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師父 wrote:最近不適有一個活生生...(恕刪) 我有個朋友,以前去領養一隻狗。過幾個月開始抱怨,說狗"太笨"、教不會,想要把狗在送回去或換一隻...我有認識訓狗師,我把問題跟他分享以後,他直接告訴我,並非狗笨, 而是主人教養的方式出錯,當然會失控。我了解朋友的立場,當然要把問題推給"狗笨",總不可能承認是自己蠢連畜生都管不好吧!但從事實角度來說,真正蠢的恐怕不是那隻狗...
看大家討論的很熱烈我也來說說我的感覺吧!!其實限制與不限制的界線本來就是很難拿捏,怎樣是剛剛好怎樣是超過,每個人的感覺不同,對限制的感覺也會不同。而同一種方式對不同的人,所產生的結果也一定不會相同。這種東西要該是要討論而不是任一一方堅持己見來覺得解決的方式,自由固然很好但是適時的限制是有所必要的。我本身還蠻討厭看到很多人說等到你為人父母時就會懂這句話。沒錯,有些事情沒體驗過真的不知道,我也了解為人父母會有些不為人知道心情,但說這句話時有種讓人覺得不想討論下去的感覺。這會讓我覺得說這句的人並不想溝通或討論。題外話,其實我看過很多爸爸會很死命的限制女兒的其實年輕時都風流過。哈哈,所以覺得天下的烏鴉一般黑,怕女兒會被....當然啦~這不是全部都這樣只是很多而已。大家也別太放在心上
我是在重考班追女生,不追還好,追了後從私立變國立(在台北市)不相信? 因為我那時追班上第一名....(同學笑我想把妹想瘋了)自不量力? 雙雙考上後我還去她學校找她一起逛新竹市區勒~(她上清大電機)(不過最後沒在一起就是了,但至少沒有把關係整個扯破)
babycar wrote:我是在重考班追女生,...(恕刪) 其實我很相信佛洛伊德所說的 -男人一切的人生成就"動機",都是為了"女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傳宗接代、性慾"這種需求,在馬斯洛的理論中在最低的層次,但另外一個層面而言,這個層次卻是人生的"基石"
dougmichelle2001 wrote:你忘記… 愛因性而生...(恕刪) d大,小弟從你那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但,不能認同你所謂人跟畜牲一樣,男女交往只看口袋跟臉蛋…別的不說,就這愛跟性來說吧!兩者就像是一個人有不同面目,可以是部份事實,但不要混為一談拿上面的圖來說吧!愛情可以是整套西餐,性愛可以是牛排主菜,也可以是蛋糕甜點…,但只有單一菜色不能說是整套西餐。性只是愛情的一小部份,但不要就簡化說性激情等於男女愛情,這樣的話強暴犯就無罪了…
jasoncomtw wrote:d大,小弟從你那學到...(恕刪) 我一直都強調,"真實 跟 認知"是兩回事,但人要成功達到自己的欲求,就是要面對"真實"面對真實不代表"失去人性"相反的,瞭解並接受人類的黑暗面,進而去"選擇"發揮人性的光輝,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所謂的善良。"愛情"是一個虛幻的概念化名詞,看我們要怎麼去定義,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你把愛情解讀為人類一切的牽絆,那包含親情、友情甚至民族之情,這種"愛情"就是非常廣闊的因素,而且跟生理的關係顯然不這麼直接。但若單純拿"男女情愛",那種小鹿亂撞、如同吸毒後的禁斷症狀感受,往往伴隨著衝動、感性、理性思考降低、腦內激素含量提升...這種臨場狀態所謂的"愛情"就跟我們生理影響非常密切,其實不只有對於異性,同性戀者也會產生,只是對相不同。生理上,人會產生愛情"最初"觸發點就是賀爾蒙的影響,這樣的機制不只控制我們的"愛情"感觸,甚至還決定我們喜歡究竟是同性還是異性。性慾望和"戀愛"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果從小就被"去勢"(閹割),或者因為意外而生殖器官完全破壞的男人,醫學上而言,對於"愛情"的態度和正常人會差非常多。(簡單來說,把男生閹割外加破壞費洛蒙接收器,則這個人很可能就此無法感受一般人所謂"戀愛")面對生物本能不代表你要去犯法、去強暴他人,而是透過這個理解,去維繫好感情生活、婚姻生活以至於家庭。例如國人很多家庭潛在問題其實來自於"性困擾"國家去年統計,其實台灣已婚人口中有非常大的比例有這困擾,但由於難以啟齒,女方大都選擇在家庭壓抑欲求不滿,男生也當沒這問題。而其實這個問題比想像中還嚴重,不只是婚姻關係,應該說東方女性不少人一輩子都不知道"高潮"是什麼。(這裡說的是生理上真正的高潮,而非假裝的感受)也許跟迷片所展現的有很大差異,但實際上這是一個事實,大多數的男人從交往到結婚,甚至從來沒有面對女人對於性的真實感受。
整串討論串看下來,其中有為人父母者,也有尚未為人父母的。相對於以理論為基礎發言的「尚未為人父母者」,這些以經驗為立足點發言的為人父母者,讓人感覺非常的歇斯底里,EQ有點低。個人認為,即然諸位「為人父母者」十分相信自身的經驗與認知,那麼與其把子女從險境中整個抽離出來,不如以諸位的經驗來告訴他們在險境中如何應對。例如:看過很多人,知道怎麼判斷人的好壞(這其實關係到直讀術或讀心術),那就把技巧傳授給自己的子女吧!!那才是價真價實的保護手段。事實上,這世界並不存在一個叫作絕對安全的空間或時間,危機隨時都在每個人身邊環伺。真正治本的方法,應該不是去限制任何可發展的方向(這以光明面來解釋叫作「希望」),而是附予他們克服險境的武器,也就是諸位為人父母者「識人的眼光」。(尤其身為女孩的父母者更應如此)並且,由於一切出發點是「愛」,所以伴隨而來的是在當傳授了你們的技巧以後,必需做到的「信任」,個人覺得這點很重要卻也很難。(所愛的人不相信自己,不論是親子、朋友、情侶、夫妻…等等的關係,都會造成不良的後遺症,如:會沒有自信。)到底自己的子女有沒有那麼坦率,是不是真的那麼乖?個人抱持的是一個質疑的態度。諸位為人父母的大大也曾年輕過,理應了解,其實雖然為人子女,但並不是每件事都能與父母坦白的。原因零零總總,不在探討的範圍內。然而,這個討論串是針對男女交友問題,防衛性的技巧「識人」,個人覺得是一個千中選一的手段。即有辦法滿足理論上的論點,又可以撫平為人父母者在經驗與認知上的不安。但前提是,諸位為人父母者識人的眼光如何,是否達到足以傳授給小孩的境界?「人生」是屬於每個有自我主張的個體的。父母的操心關懷固然沒錯,但是即然小孩也是有自我主張的個體,就不應該剝奪他們得到經驗的權利。走來一帆風順的經驗是人生,一路跌跌撞撞的經驗也是人生。個人覺得,比起一帆風順的人生,一路走的跌跌撞撞或許辛苦,但絕對是精采而又有許多回憶的。父母的職責是提供基本的生存資源與提供相關的輔助(提供建議或意見時),而決定權是留給小孩的。畢竟,這是他們的「人生」。有些為人父母的大大,把自身的經驗與認知套用到子女身上,是沒問題的。只是,他們是依照您們想要的型態成長,例如:把原本可以成長為數十公分年輪樹幹的樹,強制限制生長成只有15到20公分的狀態。的確,樹的型態也許看來更美好,但…誰能保証它未來要面對的風雨,跟您們過去面對過的規模是相當的呢?若遇到了颶風,這麼美的型態的樹不是很可能被大風大雨攔腰折斷了嗎?結論是:大人總是可以在事前提供小孩相關的資訊以及可能發生的後果,但小孩是個體,人生是他們的,他們的想法需要被尊重。所有想完全從險境裡抽離的想法未免流於太過天真。何不傳授足以在險境裡應對生存的技巧,不是實際多了嗎?ps:男女之間幾乎很難存在所謂的「純友誼」,很難想像某位大大的女兒是怎麼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