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天底下沒有不求回報的付出

哪有姑娘不戴花 wrote:
這段我不懂
受人恩惠的人,硬要說對方已經得到回報了,
不就是不存報恩之心,忘恩負義的行為嗎?
怎麼仿效?


重點就是
別人怎麼想,我們沒辦法控制。
所以他報不報恩,記不記情,那是他自己個人價值觀的體現行為。
(去評論受助者事後的行為思想,我想不是此篇文章的重點吧?)

我所說的仿效,是行善者,除了希望受助者能得到實質的幫助之外,
其實心裡多多少少會有寄望受助者能夠仿效自己的行為也去幫助他人。

行善者本身會懷著讓世界更美好的烏托邦理想處世,
但是一己本身的力量其實有限,所以希望能夠匯聚更多善的力量。

所以行善之餘,其實多少暗自期許自己能成為他人的榜樣,
讓更多的人去仿效學習,讓世界更美好。




讓愛傳出去

讓愛傳出去

【導 演】咪咪蕾德
【演 員】凱文史貝西
     吉姆卡維佐
     海倫杭特
     哈利喬奧斯蒙

【分類級別】保護級
【片 長】123分
【發 行】華納家庭娛樂(股)公司



【劇情提要】
  七年級生崔佛為老師交代的作業「如何改變世界!」想出一個把愛傳出去的好點子,最後他雖然犧牲了,卻啟發了社會人心的善良潛能!
【內容詳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努力了四個月,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

  疤面老師尤金席莫奈在開學的第一節課都會對學生說:「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讓人非常失望,那麼請你想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辦法。不能只是空想,必須能夠實踐。」

  崔佛用心思考後,提出他的計畫:「由我開始,無條件的幫助三個人,必須是一些他們無法獨立完成的事,他們不必回報我,但必須另外幫助三個人,這每個人再幫助三個人,那就變成二十七個人.........,越傳越多,這樣助人的愛很快就能傳開,這個世界就會改變。」  

  崔佛首先幫助街頭遊民傑利。崔佛偷偷帶他回家,給他食物,讓他洗澡,還讓他住在車庫裡。崔佛鼓勵他,給他錢,讓他去買衣服,傑利找到工作了。傑利主動修理崔佛家的車子時,被崔佛的母親艾琳發現了,追問之下,發現兒子「讓愛傳出去」的計劃,艾琳對十二歲兒子的作為又驚又喜。但傑利有毒癮,一遇到舊日同黨就又沉淪,於是遠走異鄉,企盼能再度振作。崔佛以為第一個計畫失敗了,非常失望。傑利並沒有忘記崔佛要傳的愛,在途中,因緣際會,救了一位想自殺的婦女。

  第二個要幫助誰?崔佛在探詢尤金老師顏面受傷的原因時,發現尤金老師退縮、孤寂的一面,決定為尤金老師介紹女友。最好的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艾琳,如果能夠成功,也等於幫了母親一個大忙,而且尤金老師正是崔佛心目中好父親的人選。艾琳從小失去家庭溫暖,如今自己也遇人不淑,崔佛的父親不負責任、長年流浪在外,為了不想讓崔佛重蹈自己的覆轍,於是日夜兼職,想給崔佛一個溫暖的家,但生活壓力使艾琳喘不過氣來,一度酗酒難以戒除。當母親和尤金老師進展順利時,有暴力傾向的父親回來了,尤金老師感到難堪,不再和艾琳見面。父親酗酒的惡行惡狀的並未改變,崔佛對父親充滿恐懼,艾琳卻想再給他一次機會。尤金這才說出自己悲慘的遭遇:為了護衛母親,被酗酒的父親放火燒得遍體麟傷的經歷。艾琳終於趕走了崔佛的父親,尤金老師卻已不願再介入別人的家庭。

  艾琳受到兒子傳愛計畫的感召,想到開車在街頭流浪的母親,深感內咎,找到母親深談,化解了心結,並邀請她參加崔佛的十二歲生日宴會。外孫的愛心也啟發了外婆善良的本性,在緊急中協助一個黑人逃離了警察的追捕,但不敢奢望這個黑人混混會把愛傳出去;想不到這個黑人卻緊記在心,在急診室求診時,看到一個氣喘發作的少女無人聞問,開槍逼迫護士優先處理,救了少女一命;少女的律師父親感恩之餘,更要讓愛傳出去,送了一部積架新車給一位因採訪新聞而車被撞爛的記者。記者不敢置信有這樣的好事,努力循線追查愛的源頭,終於找到崔佛,崔佛才知道愛已經傳出去了。

  在記者的採訪中,崔佛談到他的計畫是如何做的:「過程中的困難是無法預料的,要更細心的觀察他們,要隨時注意才能保護他們,因為他未必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習慣原本生活的人很不容易改變,就算現況很糟,也很難改變。」「他不是為了成績,他只想看到世界真的改變。」聽了崔佛的話,尤金領悟到自己就是因害怕而不願改變,於是勇敢跨出去和艾琳合好。

  離開了採訪錄影的教室,崔佛又看到亞當被惡少圍毆,他是計畫中的第三位,每次想幫亞當,都不敢去做,這次終於鼓起勇氣上前制止,卻被對方失手刺死。艾琳痛不欲生,在尤金的陪伴下看電視報導崔佛遇害的新聞及採訪的影片,原來「讓愛傳出去」在短短的四個月中已傳遍美國東西兩岸。

  夜深了,崔佛家前面擺滿了鮮花,由各地趕來的人車大排長龍,蠟燭、燈火、車燈照亮了大地,也點亮了人心。雖然崔佛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卻讓更多的生命得以重生。
bernie_w39 wrote:
到底什麼可以稱作回報?做了什麼事之後,獲得了內心的滿足,能不能稱作回報?

不可以.

回報


為何要用這兩個字?
是要別人給你的.才算回報.
所以我才說和尚沒有想過回報的事情.
為何和尚被打.不做任何的爭辯?
是因為他沒有想要回報.
我想問你.若是想要獲得回報.
一般人碰到和尚這樣的狀況.讓婦人打.讓旅人打.
會微笑的離去嗎?
當然是不會的.
自己救人.卻還要遭到誤解.
肯定會為自己爭辯.

所以我才會說一般人會覺得巴掌算是回報.
幫助別人.你自己獲得內心的滿足.這是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對方給你的.
不能算是回報.
對方若是給你一句話.謝謝.那麼這樣的一句話就可以算是回報.
這是對方給你的謝意.對你的感激.


bernie_w39 wrote:
如果和尚是因為他的素養而不去辯解,那表示和尚認為修養比別人誤會他要來得重要了,不是嗎?
有沒有可能和尚根本就只是想協助婦人能照她的意志來行事?
第一次救她,是因為和尚不知道她是自願落水,誤以為她是想要上岸卻無法,所以出手相救
第二次知道她的想法,所以不干涉她入水
至於婦人被旅人救起之後,到底還沒有想自殺的意願,其實誰也不知道,就如同我們不知道和尚怎麼想的一般
您已經先認定了婦人第二次被救起後,打消了尋短的念頭,所以有那些推論。但是如果婦人覺得,白天跳河會來干預的人實在太多,她心裡打定主意等半夜再來跳呢?
可以確定的是和尚微笑離開,表示和尚並不介意旅人對自己是怎麼想的,也不再介意婦人是否會在旅人離去後再去尋死
因為線索不多,所以我只能就我想到的面向來解讀。至少看的出來,和尚感受到的獲得,是高於外人的毀譽。但如果和尚不解釋是來自於他的素養,其實格調就降低一些了

看來你是誤解了我說的素養了.
我素養的意思.指的這是個修為夠高.心靈高尚的大師.
所以他不在意外界的毀譽.所以不會因為旅人誤解而爭辯.

至於你也不是和尚.為何你認為和尚是不知道婦人落水才出手相救?
我並不認為和尚知道婦人落水的原因.就不會去救.
即便第一次知道了.他照樣會救.即便知道會被打.一樣會救.
因為和尚不能見死不救.

第二次不救了.是因為他救了.婦人仍舊要自殺.死意甚堅.
所等著幫婦人收屍.不然留在那邊幹甚麼?

你不是婦人.所以你也不知道婦人的想法不是嗎?
所以請不要腦補好嗎?
自殺也是需要勇氣的.
否則婦人為什麼不甩旅人一巴掌再跳一次?
很多案例.自殺的人被救後.大多都不會再次自殺了.
更何況被救了兩次?
真的死意甚堅的人.我想可能會再賞旅人一巴掌.繼續跳河啊.


bernie_w39 wrote:
當然,說故事的人可能有抱持一定的想法,也許如您所說,故事想要表達的就是和尚只希望婦人能活下去,至於是誰救的,或誰認為誰不肯救,都不重要...
但是,婦人的問題解決了嗎?和尚還是選擇一走了之,沒有勸解,沒有開釋,也沒有協助,不是嗎?

這也是你在腦補吧.

或許你會不爽我說你腦補.
你可以去問問看其他版友.讓他們來看看我們兩個人的回應.
他們會覺得你的回應在情在理.還是我的?

哪有姑娘不戴花 wrote:
十年後,和尚舊地重遊...(恕刪)

畫蛇添足阿...

nickdon168 wrote:
感覺每個人在所謂的『...(恕刪)

我覺得是國學素養不一樣.
回報跟反應.
差遠了...
即便你用英文來解釋.也是不一樣的.
你硬是要說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是固定的.在相同的環境下.得出的結果是固定的.
而一般來說.救人就應該獲得對方的感謝?
不是嗎?
但是在拳大的這個故事.不就跟你說未必嗎?

早就跟你說過了.
我都猜到你可能做的回應.
我特地標出來.用紅字加大.你仍然視而不見?
我並不只是說這篇文的作者.也是在說你啊...
非要我這樣明點出來.你才高興嗎?

幫幫忙.不要繼續

編排一些理由.去說服你自己.自我催眠...


都點了這麼多次.難道你是頑石嗎?
還是你另一篇說的無明之人

nickdon168 wrote:
天道循環,乃自有定數,物理世界不是也有所謂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這才是笑話
很多電影編劇都缺乏邏輯.
你去信這套?
即便真的出現了.那也是機率低到不能再低的個案.
那機率我想堪比赤道地區平地下雪.



哪有姑娘不戴花 wrote:
和尚帶著旅人的大兒子到附近山上靜修了
後來旅人的大兒子長大了,剃度


要強調一下,只是旅人養大的大兒子

這樣就可以完整解釋為什麼和尚會挨巴掌了
nickdon168 wrote:
我所說的仿效,是行善者,除了希望受助者能得到實質的幫助之外,
其實心裡多多少少會有寄望受助者能夠仿效自己的行為也去幫助他人。

行善者本身會懷著讓世界更美好的烏托邦理想處世,
但是一己本身的力量其實有限,所以希望能夠匯聚更多善的力量。

所以行善之餘,其實多少暗自期許自己能成為他人的榜樣,
讓更多的人去仿效學習,讓世界更美好。...(恕刪)

又來了...
又是個他心通的高手
所以你懂得行善者的心理?

我又想到一個故事
不過還是別說了
就到此為止好了

哪有姑娘不戴花 wrote:
我又想到一個故事
不過還是別說了


是"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故事嗎?
年紀小小就這麼會唬濫,長大是準備當記者還是法官啊?
加藤老鵰 wrote:
是"和尚摸得我摸不...(恕刪)

耶!你果然也知道這個故事!

哪有姑娘不戴花 wrote:
又來了...
又是個他心通的高手
所以你懂得行善者的心理?
我又想到一個故事
不過還是別說了
就到此為止好了


這樣就叫『他心通』?
拳大似乎也太抬舉我了。

老魯偶爾也會捐點小錢給需要幫助的人,
幫助他人的時候,其實並不會想到要從對方拿到麼好處,
或是接受對方的報答。

只是很單純的覺得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
而也希望這些接受幫助的人改天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也會去幫助他人。


戆男 wrote:
不可以.
回報
為何要用回與報這兩個字?
是要別人給你的.才算回報.
所以我才說和尚沒有想過回報的事情.
為何和尚被打.不做任何的爭辯?
是因為他沒有想要回報.
我想問你.若是想要獲得回報.
一般人碰到和尚這樣的狀況.讓婦人打.讓旅人打.
會微笑的離去嗎?
當然是不會的.
自己救人.卻還要遭到誤解.
肯定會為自己爭辯.
所以我才會說一般人會覺得巴掌算是回報.
幫助別人.你自己獲得內心的滿足.這是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對方給你的.
不能算是回報.
對方若是給你一句話.謝謝.那麼這樣的一句話就可以算是回報.
這是對方給你的謝意.對你的感激.
看來你是誤解了我說的素養了.
我素養的意思.指的這是個修為夠高.心靈高尚的大師.
所以他不在意外界的毀譽.所以不會因為旅人誤解而爭辯.
至於你也不是和尚.為何你認為和尚是不知道婦人落水才出手相救?
我並不認為和尚知道婦人落水的原因.就不會去救.
即便第一次知道了.他照樣會救.即便知道會被打.一樣會救.
因為和尚不能見死不救.
第二次不救了.是因為他救了.婦人仍舊要自殺.死意甚堅.
所等著幫婦人收屍.不然留在那邊幹甚麼?
你不是婦人.所以你也不知道婦人的想法不是嗎?
所以請不要腦補好嗎?
自殺也是需要勇氣的.
否則婦人為什麼不甩旅人一巴掌再跳一次?
很多案例.自殺的人被救後.大多都不會再次自殺了.
更何況被救了兩次?
真的死意甚堅的人.我想可能會再賞旅人一巴掌.繼續跳河啊.
這也是你在腦補吧.
或許你會不爽我說你腦補.
你可以去問問看其他版友.讓他們來看看我們兩個人的回應.
他們會覺得你的回應在情在理.還是我的?
畫蛇添足阿...
我覺得是國學素養不一樣.
回報跟反應.
差遠了...
即便你用英文來解釋.也是不一樣的.
你硬是要說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是固定的.在相同的環境下.得出的結果是固定的.
而一般來說.救人就應該獲得對方的感謝?
不是嗎?
但是在拳大的這個故事.不就跟你說未必嗎?
早就跟你說過了.
我都猜到你可能做的回應.
我特地標出來.用紅字加大.你仍然視而不見?
我並不只是說這篇文的作者.也是在說你啊...
非要我這樣明點出來.你才高興嗎?
幫幫忙.不要繼續
編排一些理由.去說服你自己.自我催眠...
都點了這麼多次.難道你是頑石嗎?
還是你另一篇說的無明之人
蝴蝶效應?這才是笑話
很多電影編劇都缺乏邏輯.
你去信這套?
即便真的出現了.那也是機率低到不能再低的個案.
那機率我想堪比赤道地區平地下雪.


你也說了『化學反應是固定的.在相同的環境下.得出的結果是固定的』
那我請問你每個人都一樣嗎?每一個救人跟被救的人都一樣嗎?
連參與反應的分子都不相同了,你能期望得到相同的化學反應嗎?

更何況拳大所謂的例子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婦人和尚旅人所有的行為跟反應都是由想像者所決定的。


最後再說一次回報的例子,你說『是要別人給你的.才算回報.』
那我想請問你,你努力用功念書,考試考了一百分。請問這算不算回報?

如同你覺得別人是你眼中的頑石,
你不覺得你自己也是別人眼中的頑石嗎?

馬太福音7:3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建議你好好讀完這篇文章,
夏蟲不可語冰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說:「照這樣的道理來看,我以天地為大而以毫末為小,可以嗎?」

北海若說:「不可。環宇之內的事物,數量沒有窮盡,時間沒有終止,終始沒有緣故。
所以大智大慧的人既能看到遠又能看到近,因此,見到小的不以為小,見到大的也不以為大,
因為他知道事物的大小是沒有窮盡的,大上還有在在,小下還有小;既能理解古又能理解今,

因此,長壽也不厭煩,短壽也不強求,因為他知道時間是沒有止境的,時前還有前,時後還有後;
既能體察盈又能體察虧,因此得穫之時不歡喜,損失之時不憂悲,因為他知道得失是沒有常規的。

得也可能就是失,失也可能就是得;

能明曉人生平坦的大道是什麼,因此獲生而不以為是福,死亡而不以為是禍,
因為他知道終始是沒有緣故的,禍也可能就是福,福也可能就是禍。

照此看來,人們所知道的,還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
人們出生之間,還不如未生之時。

人們都在用最小的東西衡量最大的東西,因此越求越迷亂,
甚至連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了。

(用極為有限的知識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
這樣看來,怎麼能知道毫末就是那最小的東西,天地就是那最大的東西呢?」


哪有姑娘不戴花 wrote:
耶!你果然也知道這個...(恕刪)

我只知道和尚抱婦人渡河的故事而已





這樣算嗎??
<施恩不望報>是一種自我期許。



<施恩不忘報>較貼近國人種善因得善果的觀念。

這個觀念容易受到有心人的利用,自私的人更加自私。

往好的一面,可以教化人要有怎樣的收穫先怎樣栽,積福報。

世界展望會認養兒童便是利用這一點寄卡片(展示成果)給捐款人。

就人性來說,這個觀念讓人上下其手的空閒比較大。畢竟人性是自私自我的。


那篇文章作者討論的是感情,而且很可能是指愛情。

用施恩不望報的大愛來談情說愛自然不合適。
龍癡癡地著望著魔羯半响,手上抱得更緊,低聲道:「妳的臉紅得真好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