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我29歲
最近換了工作 月薪資不到35K
一個國家的薪資結構不是單一問題
是結構性問題,牽涉到國土大小 資源 位置 地形條件
政府政策 產業方向 人口...等等的
我相信在此樓能走路有風的真的可以說是
菁英 人才 中流砥柱 都是努力過來的
但資本主義社會裡
坦白說各個階級的名額已經是底定的
假設今天台灣的人口土地可能因某項天災直接少掉一半
很有可能許多人的薪資跟位階都會被打回勞工階級或更低
尤其是以台灣這個受到許多限制的地理環境跟國情上
並非每個產業都能如電子代工或是製造般在這塊土地上發光發熱
而最近投機的熱情將這些金字塔高端的薪資族群鎖定到房市
也帶領了營建 房地產 銀行業的成長
而在台灣扶植電子製造業也一直是政府努力的方針
當然可能比努力在軍公教上少一點點

且我們曾經不遺餘力的引進外勞
也努力的來保住高階人才的外流
那犧牲生的當然就是....
畢竟台灣的產業跟它國企業競爭的相當辛苦...
這裡奉勸如果有人一直覺的在職場上發揮所能有限
而且你也經過了不少努力
那最後一條路就是換個地方嘗試看看 不是只有台灣
對其他國家來說台北高雄都是同一個地方

我們雖然都出生在台灣
但並非所有人的人格特質或是思維都適合這塊土地的民情
...不想打太多了
最後以前有位朋友跟我說過一句話 我覺得不錯
愛因斯坦雖然生在德國
但若他沒有去過義大利
他就不會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