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能不能彼此完全相互認識清楚的問題,
對於一個人,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完全認識與瞭解?
就算沒有這方面的困擾,那麼人的個性與想法,會不會隨時間而改變?
當然了,大部份都會想對源生家庭有些回饋,但也要顧及到合理性及能力。
剛結婚時,我老婆甚至提出她要每個月要像他幾個哥哥一樣,拿5,000-回去;
連過年時,她的姐姐都曾當面對她說她包給爸媽的金額會讓她的兩個姐姐不好做人。
前一陣子吵架談離婚,她要求財產分一半,因為這是她應得的。
哇!家裡目前財產淨值大約可以買一百多台Camry,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老爸給的。真不知她應得什麼?
也許有人會說老婆也為家裡做了很多事,對!看起來是付出一些。
但我家中,可以省力的,全部靠機器來做,Dyson就買了兩台,加上Scooba洗地機,連賽寧的洗碗機都有了、洗衣機還買兩台。每週會請清潔人員來家中打掃半天。當然了,費用都是我出,我不是受計較的人,但是想想在這個婚姻中,兩家的付出有沒有成比例?
自己的妹妹因住我媽家附近,她婆家在南部,初二我媽都說留在南部就好。我老爸爸重男輕女,但也給我妹一筆土地、現金大概也給一仟多萬。我們都不會要求她說每個月也要像我及我弟,每個月給我老媽一萬零用。
不是說我們家家境好,而是心態的問題;剛結婚那幾年,因老婆念書時曾住過他哥哥家裡,所以逢年過節我都會準備禮物。心意到了,但我老婆好像覺得理所當然。學生送很好的水果禮盒,她說她媽媽沒吃過,要拿回去給她媽媽;有次過年,學生送了白蘭氏燕窩禮盒,當然她媽媽又是沒吃過,優先拿回去孝敬。我都不敢問我媽是否有吃過?這樣的結果是我愛計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