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比賽我是天天都看...而且邊看邊罵髒話...真的覺得中華隊有很大的問題...
第一...這位教練感覺調度功力不太好...幾乎都是用7.8個人打滿全場...不信任板凳球員...講戰術還要透過翻譯...
第二...對上西亞球隊感覺碰撞明顯比較強...可是只見吳岱豪.陳信安.林志傑比較有對抗的能力...也不是說一定要
碰撞...防守會想閃避碰撞就算了...連進攻都避開碰撞就太誇張了...楊哲宜有很明顯的這種現象...
第三...防守意志似乎不夠強烈...球場上進攻失靈時有所聞...可是從沒聽說過防守失靈的...中華隊換血到現在...
還沒有讓我感到有強烈的防守意識過...
第四...戰術觀念不是很好...比分很接近...需要關鍵性的進球來穩定軍心...可是這時常看到的就是曾文鼎上中要球
然後林志傑或陳信安繞過來接球直接出手三分線...往往防守球員都跟到位了...換個中鋒單打戰術似乎比較洽當
.
.
.
我想有看的人搞不好心中跟我一樣有很多疑惑的地方....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不過不要討論到最後筆戰了
penny_0630 wrote:
這幾天的比賽我是天天...(恕刪)
1.教練講戰術還要透過翻譯
這我只能說,幸好有翻譯,不然誰聽得懂韓文?
2.連進攻都避開碰撞就太誇張了
不避開難道真要撞上去,瓊斯盃是又不是美式足球.
3.防守意志似乎不夠強烈
沒錯,但這就是韓籍教練鄭光錫的訓練重點,防守太弱不是第一天的事了,在新教練倉促上任的情形下,不要天真的以為效果會立刻顯現.
4.戰術觀念不是很好
這和防守一樣不是短暫訓練就能改善的,只能說各球員都在SBL爽慣了,所以戰術執行力不足,流於單打獨鬥.
以上
個人認為,
鄭光錫教練帶來的韓式打法(訓練與戰術執行),
還是值得期待的(當然傷兵要少),
是不是要把期待放在瓊斯盃又是一回事了(畢竟中華隊的目標不是在瓊斯盃自爽).
看了對哈薩克一役,
有發現一個怪現象,
就是左邊的底線三分球進球數似乎是零,
哈薩克甚至是直接放投不放切了,
難道這就是鄭光錫所謂沒有射手的原因,
也難怪教練團戰術難以執行.
本來以為劉嘉發可以接手中華隊...沒想到來了個韓國籍的...透過翻譯在即時戰術上多少會有誤解..畢竟暫停就是短
短的那幾秒...翻譯可能還沒翻完就要上場了...我絕得中華對沒有非要模仿韓式球風...畢竟韓式球風是建立在
有三分能力及高防守張力下...
進攻避開碰撞這我倒是很不能認同...雖然瓊斯盃不是美式足球...可也不是排球賽...防守可能為了避免受傷而技巧
性避開僅作干擾...那是可以認同的...如果要說進攻也避開碰撞...那就永遠只能投籃了...投不準就................
對抗性問題不能都用"對方高你20公分重你10公斤"來做理由...如果真要用身材當理由..那就不用比賽..比身材就好
在下身材也頗為不好(170.60)...不過球場上也是不會把位置讓出來的...套一句陳志忠說的話...我用生命在打球
2000年換血到現在...防守意志一直都是很薄弱的...幾乎帶過中華隊的教練都明確指出這問題...可是也不見改變
只能說防守意志不是靠換教練就有效的...是整體打球的"態度"...就是要拼了命去防守...
抱歉剛剛我說的"戰術觀念"牽涉太廣...其實我想說的是...關鍵時刻的取分方式...應該要以較保險的方式...
譬如內線的單打..即使不進還有買犯規的機會...
看新生代國手打球到現在...一直都找不到老國手的影子...這影子當然不是在說模仿...指的是老國手的企圖心...
指的是老國手們的整體性...看起球來就很振奮人心...已經很久沒有那種感覺了
個人的愚見是認為模仿韓式球風不如自創台式球風(感覺台啤有點樣子)...非要模仿的話美式跟歐式會更好...
但是整個整合的很不錯...防守也加強很多...平常不太卡位的陳信安在對手罰完球後都有確實卡位...還做了很多苦功
但是吳岱豪持球的機會還是太少...看他單打對手其實挺輕鬆的...應該要善用這個點才對...這樣射手會有更大的空間
忍不住還還是想唸一下楊哲宜...站後衛時的防守真的很弱...就不用講站前鋒位置了...
出手又不夠果斷...剩兩秒在三分底線接到球居然沒出手...整場觀眾都"厚"了一聲...最後傳到李學林手上剩不到一秒
今天看完球有一種感覺...中華隊的後衛防守能力隊上西亞球隊時稍弱...只有把林志傑拉到後衛打時...比較能擋的住
期待亞錦賽時田壘回來...紓解內線壓力...然後多點時間把林志傑拉到後衛...陳信安打前鋒配合雙塔...
這樣的陣容感覺比較讓我期待...總而言之今天對卡達打的真的算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