小孩的人,防老只能把投資在小孩身上的錢轉化成儲蓄。我們的小孩,以後恐怕還得靠這些有錢的老人消費才有工作做呢!
就算是lover最後還是會over就算要fuck起初也要有fu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lie
ray0808_pilot wrote:
有時候附合大家的意見,不見得就是對的.前兩期天下雜誌也有不一樣的分析:

少生點,反而能防老 作者:林明仁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恕刪)

假設正確。未來小孩可以爭取的資源多。

講求投資報酬率,逆向操作,能力範圍之內,應該多生,因為未來的世界,越多小孩,家族可以爭取更多資源或賺更多錢。未來工資(薪資)一定大幅上揚,人力成本極高,工作多,但是人才很少。
害怕子女不孝?越多小孩,越有機會生出孝順的。只生一個,萬一不孝順。。。

未來的世界,人口少,需求少,房地產跌,但是工資漲。
台灣: 面積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
紐西蘭: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420萬.

紐西蘭面積有八個台灣大,人口卻只有台灣的五分之一不到.
紐西蘭的生活水平相當高,排名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第19。

台灣人口負成長,不只是好消息,根本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照紐西蘭的面積人口比,如果要台灣的人民每個人都像紐西蘭有足夠的空間享受青山綠水,
27萬:420萬=3.6萬:56萬

那全台灣合理的人口應該降到56萬人才是...靠,這個數字連我自己都嚇到了
就算是lover最後還是會over就算要fuck起初也要有fu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lie
大可不必 wrote:


這不是人的問題 ,是教育部的問題 .
如果市場供需沒那麼大 ,就不應該浪費如此多的預算來廣開大學 ..
如果市場供需沒那麼大 ,就不應該家長從小花大錢讓小孩補習 ..

如果市場供需沒那麼大 , 幹嘛生那麼小孩來浪費社會資源 ?


" 有人大學沒畢業一個月就賺三~五萬 " 請問這些工作有哪些 ? 有享勞健保?有提撥退休金 ? 可以連續做上10 年以上嗎 ? 要不要心得分享讓大家了解一下 ????????我相信版上一堆人很有興趣吧 !!!!)



這是最簡單的吸引力法則

你可以選擇要埋怨教育部,埋怨政黨,埋怨國家,甚至抱怨總統..... 讓自己越來越憂鬱。
或者也可以問自己 "我要怎樣才能多賺更很多錢?"



老實說,
我根本沒見過怨天尤人的人有辦法賺什麼錢


PS: 不知道你有無大學畢業?
有的話你可以PM我,一個月三萬以上的工作我可以介紹給你,不過你有沒有能力做下去是另外一回事



大可不必 wrote:

大學沒畢業就 3~5萬 ,看在考高普考的考生眼裡 ...不會心酸酸嗎 ??
還有 97% 大約 20 萬 人次 需要您的訊息 ...


俗話說:
"種因得果,自己判斷自己的能力量力而為"

我也很多以前的同學高普考重考了幾年都當米蟲還執迷不悟,
幻想著奇蹟發生,表面上似乎很積極的準備,
實際上那只不過是給自己逃避人生階段的一個避風港而已,若父母沒錢養,還可能讓他們過的那麼爽嗎?

說穿了,
都幾十歲了如果不能有點自覺,設立停損點,在那邊連續職業考生當五年八年... 恐怕自己問題更大。




jhvk wrote:

多到外面看看



中肯

說真的大學生一個月幾萬算什麼?

我一個朋友大二開始做國外(AF AE?)品牌代購,每年只做兩波,賺到讓我傻眼

多去外面看看多體驗,
否則永遠都往下比爛,自怨自艾。
有法律問題歡迎免費詢問唷! smile6746@hotmail.com
ray0808_pilot wrote:
台灣: 面積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
紐西蘭: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420萬.


所以台灣人太多多多多了
Piers Chang wrote:
怨天尤人的大學生....我還真看不少!

多看看領22000的那些人的"態度"!

你會覺得那叫做"活該"!

順便一提....

我反對人口負成長.....可是我養不起阿!$_$
)


閣下一定也看過很多~


我偶爾會幫朋友介紹短期工作,
我就來分享一下故吧!

前幾天,
某個住高雄的朋友敲我,
問我說"參加政府2.2K工作專案,科技公司做辦公室當客服人員,
做了三天就不爽做了,若直接落跑以後會有紀錄嗎?"

我跟這個朋友講了很久,
原來她老大想進旅遊業,卻又根本沒經歷所以找不到工作,
政府就業專案進去,工作內容還算輕鬆,但幾天後就膩了,一個月就不到想回家繼續當米蟲~

這種態度,
別怪政府不給你工作,
根本浪費國家資源...

失業也是正常吧? 還能說什麼? 咎由自取!





另外再分享一下親身經歷,
很多華人死都要考到高普考或證照,
認為大學畢業就業前就要有一張當"免死金牌"(?)

大學我因緣際會到律師事務所合作,
裡面真正會打官司會談判的法務主任竟然不是律師,也不是法律背景

那些讀到天昏地暗考上律師的,也只是拿人家基本死薪水而已...


路是人走的
生活是人選的

自己過不好就埋怨外界,哪可能過得好? 多的是原本更慘的人靠自己力量賺到大桶金幣的
有法律問題歡迎免費詢問唷! smile6746@hotmail.com
ray0808_pilot wrote:
台灣: 面積3.6...(恕刪)紐西蘭面積有八個台灣大,人口卻只有台灣的五分之一不到.
紐西蘭的生活水平相當高,排名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第19。


紐西蘭不必擔心國防上的問題,
台灣卻連買個防衛性的武器都困難重重,
甚至要花大錢當凱子,
更別提外交上的無謂浪費了,
拿紐西蘭和台灣比,我想這樣的單純比較沒有實質意義。
看台灣什麼時候會有

五十歲以上 可以選擇安樂死!

這樣我就不用浪費國家資源

遺體還可以捐贈 多多益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