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y429 wrote:
一般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之前都沒姓,有姓的都是武士階層和貴族,天皇是神格化所以不用姓,
所以換夫姓對她們而言是沒什麼的
歐美國家早期,並沒有姓氏的概念,家族的概念也很淡薄
歐美國家的個人主義是比中國、台灣還要明顯,
中國、台灣人是先求「大我」,再求「小我」
所以姓氏、家族、國家,必須擺在個人的名字之前
但是歐洲文化是先求「小我」再次求「大我」,也就是個人的名字在前面,
所以姓氏、家族、國家,必須擺在個人的名字之後
你光看姓氏與名字放的地方,就可以知道那一個為主,那一個次要了
因此對於日本人、歐洲人而言,姓氏背後意義不大,單純是個「名稱」罷了
但對中國人、台灣人而言,姓氏背後的意義極大 (血緣、後代、祭祖…等等,最常聽到的是捧斗)
所以大部份的人,尤其是長輩,還是不能接受孫子、小孩跟母姓
拿日本去套歐美,這就是傳說中的偷換概念嗎? XDDDDD


再來,歐美國家個人主義比東方社會要強這事情,可沒法得出 "姓氏可有可無" 的結論
不燃我也可以說,就是因為歐美國家個人主義比東方社會要強,所以要姓+名彰顯了主體 "人" 才完整
沒有姓+名,就不成為一個人
而女人嫁給一個男人,跟著男人姓,就表示是這個男人的人(否則離異時也不需改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