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雕 wrote:
是對是錯,應該是見人見智吧?
我個人看法,婚姻制度其實是一個國家(政府)的統治手段之一。
國家希望怎麼樣? 當然是希望長治久安。
所以他希望人民怎麼樣? 當然是安分守己,不要吵吵鬧鬧。
而婚姻制度,就是讓人民,尤其是男人,讓他的精力金錢
「有地方去」的一個方式,這樣他就沒辦法做怪生事。
當然國家也需要新血才能延續,如果大家都不婚,哪來幼苗?
現代人又不像古時候不懂避孕。
就算古時候不懂避孕,不婚也會有幼苗,但幼苗當然也要
有人照顧,否則如何長大?
所以我覺得是一個統治手段,所以自古至今當朝者都在推廣它。
從我們小時候,國家社會就透過各種管道來對我們「洗腦」,
讓我們不知不覺從小就立定志向,要朝「結婚」這目標邁進。
我看到的資料類似你一樣的說法!
人基於私有想法,財產當然會想要留給自己的種,因為古代沒有驗DNA的技術,所以就設定女人要嫁到男人家裡然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樣的枷鎖,深怕女人跟其他男人接觸結果後生下的小孩不是自己的種。
一夫一妻制
來源
嚴格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從對偶婚發展而來,產生於西方,它的確立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誌之一,並適應於整個西方歷史。確立這種婚姻形式,主要由於私有制的發展,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裡,男子掌握經濟大權,女子處於從屬地位。父親的財產只能由出自父親的子女繼承,因此作為妻子必須嚴格保持貞操和對丈夫絕對服從。
東西不同
1545年至1573年,在義大利特蘭特召開的羅馬天主教大主教會議上,一夫一妻制婚姻法正式實行。早在西元前2世紀,羅馬帝政時代就已經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神聖婚姻”,但那時還有自由離婚制度和佔有女奴的習俗存在。
基督教教義認為,上帝造人,起初只造了兩個人,也就是一夫一妻。因此,在神前發誓的婚約,是“安定而純潔的婚姻”,是“神聖的持續”,既已結婚,就不得離婚。一夫一妻制自產生以後,就成為基督教國家婚姻制度的根本,也成為全世界婚姻制度的主流。但是,在一些非基督教國家裡,一夫多妻制仍然存在。
東方式“一夫一妻”制經過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孕育發展,總體而言,到了夏商時期已得到基本的確立。只對女方而言,要求女子只能有一個丈夫但無論哪個地方、哪一民族,當其一夫一妻制出現的時候,隨之而來便會衍生出一夫多妻的現象。尤其是在奴隸社會初期的一夫一妻制,通常而言,僅是女性和廣大平民遵循的婚制,對於王公貴族而言,這不過是一個障人眼目的幌子。在表面上他們打著只有一個法定配偶的旗號,而實際上卻擁有一個以上乃至無數的非法定配偶。這種在一夫一妻制名目下的一夫多妻現象在夏、商時期可以說是表現得尤為突出。
商代王公貴族的一夫一妻制。實際上都毫不例外地伴有多妻現象,而當時平民百姓的婚姻才真正代表商朝的一夫一妻婚制。《周易·漸第五十三》九三爻辭說:“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在丈夫外出參加征戰沒有返家的期間,妻子即使是懷孕了(因這是與別的男子發生關係而懷孕),腹中的孩子斷然是不能生下來養育的。這便是當時嚴格約束庶民百姓婚姻和女人貞操的社會道德規範。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4251/11037329.htm
很有趣...一般平民老百姓被要求或被規定一夫一妻,結果大部分的王公貴族及有錢人是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多妾)~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