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對方向比早點起跑還重要.更何況,你確定你的孩子真的是往前跑了嗎?臺灣的小孩子平均都比歐美的小孩子早10年起跑.但我們的小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輸歐美的小孩子,考試除外,因為我們的小孩很會背,但背下來的東西很少懂得應用在實際上.我在國外住了8年左右,英制學校和美式學校的教學方法大概都知道.美國是分1st Grade到12th Grade,英制是form 1到form 7.不管是美式還是英制,他們都是在9th grade/form 6才開始真的在拼學業(相當於我們的高中)在這之前的教育,在我們臺灣家長眼裡,根本是放任他們快樂的玩(請注意..是在我們的眼裡...)相當於我們的小學,美式/英制學校只有1成的時間安排基礎課程給學生剩下的時間主要分給:運動,社團活動,美術,音樂健全的人生來自健康的身體,這道理臺灣人都懂.所以臺灣大部份步入中年之後的人,都會談養生談食補,吃難吃的有機食物或健康食品,還要少鹽少糖少油,感嘆都沒時間做運動,但是一回家就會教訓孩子要多讀書,成績下滑了還一天到晚拿著籃球想往外跑.歐美認為健康強壯的身體要從小培養,讓它在發育的過程中就伴隨著大量的運動,讓身體知道它要朝這個運動量水平發展,同時也培養每天運動的習慣.若連健康的身體都沒有還想以後跟其他人拼爆肝嗎?另外,運動上的天賦是必須從小發現從小就重點培養的,不管你有多妖逆的運動天賦,等過了黃金期後才想要發展已經來不及了.健全的人生除了來自健康的身體,還需要健全的人格.快樂的童年,一同成長的死黨,有相同理想與興趣的夥伴,這些都是健全的人格所需要的,以避免發展出個性孤僻有殺貓虐狗等不良嗜好的變態人格.朋友很重要,歐美國家的人,他們的死黨好友,大部份都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這些死黨好友大多是鄰居或是學校同學,很多時候則是在社團活動裡找到相同興趣的夥伴.他們的朋友是真的陪伴一輩子的,是能一起分享一起患難的.(大部份的情況是這樣啦...)所以歐美的父母們問剛去上學的小孩的第一句話通常是有沒有交到新朋友(臺灣父母大多是問你今天有沒有表現好)美術和音樂也和運動一樣,是需要天賦再加上海量的練習缺一不可,而這些天賦一樣過了黃金期後,就如同12點後的灰姑娘一般打回原形,所以在還小的時候挖掘是否有美術和音樂方面的天賦是很重要的,但是挖掘天賦不同等於練習畫技與樂器技巧,像台灣這邊大都是給小孩子找各式樂器的補習家教其實是不對的.小孩子這個年齡在美術或音樂方面需要的並不是技巧,技巧可以以後再來練,他們這個階段真正需要的是在這個領域裡的創造性與靈性,以及對美術或音樂的崇景與興趣.崇景與興趣很重要,沒有興趣的東西你逼他學也沒有用,就算他學會了,以後他也不會想拿來用.(我小時候被我媽逼著學了7年鋼琴,我已經快20年沒再碰鋼琴,以後應該也不會碰)有了崇景與興趣,就有可能會昇華成信念,唯有信念才能當你在最艱苦的時候,在你看不到希望與未來的時候,依然支撐著你繼續向前走.只有2種人有可能會贏在終點,有堅強信念的人與運氣太好的人.其實不僅僅只是運動/美術/音樂這3項而已,歐美教育在小學這階段只有2個目的,身心健全與發展的方向.天賦,崇景,與興趣這3樣結合就是你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小學都應該寫過這篇文章:"我長大後要當什麼"其實基礎教育的重點就在這個題目上,孩子將來要做什麼? 這就是方向.中國人講全才,講文武雙全,所以我們要孩子什麼都學,要他們什麼都該會,但這是很錯誤的觀念.人的精力有限,人的心力有限,人的時間有限,人的資源有限,人的才能有限.歐美不講全才,他們講專才,他們要求只在一個特定領域中發展,然後盡所有的力在這個領域內稱霸所以他們的教育是先找方向,當方向確立後我們就能把每一分資源每一分關注都放在這個方向的發展上.我們是每天花10-12小時以上在學習五花八門的東西,然後9成的人到了大學還不曉得以後要做什麼.人家從小可能就立志要成為籃球員然後每天練球8小時一直到高中/大學參加籃球隊.贏在起跑點? 贏在什麼的起跑點? 如果他們都是站在成為籃球員的起跑點的話,你連看到車尾燈的機會都沒有.找對方向才是贏在起跑點,什麼都學什麼都補,那是無頭蒼蠅亂竄.
東窮西弱南逃北趴 wrote:找對方向比早點起跑還...(恕刪) 這文章真好台灣的家長要小孩子學英文學了老半天沒有學到英語系國家教育的精髓中國人十年寒窗.埋頭苦讀被洋槍洋炮打垮誤以為強大的重點是在烙英文
rslu2000 wrote:最近晚上我跟太太帶著...(恕刪) 我小朋友2歲9個月就送去雙語幼幼班了,每天都看他很快樂的跟同學哼哼哈哈不知道在說啥,這感覺也蠻妙的結論是,我還是會提早讓他去多學點東西,以幫助他找到他自己的興趣(比如多參加些活動,不管動態OR靜態的我們都很贊成),至於以後他的興趣會是啥,我們也都會尊重並且支持
kenhugh wrote:差不多~~有名的全美...(恕刪) 我兒子的幼幼班(類似托兒所吧)一年就需要破20W哩...全美語的要更貴吧我家旁邊有一家"蒙特梭利"式的幼稚園,一個月月費快三萬,註冊費一次十萬多,這讀一年輕鬆破60W啊
線看看自己的孩子喜歡甚麼,然後去培養他的興趣後再讓他去學他喜歡的才藝如果只是不想輸在起跑點,那我想請教!目前真正自己做老闆的,有哪一個這樣過來的??大部分都是父母給予相當大的自主權,讓他們必須自己提早獨立面對事情然後針對自已無法達成的部份自己去學習,自己去思考,並不是父母一開始就給他甚麼,而是她跟父母要求他要甚麼(但通常要不到,才逼得他自己去想辦法)我自己沒有孩子,但是我有兩個姪子,這兩個,我姊都沒有要求他們要學啥,反倒是他們"要求我姊"說想去學劃劃,我姊才送他們過去學,(6歲跟4歲)目前為止,他們沒學啥才藝,但是生活技能及自然科學上稻是很厲害,帶他們去爬山,教他們分辨方位,以及自動手做小玩具。我相信這比去學啥鋼琴小提琴來的便宜,卻能給他更大的成就感,做而言不如起而行,我都直接用行動教他們!!像跑馬拉松,兩個加起來不到兩位數的小孩子已經可以跑完5km起先是帶他們參加,沒報名,但是鼓勵他們完成後,我們全家動員,用印表機印出來一張完賽證明,在去買一個獎牌寫上他們名字,拿到隔天馬上拿去幼稚園給老師看,獲得大家欽佩的眼光,之後我陪他們練習半年,兩個就能完成5km距離了!且花不到50分鐘。所以我覺得,與其要他們去學那種東西,不如讓他們快樂的產生興趣來的實在!!
noriko84 wrote:帶他們去爬山,教他們分辨方位,以及自動手做小玩具。我相信這比去學啥鋼琴小提琴來的便宜,卻能給他更大的成就感,做而言不如起而行,我都直接用行動教他們!!像跑馬拉松,兩個加起來不到兩位數的小孩子已經可以跑完5km 這個就是我理想中教育學齡前孩子的方法,但是有多少雙薪家庭可以做到.一到放假,父母巴不得在家休息,跑步?爬山?最後還是送他們到補習班去補才藝,大人順便放鬆一下.個人認為,雙薪家庭加上台灣普遍虐待勞工的雇主,造就出變種家庭,近視家族.....另,提供一個可讓親子共同接近大自然的好管道,就是各地荒野協會,有小孩的家長可以多多參加協會辦的各項活動.期望台灣能產出更多身心靈都健康的小孩,如果不能把小孩照顧好,那就不要勉強生小孩了,那只會是社會的負擔.以上!
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了!我有兩個女兒,一個國三,一個小六。她們讀公小,雖然有上一些才藝斑(鋼琴,繪畫),但是都是他們自己喜歡而去的,小三開始補英文。兩個小時候也沒上什麼正音斑,剛入小學時,注音符號當然沒法像那些先學的人那麼厲害,但是我自己在家裡多幫她練習,後來還是呱呱叫啊!國三的也都沒補習,成績依然不差!我常告訴身旁的朋友,如果妳想要小孩去讀森林小學,那心理一定要建設得很強壯。因為一定有很多人會在旁邊說:「你的小孩怎麼什麼都不會?怎麼都沒有功課?」我弟的小孩原本也是讀森小,後來就是忍受不住旁邊的壓力,也放棄了!那麼你們以為森小就沒有補習嗎?錯!有很多學生放學後依然一起去補英文!(因為很多人是要出國的)身邊也有很多念私小的,有的小朋友讀的很辛苦,有的也念的很快樂。有的小孩適合讀書,有的小孩適合運動,有的適合音樂。有人適合學一大堆東西(因為她不會安排自己的時間),有人適合閒閒沒事幹(她會自己找事做),有人的家長可以帶著小孩去體驗人生。贏在起跑點又如何,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重要的是如何配速吧!
我們家有個剛上小一的孩子!我會建議你依照目前的計劃 , 讓孩子快樂的學習成長. 並且在小一開始時 ,好好的培養孩子獨力學習的能力. 至於什麼才藝 , 坦白說坊間的才藝大多指的是英文/心算之類的 ,這就是在強化孩子的考試能力 , 根真正的興趣培養無關. 而且對於一個低年級生來說 , 能夠廣泛的接觸社會的脈動 , 更勝過考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