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到其對某項運動得到的政府補助遠少於跆拳道所以得到的,而感到忿忿不平。對於自己也喜歡運動的人而言,我卻是有些感想。

以前看新聞,每當有運動選手在國際比賽創下佳績時,就會順道報導沒有經費補助有多麼的辛苦,只有選手自己和家人一心的投入才能創造這樣的成績。在比較熱門的項目,當然也有選手受到其他國家邀請,然後就接著有聲音說國家應該也出高額條件以留住選手。這樣的情形不禁令人思考何以會如此?

從政府角度來看,國家政策的一個構成要點就是資源的分配,在同時間也有不少錢坑要補的情況之下(軍購項目、哪裡要蓋捷運、健保黑洞、白癡政見蚊子館....),我想體育運動項目的順序應該會被排到很後面,所以每年編列的預算我估計也應該不會太多。然後體育運動又有分很多項目,而這又會扯到主事者的偏好、運動項目的人口數、還有所謂體育外交的考量,不會每項運動都平均分配一樣的經費。

我不是要幫政府講話,有時候明明沒撥什麼經費給人家,看到選手拿到好成績就出現要沾光的官員,我也沒什麼好感。上面只是大概去想的現況(如果有相關內部的人員可以解惑就更好了)....雖然我也希望自己喜歡的運動被體委會關愛,然後有經費訓練種子選手、辦比賽、和高額獎金。可惜奧運跟亞運不會有我喜歡的這項運動,跟體育外交的大義無緣。

從國外一些運動興盛的情況來看,我也很少聽到國家補助之類的,而那就是大國的好處,市場大.... 從商業考量,有眾多的觀看人口,就不愁大企業贊助(廣告效果),除了門票收益再加上明星選手與相關的周邊商品和產業的利潤,自然就有經費給予選手高額的獎金,也有廠商願意高價請選手代言廣告,也更加能吸引願意全心全意以之為職業目的而訓練的選手,自然能培育更優秀的選手出來,更增加比賽的水準和可看性。

台灣的情況就是沒有這麼大的市場,勉強感覺會比較多人會看的就主要是棒球、籃球。而大家也知道就算如此,經營職棒球隊就是個燒錢的地方,所以每個經營的企業可能是老闆個人興趣或企業形象考量,會稍微維持住。但是這樣也沒有辦法給甚麼超高薪水給球員,更美國大聯盟明星球員動輒上億的薪資沒得比。

雖然台灣現況如此,但還是有不少真心喜愛某項運動的選手、教練和相關人員前仆後繼的投入心力與資源,不論是追求個人成績或是推廣,都是可敬的。


文章關鍵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