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過往,年輕時從24歲開始,整整超過10年的時間在ex身上,戀愛,結婚,然後最後對方劈腿. 想想那10年光陰 花那麼時間與心力在經營感情與家庭, 婚姻上, 我自認很盡責, 但對方根本不懂得珍惜. 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自己:" 蠢"!!

我佛慈悲,善哉善哉,有看到頭頂發出智慧光
可以加上一個萌系嗎
這樣有比較平衡一點啦
哈阿
《優婆塞戒經講記》序中提到:「乃至即將成佛之前的等覺位中,尚須百劫專修布施,頭、目、腦、髓、舍宅、妻、子,無一不可布施,都無貪著;以如是百劫難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無量隨形好,具足如是廣大福德之後始能成佛。由是緣故, 佛說菩薩六度乃至諸地所修十度波羅蜜,都以行施為首要。」
因此布施是很重要的,是菩薩道的根本,我們要好好行布施。
----------

有一次 佛陀跟一千兩百五十位大阿羅漢說到布施的功德,
提到如果有眾生減少自己的飲食去布施,這樣可以成就無量的大果報。
如果不捨施那不應該自己吃。

然後 佛陀就開始說故事囉!
在過去無量劫前,有一個女人,她的名字叫做「銀色」。
她長得非常漂亮端正,樣貌色身是最上等的。
有一次,她從遠方要回家的途中,
遇到一位貧窮的婦人,剛生了小孩長的非常可愛,但那位婦人卻準備要吃自己的小孩。
銀色女她看到這種情形,便問那貧窮的婦人說:「你在想些什麼呢?你有什麼困難嗎?」
婦人答:「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飯了,饑餓得快要死去,正想吞下這孩子來充饑。」
銀色聽了馬上阻止她說:「這可不行!難道你家裡現在連一點吃的東西都沒有嗎?」
婦人答:「我想我是在前世犯了慳貪的罪,今天算是受到報應了,家裡哪有什麼可吃的?」
銀色女說:「那麼你稍為等一下,我回家去拿點吃的東西來。」
可是產婦歎一口氣說:
「唉!這位好心的姐姐啊!我現在已經餓得頭暈眼花,等到你把東西拿來,我已經餓死了。」
銀色女聽她這麼說,心想:「我如果不回去拿東西給她吃,她沒有得吃,一定會餓死的;但是如果我回去拿,這小孩子一定會被她吃了,我應該怎麼辦才能救這兩條生命呢?」
於是銀色女問她:「妹妹!你家裡有沒有鋒利的刀?我現在需要用。」
產婦說有。銀色看見那磨得鋒利的刀,就伸手拿起刀來,毅然將自己的兩乳割下給她充饑,然後對她說:
「這孩子是我身上的肉贖來的,現在暫時寄在你這裡,我回家去拿食物來,免得他受饑餓之苦。」
然後銀色女滿身血流遍地的走回去。
當她回到家中,家人看見她血流不止,都非常驚訝地問:「誰傷害你了?」
銀色隨口回答說:「是我自己做的,因為我發菩提心不捨大悲,為了要成就佛道的緣故。」
家人問:「你這麼布施如果後悔,那就只有布施而沒有波羅蜜了喔。」
又說「你這麼做不會後悔或痛苦嗎?」
銀色女回答:「我割下兩乳是出自歡喜自願的,怎麼會後悔苦惱?」
銀色女又發誓願說:「如果我割下雙乳的時候真的沒有後悔,那以這個誓願力,讓我的雙乳復原完好。」
於是銀色女的雙乳又恢復像原來一樣了。
這事情很快的傳開了,連天上的帝釋天也聽到這個消息,他心想:
「這位銀色女為了救濟眾生,竟能做如此了不起的事情,我也去試試她的慈心。」
於是帝釋天化做婆羅門,左手拿著一枝拐杖,來到銀色女家門前乞食。銀色女看到了,馬上盛出食物來供養。帝釋天看見銀色女出來,便問:
「聽說你割乳救了一對孤苦的母子,妳是為了什麼才那樣做?」
銀色女回答:「我發大悲之心,為了要成就佛道。」
「發這種大菩提心是非常困難的。假如在布施以後,忽然生起後悔的心,這樣就只是布施而沒有波羅蜜的功德。當你布施的時候,你是不是很歡喜呢?還是有什麼異念?」帝釋天接著問。
銀色女回答:「帝釋天!我在此發誓,我是為了求得一切智慧的心和救護一切眾生的心來割下兩乳,我割下雙乳時完全沒有一點後悔的心,如果我內心沒有後悔的話,那我會從女身變成男身。」銀色女堅定地說。
帝釋天聽後,內心對銀色女非常恭敬,而銀色女的話說後不久,她真的變成男子了。
成為男子的銀色,心生大歡喜,第二天他就到處去遊玩。
這個時候,國家的大王忽然得了急病駕崩,但是國王沒有兒子,大臣們只好到處去尋求一個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來做國王。
這天,他們走到一棵大樹下,見到品貌非凡、威儀具足的銀色在那裡熟睡。大家見到這麼一位莊嚴的人,都捨不得離開了,一直守候在那個地方。
等銀色醒了,大家很恭敬地把他扶上車,驅進王宮,為他穿上王服,戴上王冠,請他治理國事,這時銀色才知道大家原來是要他做國王,他對大臣們說:
「我實在不會做國王。」
可是這些大臣們無論如何也要請他做國王,最後推辭不下,只好答應下來。大家都集聚來慶賀,他便對大家說:
「要我做國王,可以!但是你們要修十善道,去除十惡,這樣我才願意做這個國家的國王!」
「願聽國王令!」大家齊聲答應著。
從此全國的人民都修十善法,制止十惡,國泰民安。
這位菩薩就被稱為銀色王,他治理國家無量千歲才往生。
之後這位菩薩下一世就有捨身餵虎的故事。
.............
後來的故事請看《銀色女經》,而這位銀色女就是 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而她救的那個小嬰兒,就是佛陀出家前的兒子羅睺羅。
-----------

《銀色女經》卷1:「
[1]銀色女經
元魏天竺[2]三藏佛陀扇多[3]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舍衛國祇陀樹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諸比丘!若有眾生能知布施所有功德及施[4]果報,如我所知,於食食時,若初食

摶、若後食摶,若不捨施不應自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諸眾生,  如佛之所說,
 減食分而施,  成就大果報。
 或以初食摶、  或以後食摶,
 若不用布施,  則不應自食。」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比丘言:「諸比丘!乃往過去過無量劫,時有王都,王號蓮華。彼城有女,名曰

銀色——端正[5]殊妙,容相具足,成就最上勝妙色身。
「彼銀色女有所須故,從自家出往至他舍。入他舍已,見彼家內新產婦女生一童子,端正[*]殊妙,身色成

就。時產婦女以手擎子而欲食之。時銀色女即問之曰:『妹何所作?』
「彼即答言:『我今甚飢,無有氣力,不知何食,故欲噉子。』
「時銀色女即語之言:『妹今且止,此事不可。妹!此舍中豈更無食人所食者?』
「即答言:『姉!我久積集慳貪[6]垢悋,是故於今無物可食。』
「銀色女言:『妹今且止,待我向家與妹取食。』
「彼復言:『姉!我今二脇皆欲破壞,背復欲裂,心[7]戰不安,諸方皆闇。姉適出舍,我命即斷。』
「時銀色女作如是念:『若將子去,彼婦命終;若不將去,必食此子。以何方便救此二命?』
「即語之言:『妹!此室中有利刀不?我今須之。』
「彼答言:『有。』即便取刀授與銀色。
「銀色取刀自割二乳與彼令食,而語之言:『食我此乳,即令妹身離飢渴苦。』
「彼取食已,復問之言:『妹為飽不?』
「彼答言:『飽。』
「銀色女言:『妹今當知,此子乃是我自身肉之所贖得。今且寄妹,我須向家取諸飲食。』
「作是語已,流血遍身曳地而去。
「往至家中,銀色眷屬諸親見已,皆共問言:『是誰所作?』
「銀色答言:『是我自作。』
「彼復問言:『何以故[8]爾?』
「銀色答言:『我已起心不捨大悲,為求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諸親皆言:『雖行布施而心悔者,乃可是檀,非波羅蜜。』
「作是語已,復問之言:『當割捨時為歡喜不?勿以苦痛至生悔惱。』
「時銀色女即發誓言:『我割二乳不生悔心,心無異想。以是誓願,令我二乳還復如本。』作是誓已,即時

二乳還復如本。
「爾時,蓮華城中諸夜叉等發大聲言:『銀色女今自捨二乳。』爾時,地天聞已,復唱;虛空中天聞已,傳

唱;如是傳聲,乃至梵天。
「時帝釋王作如是念:『是事希有!此銀色女愍眾生故,自捨二乳。我今當往,至彼試之。』作是念已,即

自變身作婆羅門。於左手中執金澡罐及捉金鉢,於右手中捉一金杖,而便往詣蓮花王都。到已,漸漸至銀色

女所居舍宅,在門外立,唱言乞食。
「時銀色[9]女既聞門外乞食聲已,即便隨時以器盛食,出在門外。時婆羅門而語之言:『妹今且停,我不須

食。』
「女言:『何故?』
「婆羅門言:『我是帝釋。我於汝所甚生疑心,故來到此。如我所問,必當答我。』
「女語之言:『大婆羅門!今者但問。隨意所問,我當答之,必令稱汝婆羅門心。』
「時婆羅門即問言:『妹實割二乳施他以不?』
「答言:『實爾。大婆羅門!』
「婆羅門言:『何以故爾?』
「銀色女言:『大悲之心為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婆羅門言:『此事甚難。甚難事者,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布施已,而生悔心,彼乃是檀,非波羅

蜜。汝當施時,歡喜以不?當割時苦生異念不?』
「銀色即答言:『憍尸迦!我今立誓,我以求於一切智心、為求一切世間勝心、求救一切眾生之心,割此二

乳實不生悔。若不悔者,令我女身變成男子。』時銀色女作是誓已,即成男子——彼見女身成男子已,心生

歡喜,踊躍無量——至於餘處樹下睡眠。
「時蓮華王忽然崩亡,其王無子。時甚大熱。當於是時,諸大臣等從樹至樹、從村至村、從城至城、從都至

都,處處求覔有相之人應為王者。諸臣皆言:『我等今者云何而得如法治王?』
「當爾之時,有一大臣以熱困故,入華池中。
「時彼大臣見樹下人色貌殊勝,具足眾相,睡臥不覺。日雖移去,然其樹影不捨彼人。時彼大臣彈指令覺。

彼既覺已,將至王舍即與剃[1]髮,令被王服首著寶冠,而語之言:『當治王事。』
「彼即答言:『我實不能治於王事。』
「復語之言:『今者必須治於王事。』
「彼復答言:『我若為王,如法治國。汝等諸人,若當悉受十善業道,我[2]則為王。』
「彼皆答言:『臣等順行。』即時皆受十善業道。
「彼人如是十善業道勸眾生已,即治王事,名銀色王。爾時,國內諸人民等壽命七萬那由他歲。彼王於是無

量百歲無量千歲治王事已,爾乃命終。
「臨命終時作如是言:
「『一切皆無常,  必有敗壞事,
 合會必有離,  有命皆必死。
 隨所作事業,  若善若不善,
 一切有生者,  命皆不久住。』
「彼王命終,還生彼處蓮華王都。於長者妻而便託生,可八九月便生童子,端正[*]殊妙,具足眾色。然彼

童子過八歲後,五百童子而圍遶之將詣學堂。彼學堂處,先有五百童子學書。
「時彼童子問舊者言:『汝等於此為何所作?』
「舊者答言:『我等學書。』
「又[3]言:『學書得何義利?汝等何須學此書為?汝等但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舊童子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何所作?』
「童子答言:『必須修行六波羅蜜。何等為六?所謂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

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彼既聞已,即言:『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時彼童子既令諸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作如是念:『我今欲以微少物施。我今當為二足、四足、

禽獸、鹿等而行布施。』作是念已,而便往至尸陀林中。即以利刀刺身出血,塗身令遍,復以油塗,臥彼林

中,而自唱言:『諸有近遠二足、四足、鹿等禽獸,須食之者,願來至此,食我身肉。』
「于時彼處飛鳥眾中有一鳥來,名曰有手,坐其額上挽其右眼,挽已還放。
「彼問鳥言:『汝今何故挽我右眼而復放耶?』
「彼鳥答言:『我於人身餘分肉中,一切無有美於眼者。』
「彼語鳥言:『假使千遍挽我右眼而復放之,而我不生嫌恨之心。』
「彼鳥於是噉其二眼。無量鳥眾集彼林中,彼鳥悉共食其肉盡,[4]唯白骨在。
「彼捨身已,即復還生蓮華王都。託生彼處婆羅門婦,足滿十月生一童子,端正殊妙,最上無比,身色具足


「年二十後,于時父母而語之言:『摩那婆!當須造舍。』
「時彼童子報父母言:『為我造舍為有何義?我心今者不在於舍,惟願放我入於深山。』父母即聽。
「彼出自舍往詣山林,既往到已,見山林中於前先有二婆羅門舊住仙人在彼林中。時摩那婆至婆羅門二仙人

所,問婆羅門二仙人言:『梵仙在此山林之中,為何所作?』
「二仙報言:『摩那婆!我等皆為利益眾生故,在此林行於苦行,作種種事。』
「彼復語言:『我於今者,亦為利益一切眾生故,來至此欲作苦行。』彼摩那婆即至餘處樹林之中,量地作

屋。
「彼摩那婆以修善業福德力故,忽得天眼。即時,遙見於其住處相去不遠,有一母虎住在彼處,而彼母虎懷

妊將產。時摩那婆見已,念言:『而此母虎將產不久,此虎產已,或容餓死、或時飢餓極受困苦、或食自子

。』念已,即問彼婆羅門二仙人言:『誰能割身與此虎者?』
「彼即答[5]言:『我等不能自割身施。』作是語已,復過七日,母虎便產。
「虎既產已,口銜諸子,復置於地而復還取。時摩那婆見是事已,即便往到二仙人所語言:『大仙!母虎已

產。若為利益諸眾生故行苦行者,今正是時,可割身肉與此母虎。』
「時彼仙人二婆羅門,即便往至母虎左已,作是思惟:『誰能忍受如是苦事而行大施?誰能自割所愛身肉與

此餓虎?』作是念已,彼產母虎即遠逐之。彼二仙人惜身命故,飛空而去。
「時摩那婆即便遙語彼婆羅門二仙人言:『此是汝等誓願事耶?』作是語已,即發誓言:『我今捨身以濟餓

虎。願令我身以此因緣,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願已,於彼地處得一利刀,自壞其身以施餓虎。
「諸比丘!我愍汝等生於疑心,諸比丘!勿生異疑,莫作餘觀。何以故?汝等當知:爾時於彼蓮華王都銀色

女人割二乳者豈異人乎?今我身是。
「諸比丘!勿生異疑,莫作餘觀。何以故?汝等當知:我是爾時蓮華王都銀色女也。
「諸比丘!勿生異疑,莫作餘觀。何以故?汝等當知:我是爾時名銀色女,捨於二乳濟彼子者。
「諸比丘!勿生異疑,莫作餘觀。何以故?汝等當知:羅睺羅者豈異人乎?即是爾時彼童子也。
「諸比丘!勿生異疑,莫作[1]異觀。何以故?汝等當知:爾時於彼蓮華王都尸陀林中,為諸鳥眾割捨身者豈

異人乎?我身是也。
「諸比丘!勿生異疑,莫作餘觀。何以故?汝等當知:爾時二仙婆羅門者豈異人乎?即是汝等諸比丘也。
「諸比丘!勿生異疑,莫作餘觀。何以故?汝等當知:我是爾時婆羅門子摩那婆也。
「諸比丘!是故我今為比丘說,若諸比丘知施功德及施果報,應施初摶、若施後摶,如是而食。」
佛說此時,彼諸比丘皆大歡喜。」(CBETA, T03, no. 179, p. 450, a11-p. 452, a10)
不管唸什麼系,去海產店嚕自己的小管是必修通識.......
我覺得這是時代變遷一個必經的過程
現在女權崛起,女性的學歷、經濟能力並不輸男性
甚至因為女性的身分,往往在社會上可以得到更多資源

然後在這講求兩性平等的社會中,大家對男性的要求普遍比較高
在這些文明進步的國家中,丈夫往往比妻子收入更高
大家常常看到男工程師配女作業員,男醫生配女護士、男老闆配女秘書
為何都很少看到反例呢?
很明顯的,社會在進步,人的生物本能卻還停留在過去
女性的本能還是會追求能扶養她的男性

以生物的觀點來看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因為這能令後代的存活率增加
而兩性平等當然也是很合理阿,因為我如果說不合理會被罵沙文豬
但兩者湊在一起時...就變成今天的景象了

當男性沒有資源時,結婚變成一種妄想
當男性經過一番打拼擁有資源後,或許會結婚,就像竹科回收廠那樣
但也會有一部分已經不願結婚了
因為他們清楚女人只是圖利自己的資源
既然如此,男人大可順從自己的生物本能
去尋找更年輕貌美的女性,抱著玩玩的心態滿足自己的慾望
為何要把自己累積多年的資源用來承擔家計
反正擁有資源的自己要過完下半輩子絕對是足夠的了


我一直在想,兩性平等什麼的....
確實是很好的理念,但除非人類演化成雌雄同體或孤雌繁殖才有可能吧
生物經年累月傳承下來的本能,豈是幾百年的社會環境能改變的
佛系

像這樣的結局嗎?

XDDD


anane wrote:
回首過往,年輕時從2...(恕刪)
二、唯聖位菩薩得稱導師
前面已經略述唯有諸佛菩薩方能作為世間眾生之導師,二乘聲聞緣覺所有果位之聖人皆不能攝受菩薩種姓之有情,故不能作為一切世間眾生的導師,由此可知一切外道及佛門中之凡夫位法師、居士,更不得於佛教中稱為導師。菩薩法道中有種種階位:諸佛、等覺菩薩、十地聖位菩薩、三賢位證悟之七住以上菩薩、三賢位未悟之六住以下菩薩、具信凡夫菩薩,乃至對於三寶不生信心、毀謗三寶、破壞正法之外道法中假名菩薩。如此多種階位之菩薩,何者可以於佛教中被稱為導師呢?根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九云:
如來出世為大醫王,能治眾生煩惱重病;如來出世為大明燈,能破眾生無明黑闇;如來出世為大導師,能引眾生至一切智安隱住處。
佛陀出現於世間作為三界一切眾生之大導師,因為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能為一切眾生之大導師,故諸佛得為一切眾生之導師,無有疑義。又《優婆塞戒經》卷二有說:
云何名為假名菩薩?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化眾生;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護惜身命不能忍辱,語言粗穬悔恨放逸;於己身所生自輕想:「我不能得無上菩提。」於煩惱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壞結方便,常生慳貪、嫉妒、瞋心;親近惡友,懈怠亂心;樂處無明,不信六度;不樂修福,不觀生死,常樂受持他人惡語,是名假名菩薩。
上述經文說明佛教中之假名菩薩,於三寶尚且不具足信心,尚且樂於受持外道法教及外道典籍,以常見或斷見外道法教化眾生,都屬於假名菩薩,尚且不是真菩薩,何況能作為眾生之導師?乃至不信菩薩六度之修行能夠令諸眾生成就佛果,以聲聞所修的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妄稱為成佛之道,都屬於身披菩薩衣之聲聞僧,都是假名菩薩;因此假名菩薩具種種邪見,自身尚且不能免於長時淪墮三惡道中,尚且難得常生三善道中,只能百千萬劫偶然成為人、天,於佛法中尚且不能得伏順忍,如何能夠具足正見,於佛法之中修行?因此,假名菩薩不可能是佛教學人之導師。至於具信之凡夫菩薩,於三寶能夠生起信心,不造種種惡業,能夠免於淪墮三惡道,但是不能出離三界,唯能於三善道中流轉,不知聲聞及菩薩法道,故亦不能作為眾生之導師。

於諸佛以下,具信凡夫菩薩以上,位於何階之菩薩得以稱為世間眾生之導師?若以導師之實義而論,導師必須具般若智慧,並且通達法道之修行次第,導護一切世間眾生於菩薩法道安隱而行,令一切菩薩不誤入歧途;亦具解脫德,斷除三界之貪瞋,梵行清淨,於三界眾生中足為表率;更具無邊願行,能夠住持如來正法、久住世間,廣利人、天而百折不撓。因此,依於導師之實義而論,唯有見道後進入通達位之初地菩薩及初地以上聖位菩薩,得稱為世間眾生之導師,三賢位之證悟菩薩尚不能稱為導師。唯有諸佛及初地聖位以上菩薩方得稱為世間眾生之導師,其餘其他階位之菩薩妄稱導師者即是僭越,即是果盜見者。但若要探究初地的果證前,應先瞭解真見道的意涵,才能進而瞭解真見道以後進修相見道圓滿的初地心境界。如何是真見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從般若智慧而觀,菩薩於六住位斷我見而滿六住心時,由於參禪而親證如來藏,故使般若正觀現在前,並得諸佛菩薩及善知識之所覆護,故得保持般若見地不退而入住於第七住,成為不退位菩薩,名真見道。從七住位起至十迴向位等三賢位中菩薩,必須有諸佛及上位菩薩之覆護,歷經將近一大無量數劫,方能於見道位中熏習種種別相智慧,逐漸了知各階菩薩法道之修行及種種歧路,名通達位,方得於成佛之法道次第了然於心,不退於諸菩薩行,進入初地。若是三賢位菩薩,縱使證悟而使般若正觀現前,無有諸佛菩薩及善知識之覆護,將會如同舍利弗在過去世十大劫證悟後,因為惡因緣而退入外道中,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作,退失大乘菩提。這是因為般若正觀初起,於佛菩提之法道內涵尚不能通達,於種種歧路尚未具足抉擇慧,尚且有諸性障煩惱未能淨除,遇惡因緣即不能保任見地而退失,回到外道惡見中。因此,直至初地通達於菩薩法道,方才具足佛菩提之抉擇慧,可以免於惡因緣之退相,方能於一切眾生中做為導護,覆護一切世間眾生於佛菩提及聲聞菩提等正法中行,覆護大小乘見道者不復退入外道見中。故從般若智慧之通達而觀,唯有初地開始之聖位菩薩通達於三乘法道,於三界中除色究竟天外,得稱為一切世間眾生之導師。
從解脫功德而觀,菩薩七住明心,親證法界實相如來藏,破無始無明,同時亦斷見一處住地煩惱,已證沙門初果須陀洹,但只是證得見地上的解脫功德,於貪、瞋等習氣仍重,屬於習種性位,故身口意行之清淨尚不足以為人天之表率。菩薩法道立階係以般若智慧為主,故三賢位中仍多未斷貪、瞋;縱有少數二乘阿羅漢迴心而入大乘者,則已斷貪、瞋,身心足為人天表率,但因尚無般若智,更未通達,故亦不能作為人天導師。初地菩薩已通達法道,且從七住位起歷經將近一大無量數劫之聞熏修行,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已是三果阿那含或四果向位,已能斷盡三界諸法貪愛,唯為留惑潤生,皆不以斷盡五上分結取證無餘涅槃之解脫作為目標,以免入無餘涅槃而斲喪佛菩提之法身慧命,方能攝受三乘學人,成為眾生導師。從三界眾生而觀,聲聞緣覺之阿羅漢必入無餘涅槃,不再受生於三界中;三界人天中,除色究竟天外,一切人天之解脫果證,無有能超越初地菩薩者,唯除上地菩薩。乃至已斷盡見、思二惑之阿羅漢,依有餘依涅槃而住世間者,由於阿羅漢只斷煩惱障的現行,尚有餘習未盡;而初地菩薩雖未斷盡思惑,可是已經開始修除習氣,於思惑中只留一分無色界中極少分之我慢思惑作為潤生之用,故從如來藏種子清淨而論,初地菩薩已開始修除習氣,對於煩惱障習氣種子的淨除猶勝於有餘涅槃中之阿羅漢。
此外,登地以上菩薩多數示現在家相或人天相,少有示現聲聞出家相者。示現在家相之初地以上菩薩,都以菩薩戒為正解脫戒,不受出家別解脫戒,與諸眷屬五欲自娛;然於五欲自娛中,不生貪染,因為菩薩現觀五欲功德,也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如來藏所生、所顯,菩薩轉依如來藏而不貪染五欲之性,故能於五欲中不貪染於五欲,稱為於欲離欲,成為極可貴的火中紅蓮,以此方能利樂眾生永無窮盡;如是菩薩乃至淨除五欲貪染的習氣種子,於一切五欲都無恐懼,非諸二乘聖人所能思議。因此,從解脫功德而觀,於三界中除色究竟天外,初地開始之聖位菩薩足為一切世間眾生之導師。
此外,菩薩入於初地時,勇發十無盡願,生起增上意樂,願生生世世住持佛教於人間,以廣利人天,無有止息,是二乘聖人所畏懼者。而且初地以上菩薩通達於菩薩法道,具足三乘菩提之抉擇慧,不於菩薩法道入於歧途;且初地菩薩永伏性障,已斷除所知障中之異生性,於菩薩法道不生邪解,於諸外道眾生不生瞋恚,故能於一切眾生中行四攝法,累積種種功德而常住於人間住持佛教。而三賢位菩薩於菩薩法道尚不能通達,或有生於邪解而入於歧路;且三賢位菩薩煩惱性障尚不能永伏如阿羅漢,則不能斷盡所知障之異生性,於諸善知識之指正或生瞋恚,或於外道眾生心生瞋恚,不能圓滿四攝,尚有可能由於誤會相見道位應修的種種法而謗正法,下墮三惡道中而不能常住世間住持佛教,仍不能成為人間佛子之導師。因此,初地以上菩薩常住人間住持佛教之廣大願行,除色究竟天外,三界一切人天無有能超越者,故唯初地以上聖位菩薩方得稱為導師。
由般若智慧、解脫功德與住持法教之功德較量可知,唯初地以上之聖位菩薩得為人天表率,得以覆護一切眾生實修三乘菩提,令皆不墮外道邪見中,因此能於世間住持如來正法、荷擔如來家業,非二乘聖人所能。因此,佛教中之導師乃是初地以上聖位菩薩之稱號,非諸三賢位菩薩、一切聲聞緣覺、乃至凡夫外道所能僭越冒稱者。若有僭越而稱導師者,即是因中說果,即是果盜見者,獲無量罪。
咱不知道咱是啥系

咱只知道咱極孤僻

anane wrote:
回首過往,年輕時從24歲開始,整整超過10年的時間在ex身上,戀愛,結婚,然後最後對方劈腿. 想想那10年光陰 花那麼時間與心力在經營感情與家庭, 婚姻上, 我自認很盡責, 但對方根本不懂得珍惜. 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自己:" 蠢"!!...(恕刪)




學習對自己負責 ~

妳沒有蠢

這是識人不清和遇人不淑的代價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