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一種東西(運動、產業、文化)發展到有一定規模,而且能自給自足,基本上就是得要「產業化」。(職業化只是這個概念的一部分。)
說穿了,國外是把運動當成產業發展,大國當然發展了非常多種的運動產業,所以美、日、歐等國家,多半有非常多種運動產業,從運動本身、轉播、周邊商品,可以說是形成一種產業連鎖的模式,足以支撐產業本身之後,進一步才會談大型賽事的主辦。小一點的國家就不會發展很多種運動,例如古巴沒有職棒,但是古巴棒球隊沒人敢忽視。
不是說靈光一現的舉辦一場大型賽事,就真的能帶動週邊效益,太幻想了。奧運夠有名了吧,但是主辦國與城市,虧損或是無以為繼,一陣風潮過去之後沒了,並不少見。
所以,忽然拿出兩億,不管是辦什麼賽事,對於台灣來說,沒有一個基本具雛形的產業連鎖,是絕對不會有想像中的驚人效益,會不會虧本都沒人敢打包票。其次,就形象而言,這種短暫的風潮,對長期形象而言,幫助不大。
如果我們一直都沒辦法有任何運動發展出像樣的產業連鎖(不管是政府蠢還是市場小),那就停留在教育與休閒娛樂的階段就好了,把獎金的條件放大一點,有優秀的天才大家就拍拍手高興一下,要走職業路線、想賺大錢的就各安天命,大方一點的就跟國人分享一下榮耀,普通一點的就當成是個人至高的成就。
賺錢的方式、出名的途徑、光宗耀祖、為國爭光什麼的方法這麼多,不一定非運動不可。發展不出個所以然卻又即興的砸錢,幻想週邊效益會從自動生出來,太天真了~
【網路法律論壇】
http://www.ilf-tw.com/
【網路法律部落格】
http://lawblog.ilf-tw.com/
近年來比賽一遇到了南韓和日本
輸球乃是常態
不要慘敗就 "雖敗猶榮" 了
目前的情況是輸給日韓已經是理所當然,合理的結果
只是因為還不習慣輸給中國
大家就急得跳腳
政府民間只把目標訂在不要再被中國打敗
真是可悲、可憐
臉早就丟光了
不是只有棒球才輸給中國、南韓和日本
是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都輸了
棒球是 " 國球 " 嗎?
在亞洲頂多算老三或老四
到底有什麼好自我安慰的
政府民間從上到下
最會的就是自我催眠、喊口號!
這個 "國球" 三不五時還會打假球
愚弄一下各位觀眾
曾雅妮在國外可以拿到LPGA的冠軍
世界排名第二
論這樣的成就個人認為並不比拿到大聯盟勝投王的王建民差
同樣是台灣之光
同樣在國外頂尖運動比賽替台灣爭光
否則去年6月10日各大報體育版的新聞頭條為何是曾雅妮奪冠的新聞呢
這些頂尖運動選手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的貢獻
這就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曾雅妮已經辛苦熬出頭了
以她現在的成就
我覺得她當然不需要跟政府要錢
個人認為她的發言只是希望政府可以多多關注一下高爾夫和其他的運動
甚至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制度
我覺得政府只會在選手得獎牌時才發一發獎金、賀電
就當作有在支持體育運動
除了閣揆所說的拯救棒球、籃球和撞球三項運動之外
其他運動不用救嗎
我想跆拳道、網球、舉重 ......這些運動項目的選手教練只好自己咬牙苦撐下去
政府繼續這樣的態度
下屆奧運還是零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