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的孩子怎樣救? 解決小孩子的情商一定要看這!! 雖然是寫給家長看得,不過現在男女更要看吧!妥善處理情商關係!!

文:霧滿攔江

弘一法師有句話: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這幾句話,很容易理解。

但,理解歸理解,徜如果我們不能夠以這些話,來指引我們的人生,那麼這句話,就跟路邊的塗鴉鳥語一樣,沒什麼意義。

——先哲說,一切智慧只在你的心裡。

要想讓這幾句話,在你身上獲得價值,我們就必須先要弄清楚,識不足、威不足與信不足,都是什麼意思,又是如何形成的。

網上有個姑娘發貼,敘述說:她小時候,跟媽媽去商場,買玩具。看到了布娃娃,喜歡的要命,就叫嚷說:我喜歡這個,我要這個。

母親說:這個不好,太容易壞了,旁邊那個公仔更好玩。

她堅持:不,我不要公仔,就要這個娃娃。

母親:你根本不懂,買了娃娃,最多三兩天熱乎勁,就被你丟掉了。就買這個公仔了。

她做最後掙扎:不要,我就要布娃娃……

母親怒了:你個熊孩子,再吵?再吵什麼也不給你買了,以後也不帶你出來玩了!

這個威脅極有效果,母親贏了這一場。

接下來,姑娘又例舉了幾件事,從她小時候的穿著,衣飾,幾乎每件事,都會和母親形成衝突,而最後,贏家始終是母親。

她說:我感覺我在慢慢失去自我,就在母親那一句句的:我是為你好之中。

上哪所中學,是母親決定的。考哪家大學、選什麼專業,都是母親安排的。她已經不再跟母親爭執,反正說什麼也沒用,爭執又有何意義?

快畢業了,戀愛了,愛上個憨頭憨腦的男孩。

母親說:這個不行。

她:我就是喜歡他……

母親:你根本不知道喜歡意味著什麼,你比自己想像的更優秀,這個男孩憨蠢憨蠢的,根本不是你需要的人。

那就換一個吧。

換了個臉蛋白白淨淨,心思玲瓏的男孩。可母親還是搖頭:這個也不行,太精明了,一看就不是宜家的男人。這種男人,賺不到錢就讓你吃苦,賺到錢就會在外邊包養小三,你跟了他只會是悲劇收場。

姑娘說:當時只想哭。在母親眼裡,自家女兒真的是那麼優秀?真的有無數男人來追你嗎?母親根本不知道,現在的男孩,比女孩漂亮,比女孩會打扮,最氣人的是他們還跟女孩爭男孩。母親根本不知道這世界已非昨日,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夢囈之中。

就這樣兩年沉寂,姑娘始終是獨自一人。

兩年過去,母親終於急了:這次媽媽不干涉你了,這次真的尊重你的選擇,甭管什麼樣的男人,只要是個男的、活的,媽媽都隨你。

姑娘信了,就吞吞吐吐,把自己暗戀的物件說了出來。沒料到母親第一時間就炸了:不行不行,堅決不行,這個年紀太大了,換個小點的。

姑娘知道,其實換個年齡小點的,母親照樣是不同意。母親是那種善於在最完美的人身上,發現缺點的人。也許在母親的想像中,自家女兒是完美的。但姑娘知道,自己奔三十了,仍然是腦子懵懂,昏昏噩噩,除了難以抑制的怪脾氣,別無什麼長處可言。

她努力與母親談談,可最讓她痛苦的是,母親知書達禮深明大義從諫如流,還沒等自己說什麼,母親就已經冰雪聰明的立即認錯:寶寶呀,都怪媽媽,媽媽也是為了你好,以前媽媽對你的干涉是多了點,但媽媽也是為了你呀,再說前面那幾個男人,真的太差勁了,根本不適合你。這一次母親絕對不干涉,無論你帶回來個什麼樣的男人,媽媽再不滿意,也決不說一句話……

她說:知道母親的諾言靠不住,但她還是想試試。

就故意讓一個有家口、成熟穩重的男同事上門,然後騙母親說:媽,你看這個怎樣,他追我好久了,我還在猶豫……

這個不行……母親尖聲喊叫起來:太滄桑了,中國五千年的苦難,怎麼全寫在他一個人臉上了?

姑娘說:當時我就崩潰了。

單位裡最優秀的曖男,母親都看不上眼。也不說想想,就算我看上人家了,人家又怎麼會看上我?

姑娘說:我的一生,就如同一枚輕飄飄的影子,始終活在母親的意志裡。

沒有自我,只有無盡的迷惘,迷惘。

與更多的迷惘。

我猜想,這個姑娘的境遇,並非是個例。

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先生,曾經說過,相比於歐洲發達國家的孩子,中國學生更顯幼稚。

而且陳教授還計算過,中國學生與發達國家的同齡生相比,心智發育落後四至五年。

心智年齡落後四到五年,這可不是小事。

想一想,當孩子們進入社會,20歲的成年人,卻只有顆15、6歲的少年之心,這孩子的人生,要遭受多少委屈?

更惱人的是,在這個社會上,對一個30歲的成年人,是要求於同齡責任的。但這個人只有著25歲的心智,可知他心裡的壓力有多大,痛苦有多深。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們,心智成長未能與身體發育同步呢?

陳志武教授說:

都怪教育。

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將賦予孩子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責任意識與人生目標——但,我們會發現,哪怕是在發達國家,絕大多數父母,也是懵懵懂懂的。

美劇《無齒之徒》,描述了一個狗血低智商階層,這個階層裡的父親,一味酗酒,根本不管孩子們的死活,孩子們即要照顧這個沒出息的爹,還要與成長過程中的青春壓力拼爭。由於得不到有益的指導,這些孩子個個七扭八歪,幹出無數讓人目瞪口呆的怪奇之事……

總而言之,說中國孩子蠢萌,並不全面,米國才是世界第一蠢萌大國。

——但人家資源雄厚,蠢萌幾年不礙事。咱們這邊,生存壓力異乎尋常的大,蠢萌就成為許多孩子刻意追求的幸福、而非美好的現實了。

總之吧,發達國家那邊,已經意識到許多家庭無力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這項工作,被推到了學校。

發達國家的教育,已經到達了人格教育的階段,而我們這邊,仍然是先驗的假設,所有的孩子都是天資英武骨骼清奇,只需要給孩子們足夠的專業知識輸灌,就OVER了。

但,現實顯然不能這麼樂觀。

人格教育有三個特點,開發智慧、自主選擇與適應性。

先說開發智慧,美國有的學校,會有這樣一堂怪奇課,老師要求學生,自己創建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有多大,體制是什麼?人口有多少?物產有什麼?文化風俗,又是什麼樣的——這些教育,鮮明的反映在美式的奇幻小說中,長大的孩子會把一個虛擬的國家,勾勒的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而我們這邊,許多人最無感的就是地理課。

地理課是與歷史課同等重要的智商課——地理課賦予我們世界觀的基本概念,形成一個完美的智力基座,而歷史課則是人性的最優教程。但前者無感,後者也沒起作用,這在客觀上拖累了孩子們的心智成長。

回到文章開篇,弘一法師曰:識不足則慮。

這個識,是指什麼?

首先你對所居處的世界,洞悉瞭解,就如高水準的電子遊戲玩家一樣,腦子裡有個清晰的外部世界圖。你腦子裡的地圖有多大,你思維的運行空間就有多大。其次是你對人性的認知有多深,不習水性溺于水,不識人性,怎麼在人類社會混?

地理課和歷史課,都沒起作用,結果孩子對外部世界無感,對人性無感。這就形同于嬰幼兒面對世界,必然憂慮緊張,迷惘而困惑。

最近有條新聞,奧巴馬的女兒,考上了哈佛。

總統的女兒上哈佛,不是新聞。

她宣佈不上哈佛,才是新聞。

新聞就是這樣,奧巴馬的女兒宣佈,她要推遲一年入學——其實,大學就應該是這樣,孩子有目標了,就趕緊來念。暫時沒找到人生目標,那趕緊出門去找,學校這邊給你保留學籍,什麼時候找到目標,什麼時候回來讀——奧巴女宣佈,她要先嗨一年,然後再去讀書。

為什麼要嗨這一年?

就是讓孩子擁有人生的選擇權利。

——前面說到的那個女孩,她的母親終其一生,牢牢的控制著她,不給她絲毫的選擇權力。

沒有選擇,就沒有責任意識——誰的選擇,誰來承擔後果,這是常識。

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我們這邊,相當數量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美國那邊也一樣。但,當美國的大學補位及時,適時填補了這個空缺之後,就有相當數量的孩子,避過了家庭教育不足所帶的人生陷阱,通過各種選擇性教育,滋生出責任意識,並最終把中國的同齡孩子,扔出到四至五年。

智力開發不足,必然是識不足則多慮。而缺乏責任意識,幼稚蠢萌,進入社會沒人拿你當回事,就會威不足則多怒。

許多孩子怒了,吼叫道:你不懂我!

但你怒也沒有用,威不足嗎,再敢怒一腳踹出去,你有本事咬我呀。

人格教育中,最重要的是適應性。

適應性,你能夠順利的融入這個社會,融入到一個團隊,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與人嫺熟的合作。

比如說,有的美國課堂上,會專門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要有愛心,要隨時隨地的幫助別人——但,老師和家長,同時又告訴你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與陌生人說話,你難道沒注意到,這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嗎?

老實說,中國孩子,遠比美國更需要這堂課——中國的許多成年人,在此二者之間,都表現得六神無主懵懂無狀,遑論孩子了。

——這就是最典型的適應性教育,人性是充滿了矛盾的,社會本身也是矛盾的。任何一面倒的觀念或觀點,終將會把人逼入死角。你茫然就是你不適應,你困惑就是你不適應,你逃避更是不適應。

不適應,就會胡言妄語。就是弘一法師所言:信不足則多言。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該信什麼,猶如無頭蒼蠅,今天信與人為善,樂顛顛跑過去瞎幫忙,被人家當頭一悶棍,轉而就信人性之惡,又被競爭對手斥駡為心理陰暗。

你說這可怎麼辦呢?


當我們明白了弘一法師的話,就可以尋找應用的技巧了。

——這個社會,已經把他們能做的,全都做了,現在輪到我們自己了。

最要緊的,是自我教育。

先檢查一下自己的世界觀吧,自己畫張世界地圖,假設你認為中美是敵對的,要打敗米帝狗主義和野心狼,那也好辦,畫出米國那邊,是誰在恨你,這人叫啥名?他為什麼要恨你?你為什麼招惹到他了,他為啥放著自家舒服日子不過,非要恨遠隔重洋的你涅……修復我們的世界觀,是完善我們智力的第一步。

高分低能的孩子怎樣救? 解決小孩子的情商一定要看這!! 雖然是寫給家長看得,不過現在男女更要看吧!妥善處理情商關係!!


然後再畫張周邊生態圖,或者是人際關係圖。畫出你在哪裡,周邊有幾個關鍵人物,這些人是怎樣的?他們每天都在琢磨些什麼?你現在的位置在哪裡,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預期?你期望的位置又在哪裡?要到達那裡,需要自己做些什麼……這個過程必須做,這是奪回自我控制權的關鍵步驟。r


高分低能的孩子怎樣救? 解決小孩子的情商一定要看這!! 雖然是寫給家長看得,不過現在男女更要看吧!妥善處理情商關係!!

畫完這兩張圖,大概算是彌補了識不足和威不足的兩個部分。

還剩下個性不足。

這一步,算是我們留下來的作業題——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

你必須要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樂於助人你才會為自己贏得機會。但,在你幫助別人時,有可能遭遇到對方蹬鼻頭上臉,還有可能遇到居心不良之人。如何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獲得有效回報,避開風險呢?

問題總是抽象的,現實卻是博弈態勢的。把握自我與現實,能夠依靠的,只有不甘於平庸甚至沉淪的自己。

除此之外,一無所憑。

而人生的真正快樂,或是幸福,也只能在思考過程中找到。


-------------------------------------------------------------------------------------------------------------

中國式的父母盡可能的讓孩子規避有可能的一切風險,在智商上高估孩子,又在情商及為人處世的能力上低估孩子,高分低能的孩子比比皆是。
不識水性,會溺水!不識人性,怎麼在社會打拼!

人生沒有真正的快樂,所有的快樂都是刹那一瞬,因為欲望無邊!所以無需慮,不必怒,多說無益更要慎言!

識,識己是前提,後能識人,因為很多情況下,我們看到的都是自己想開看的,並不客觀。認知到後,識了天地社會,那就足了,不會怕了,因為心裡有點底了。 威,延伸於識。知道自己,他人和天地社會後,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做的時候就有體會對天地的敬畏對他人的認可,以及相應而來的外界對自己的認知。信,信天地,信社會他人,並在識與威的基礎上,外界的對於自己的信,也是水到渠成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