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的體態其實也是要看身高、體重整體的比例~有的女生"長輩"太雄偉,幾乎佔了體重的10-15%,但四肢還很纖瘦,你能說她胖嗎?另外身邊朋友、同事也有體重不重,但是整體看起來就是"肉鬆"的狀態~有一個名詞叫"泡芙人"指的就是這種,意思是說看起來不胖,但體脂很高,全身的肉是鬆馳的~所以我也蠻能理解,身高體重無法互相搭配的概念
katoh050033 wrote:所以我也蠻能理解,身高體重無法互相搭配的概念 現在報身高體重都要連體脂一起報就算160 49體脂如果30,也是胖,而且不健康五級金賀 wrote:自己160-49,卻說對158-67的人沒有胖的概念根本是虎爛 我懷疑她是來反串的她說158 67只是肉不算胖又說她認識一半以上男生不喜歡太瘦那她自己怎不去肉一下,吃到70公斤根本就完全沒說服力且還說她的學弟"們"都要求另一半的標準是160 45那不就打了自己前言的臉後來又說她160 49有時看到"美美"的衣服,店員還告知她穿不下那158 67就穿的下"美美"的衣服?自己都把美美跟瘦做連結了從頭到尾根本都在自打臉
胖和瘦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如果是以穿衣來說,158CM 43到45KG(体脂20到25之間),應該是最剛好的,48KG就要看体脂了。健身的女姓,臀部及大腿肌肉較多,体重自然是重的。如果体重重,体脂又低,在多數男姓的眼裡,就成了金X,健美小姐。以我的審美觀,就是肚子的馬甲線,若影若現是最剛好的,四塊肌就有點..............。胖衣服不好買,生活品質較不好(三高),對牙齒不好(牙週病多正常人49%機率),比較怕熱(汗流的比較多),活動力差(不孕率相對高)。統計數據胖子比起平均壽命少3年,只是少活3年,但是實際躺在床上的時間(無法自理),通常比正常BMI的人,多上8到10年。如果想要在人生,最後的日子,這樣過也就......................。
小緯0510 wrote:現在報身高體重都要...(恕刪) 看你應該也有健身吧?其實"體態、比例"這個部份若要認真討論根本沒完沒了我也有一些同事、朋友,體重很輕,體脂也很正常,可是人很矮,目測150cm不到吧整體比例就很像營養不良,可也不能說她體態不好不愛運動,而且常常感冒生病,那就把她們歸類在"體質不好"那邊~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喜歡運動的女生,就算身體線條不夠好,但"體質"會比較好
katoh050033 wrote:看你應該也有健身吧?...(恕刪) 我本身是喜歡走路(平均8分速每天走10-30公里)跟騎腳踏車(非專業,但非常喜歡騎,如果沒有走路一天騎一小時以上,假日騎整天)我自己是183 72體脂14女友165 49體脂18(她每天都會去上瑜伽課,及健身房,假日跟我騎整天車)我喜歡的女生是手臂跟背部要一點點肌肉(至少要有線條)然後最少要有4塊腹肌胸部小無所謂,貧乳也ok類似這樣(圖片為google搜尋)女生就是要健康的瘦才好看沒運動那種泡芙瘦,真的不優,胖子就更不用說了躺在床上啪啪啪時,肥肉一直晃,我會吐
小緯0510 wrote:躺在床上啪啪啪時,肥肉一直晃,我會吐(...(恕刪) 小弟弟我以前有年輕時屠龍過不蓋你那真的會吐女生很愛誤解男人意思肉肉的很好抱,這我沒意見,有些男生也的確愛稍微肉肉有人不愛纖細窈窕,愛稍微肉肉但...肉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不是肥158-67..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是肥
悲酥清風 wrote:我老婆從結婚時不到50變成現在快60..(恕刪) 這點老公也有責任喔我小孩2個....老婆前年說要買跑步機...我說ok到一開始3個月內有跑幾次...之後n個月跑不到1次今年被我刺激到了...從年初...1週跑3-4次...到1個月2-3次....小孩都是我處理...目的就是讓她空閒去跑步機跑...但是...做媽媽的...除非有長輩...要不然太太會以小孩跟家事優先!!!也就....50-->60的問題產生!!!所以...太太的體重..先生也要負一半的責任
為何到現在 還是見不著另一名版友願意提出縱使對方不動 他也會每日耗用兩三小時 三四小時替對方動? (中風 失能病人,能要他們主動每天大量運動嗎?但他們需不需要活動呢?)我無法理解塵世間的解決方式 永遠都只能是固定模式而已!(既是另一半,無法如此付出嗎?)是否有絕世腦智版大 別再潛水了,下場聊聊? 我需要絕世上智之人對聊,方能改變原先形象! (對於太平凡的問題,弄到最後我只能顯示出怪怪又不好笑的幽默感,還常被當成是怪異之人! 很無奈)小緯0510 wrote:我本身是喜歡走路(...(恕刪) hi 自從上次您回我文後 亦今 我雖無做太多運動 身材比例似乎已比您更好一些。 (原本我也是蠻肥‧‧‧) 體脂未測 測出後再同您說體脂率!但我的五官臉型太差!(投降了。我沒辦法將自己弄成絕世型男帥哥!)走路環境 鞋 地點等等要多方設想 盡量在運動過程中減至最輕小傷害 方能長久 (以考慮到八九十歲那時膝蓋健康程度而言)騎腳踏車亦是。 現年輕或許感覺不大, 可往專業復健科方面觀點研究一下。 方能取得最優的動作 最小的自身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