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企業認養球隊"
企業不賺錢就 對不起員工 對不起股東
所以認養球隊的前提當然是要能為企業貢獻獲利(有形及無形的)
P.S 個人以為鴻海,台積電,友達其實並不適合認養球隊,原因於後表述
前面已經講說經營球隊不虧本應該不是天方夜譚
球隊收入可以略分來自兩方面
A.球隊收入來自球場內:
1.門票收入
2.場內看板廣告收入
3.球員服上廣告收入
4.如果未來有的話......運動彩券收入
B.球隊收入來自球場外:
1.各式廣告代言收入
2.球隊商品銷售收入
3.認養企業形象提升導致之獲利提升
那球隊經營成本呢?
大致有下:
C.球隊經營成本
1.教練月薪及獎金
2.球員月薪及獎金
3.其他工作人員月薪
4.場地使用及維護費用
5.設備器具支出
6.球隊商品製造成本
由於台灣職棒生態仍與美國有極大差距,
教練及球員的月薪平均差距不會太大
因此C的球隊經營成本其實並不難抓,抓準後兩三年也不會有太誇張的變動
既然有這麼一門經營成本如此確定的生意
怎麼沒有企業願意經營呢?
原因就在於A.來自球場內球隊收入+B.來自球場外球隊收入 < C.球隊經營成本
以目前情況來看,解決打假球問題
恢復球員鬥志及熱情,才能吸引球迷進球場
A.來自球場內球隊收入 才會增加
球場熱了,
B.來自球場外球隊收入 才會增加
(但個人以為鴻海,友達,台積電等企業屬於B2B為主的外銷企業,
球場就算熱了,他們也很難賺到B.來自球場外球隊收入
ex:日本西武隊奪冠,西武百貨打折大慶祝,銷售獲利大升
台積電球隊奪冠,晶圓打折大慶祝???,爽到外國買家???
因此其實像現階段
統一,LaNew結合企業產品及球隊形象其實是不錯的,
雖然台灣職棒球隊的價值還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