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腳煞車」,跟「國道內線」一樣,是歷久不衰的汽車話題。
對於左腳煞車,我一直想寫自己的看法,也做過功課。
奈何在網路上看了一圈,沒得到什麼實質結論,卻看到多起類情緒化的爭執。
本來可以好好講的事情,演變成吵架的題材,我覺得很可惜。
起初只是和朋友討論,整理完後覺得可以放上來,或許能得到些回響。
所以,雖然有成為月經文的嫌疑,我還是想和各位01網友討論這個話題。
全文約5000字,結構較鬆散,也包含我的一些經驗。
本版高手雲集,只是大多低調。
如果有覺得我說錯的,請不用客氣、直接點出。
我樂於提供自己的看法,也希望聽取他人的意見。
1. 我的心態轉變
我曾是一名鍵盤車手,都用嘴巴開車。
我聽說左腳煞車的種種壞處,什麼兩腳一起、煞車燈、身體重心...
所以我也跟著宣揚這種理論,認為左腳煞車等於三寶。
可是等我實際上路後,才發現鍵盤無法替代方向盤。
隨著里程累積,我逐漸傾向於支持左腳煞車,並認為這才是好的駕駛模式。
然而又經過一段時間,我再次改變想法。
我覺得,兩種方式都可以。
我當然有自己的喜好,但不代表另一種方式就是錯誤的。
用句古語來形容,我見山還是山。
2. 駕訓班教的,不一定符合實際狀況。
說個自己的故事,我曾無照駕駛了一段時間,因為懶得考。
可是後來考慮到萬一車禍的保險問題,我還是去拿駕照了。
駕訓班的教練對我很好,他幾乎沒在車上,多數項目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
可是在這背景下,有些我的習慣和考試的標準答案不符。
例如上坡起步,我本來都是右腳油門和煞車,左腳離合器,三個同時踩下。
可是教練後來說,考試的時候要改成拉手煞車、磨離合起步。
或是起步沒補油、降檔不補油、轉彎不煞車.....這些駕訓班特有現象,想必各位心有戚戚焉。
拿駕照等於會開車嗎? 大家心照不宣。
我覺得不需拿考試那套,來批評路上的駕駛行為。
更何況很多規定直接沿用了數十年,即使在當初是正確的,到了現在也可能會變得不合時宜。
駕照考試需要用「右腳煞車」,這個我也知道。
可是我也合理懷疑,這只是考試的標準答案,沒有什麼說服力。
3. 說個我女朋友的故事,以及對於腿部力量控制的看法。
女友還沒去駕訓班時,半夜無人路段我教她開車。
一開始她的觀念只有全踩和不踩,所以常把自己嚇到。
後來她懂得力量控制,煞車和油門都能很溫柔的操作。
過了一段時間,她去駕訓班,但考駕照前幾天跟我抱怨。
她在練習都是左腳煞車,對於每個關卡都熟練。
結果教練考試前才發現,臨時要她改成右腳煞車,她突然很不適應。
我只能跟她說盡量優雅,不要一下子把踏板踩到底。
她的考試就在一頓一頓的右腳煞車下,順利通過。
女友突然改成右腳煞車時,覺得很恐怖。
就像對於從來沒用左腳煞車的人來說,第一次嘗試難免緊張。
我覺得右撇子大多是後天的結果,和腿部的控制沒有關係。
肌肉的力量和反應可以藉由練習而提升,這也適用於踩煞車的那隻腳。
一開始力道不好控制,但區別不踩、半踩和全踩還是可以吧。
所以,我認為右腳練得起來,左腳也可以。
4. 關於煞車燈一直亮的部分,我是反對兩腳開車的。
如果只是把腳掌貼在踏板上,但踏板沒受力,那煞車燈不會亮。
如果是把腿的重量壓在煞車上,雖然駕駛沒出力,但煞車已經在運作了,燈也會亮整路。
要命的是,這些人可能根本不自覺,所以就一直這樣開車,畢竟駕駛很少有機會知道自己的煞車燈會不會亮。
對於這類駕駛,我比較建議把左腳煞車的習慣改掉。
亮著燈而不減速,就像打燈卻不變換車道一樣,會讓後方駕駛心理疲勞。
雖然自己是開得很愜意,但也會增加被撞上的風險。
如果真的就是想把左腳擱在煞車踏板上休息,也是可以。
把踏板行程調大,讓車的煞車和燈不會被觸動即可。
要是兩個都做不到,那休怪被冠上馬路三寶之名了。
5. 有人認為左腳放到煞車上,會讓身體重心不穩。
關於這點,我覺得有部分道理。
因為很多自排車子的設計是從手排沿用過來的,只是單純把離合踏板拿掉。
換句話說,油門和煞車都在右邊,如果兩隻腳一起過去,身體會傾斜。
不過,我認為汽車工程師也考慮過此點,從幾個設計點可以看出。
有些煞車踏板會做特別大塊,讓左腳踏到中心附近即可踩到。
有些甚至把煞車做到中間偏左邊,版上曾有網友提供過照片。
當然,有些設計是煞車和油門緊連,那用意就很明顯了。
我的想法是,煞車明顯偏右的,就是給右腳踩的,明顯偏左的也同理。
硬要用左腳去踩右邊踏板,或是硬要用右腳踩左邊踏板,都很可能會造成身體不平衡,增加危險性。
而對於置中的煞車踏板,又做得比較寬,我倒覺得兩腳都可以。
6. 據說人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兩腳會一起踩,這點我嚴重質疑。
我是很喜歡看研究數據的人,但我實在找不到這方面的資訊。
既無支持性論據,也沒有反駁觀點,這個說法就一直流傳。
在還沒有證據之前,我傾向於不相信。
就我自身用左腳煞車的經驗,遇到緊急狀況,我不會兩隻腳同時用力。
不管是變換車道還是緊急煞車,還是閃避障礙物,我確實都沒有想同時動兩隻腳。
雖稱不上從容不迫,但我很明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如果情況再更緊急,我相信我會是連反應都無法反應,而不是突然把兩個踏板一起踩下。
對我而言,煞車和油門已經屬於肌肉記憶,就像跑步時不用思考出哪隻腳一樣。
如果把煞車和油門都分別對應到兩隻腳,那很難踩錯,除非大腦下指令時下錯了。
我甚至認為,只靠一隻腳在操作時,可能會增加出錯機率。
因為雖然少了「出哪條腿」的考慮時間,但卻多了決定「往哪裡踩」的過程。
以我的反應時間來看,是得不償失。
當然,不排除有些人開車可能比較隨意,不熟悉車輛的操控方式。
所以有人會把雨刷當轉向燈,有人換檔撥片打反,有人把手煞和排檔桿搞混,或是二輪的離合當煞車拉。
如果是在這個前提下,我願意相信有人緊張時會兩隻腳一起出,或是想著煞車踩著油門。
那麼我還是傾向於先「熟悉車輛」,而不是把重點放在用哪隻腳煞車。
7. 檢討交通事故,我覺得比起用哪隻腳踩煞車,駕駛踩錯之後的反應更重要。
我很難想像有人煞車油門一起踩之後,或是誤踩油門後,還一直壓著、堅持不放。
都不會覺得車子沒減速,好像怪怪的嗎?
可是我發現還真的有這種駕駛,例如以下新聞。
車暴衝撞飛路人
有人怪罪她雙腳開車才會釀禍,我倒覺得事發時她根本沒開車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在踩什麼踏板。
事實上,這和哪隻腳煞車應該已經沒什麼關係了,因為會讓車子暴衝的是油門而非煞車。
再者,該駕駛在衝進店家十秒後,又倒車回停車場。
我推測她應該從頭到尾沒放開踏板,而只是單純的把D打成R。
這不是不小心踩錯的問題,也不是汽車設計的問題,而是駕駛的反應讓車禍更嚴重。
許多事故和這次一樣,和左腳煞車無關。
因為就算是右腳煞車,駕駛一樣會用油門暴衝,一樣會想打R檔。
對於這類駕駛,我覺得學會放鬆比較實際。
等身心反應過來後,再次控制車輛,反而有機會避免危險,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8. 其實隨著科技進步,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和傷亡嚴重程度都在降低。
煞車優先系統,可以防止兩個踏板一起重踩時的衝突,而只釋出煞車訊號。
主動防撞系統、防車道偏移、自動跟車、循跡系統、ABS、氣囊、安全玻璃.....
一百多年來,汽車行業一直推出新的安全技術,讓駕駛越來越安全。
有這些安全配備,不代表可以亂開車。
但至少在駕駛亂開的時候,可以增加其它用路人的安全。
就像慌亂間同時踩煞車和油門,到了以後很可能是一件小事情,因為聰明的車子不會做蠢事。
可能在下一代,博物館裡會有這種對話。
「你看,這是以前的汽車,是燒石油的,開起來會有聲音。」
「我知道,歷史課有教過。」
「這種汽車需要靠人操控,座位下方有踏板,那是用來控制加減速的。」
「聽起來好難,那如果加減速踏板一起踩呢?」
「我不知道,那時候好像還很多人在吵,但後來工程師把踏板移除,就變成現在這樣子了。」
9. 如何練習左腳煞車?
如果有人看完以上的敘述,覺得自己適合左腳煞車的話,我可以提供自己的經驗和心態。
一開始我是在山路改變煞車腳的,因為覺得只靠右腳實在太累。
過一個彎最少要經過「突放油門、移動腳掌、重踩煞車、漸放煞車、移動腳掌、漸踩油門」的循環,更不要說修正車身和超車了。
鞋子和兩個踏板不斷的拍打,我聽聲音都累。
改成左腳煞車時,難免會有力道不好控制的時期,所以我開得很保守。
放慢車速,視野良好、前後無車的直道中間才用左腳輕踩,其它路段依然用右腳煞車。
等到練到左腳也有感覺了,那可以考慮讓左腳完全接管,但車速依然保守。
此時的循環會變成「右放、左踩、左放、右踩」,一次只有一隻腳踩下。
這邊有幾個檢視的點。
左腳煞車力度是否恰當,是否小到煞不住或大到嚇到自己。
左腳沒煞車時,是否偷懶擱在煞車踏板上。
遇到狀況,兩腳是否同時踩下。
如果以上都通過,那基本上不會被當成三寶了。
這時應該注意左腳的勞累,畢竟第一次使用的話,肌肉難免緊張。
適當休息,才能保持力道和靈敏度。
我大概是連開一百公里山路,就習慣了。
10. 如何精進左腳煞車?
這屬於我的體悟,難保完全正確,如有錯誤請糾正。
考慮到安全,不管哪隻腳煞車都應該注意細膩度。
慣用的右腳可能不用特別練,但對於左腳就需要一些特訓,確保在路上的安全不打折。
首先,把煞車踩到底,會觸動ABS,除非是老車或系統壞掉。
一旦ABS啟動,煞車會有震動的感覺,繼續踩下去並不會讓車子煞得更快。
換句話說,這可以視為煞車的上限,就像離合點一樣,再踩無益。
再來,習慣ABS做動的臨界點。
從完全不踩到踩出ABS,就是平時可用的煞車範圍。
左腳就在這個範圍內,熟悉踏板深度、阻力和對應的煞車力道。
以前我曾經偷懶,只靠ABS來煞車和轉彎。
這麼做的優點就是輕鬆,因為根本不用顧慮到剎車力道,反正踩到底就對了。
然而缺點是危險,且無法得到車身回饋,因為全靠系統在輔助。
ABS和穩定系統一樣,是在一定程度內幫駕駛處理錯誤動作,並非萬能。
後來我比較專心的練習左腳細膩度,已經和右腳沒差別了。
補充一點,除非是刻意破壞平衡,否則重踩煞車不是直接踹下去,而是像擠一顆網球一樣,讓車身懸吊有時間處理重心轉移。
11. 左腳煞車的好處
說了這麼多,我覺得左煞有些右煞不可取代的優點。
最明顯的就是腳掌移動的效率,因為就算是佛山無影腳,還是會讓油門和煞車有時差。
若左右腳各司其職,不但可以做到無縫接軌,甚至還能稍微重疊。
這不只影響到過彎的順暢度,也會因為車身重心穩定轉移而增加安全。
另一個優點是隨傳隨到,就算在踩油門的狀態中也可以踩煞車。
通常這用於修正路線,牽涉到車身的重心轉移。
以前我前驅開山路常常推頭,但如果在彎中點一腳煞車,可以讓前輪增加抓地力,車頭就能被帶過去。
如果踹大力一些,甚至有機會讓車尾稍微滑出去,變成轉向過度。
這個踩煞車的速度,很像爵士鼓的腳法,我自認用右腳無法達成。
當然了,照理說進彎前就應該算好路徑了,不需要這種修正。
最順暢的方式應該是trail brake,也是我後來練習的煞車方式。
左煞還有一個隱形優點是節省體力,畢竟可以用兩腳來分工。
如上文提到的,右腳不斷移動除了效率較低,長期下來也讓我變得遲緩、無力。
心理層面,我也比較不需要分心思考,到底腳踩在哪個踏板上,只需要顧及油門和煞車即可。
12. 實際運用的例子
我平時開車是用右腳控制煞車和油門,因為很輕鬆。
就像本來都是雙手握方向盤,但久了就會自動變成單手。
但到了山路就需要比較認真的開,雙腳雙手都要上了。
畢竟在力度和細膩度上,我都有更充裕的控制。
如果有讀者是能單手飄移C63 AMG的漢米爾頓,或是無手飄移AE86的藤原文太,請自動忽略我說的話。
案例一,高速公路閃掉落的箱子,右腳煞車。
因為跟車距離較大,所以可反應時間不算短。
案例二,誤判號誌燈而須快速煞車,右腳煞車,輪胎稍微叫了幾秒,但ABS無做動。
以煞車力度來說我算滿意,但超速部分無話可說,我和車上的乘客道歉。
案例三,載朋友開山路,左腳煞車。
在入彎前比平常再大力一些煞車,結果ABS啟動,代表原本的力道控制還算不錯。
案例四,前驅車載女友,大雨天半夜山路。
超過一輛菜車後馬上入彎,入彎馬上看到坍方,左腳煞車。
從推頭變成車尾滑出,放煞車、補油門,小反打方向盤把車頭拉好。
我跟女友道歉,但她說很好玩。
有些案例是更早以前的糗事。
通常就是車輛控制有瑕疵,結果滑到對向車道。
或是摸索時期動不動踩出ABS和循跡系統。
還有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
左腳感受到煞車似乎變軟了,意識到煞車可能衰退。
果然,我下車察看後,發現冒著煙的煞車夾。
有些例子其實兩腳都能處理,但有些我覺得右腳應該會疲於應付。
對我而言,煞車本身可以由兩腳勝任。
可是在實際駕駛過程中,我的左腳比右腳好用些。
13. 一些關於左腳煞車的雜談
對手排車來說,左腳已經要負責離合,因此幾乎是用右腳煞車。
理論上用左腳也可以跟趾,就是右腳補油,左腳踩住煞車的同時去壓離合。
實際上我沒看過駕駛這麼做。
左腳需要負責離合,但考慮到左腳煞車的好處,我覺得兩者應該可以結合。
參考 How to Left Foot Brake
8:29開始,他提到H型手排車。
一般而言因為左腳要負責離合,所以只能用右腳煞車,除非是無須降檔的彎道。
換句話說,如果是熟悉的道路,那可以提前決定彎道前要用哪隻腳煞車。
如果對道路不熟悉,則一律用右腳煞車。
這樣做的小缺點就是可能會有點忙,因為雙腳會有兩種放置模式隨著彎道切換。
另外,我不是賽車手,我也沒想過在路上賽車。
每次聽到左腳煞車專屬於賽道,就覺得誤會很大。
賽道的科技不代表街車不能用,難道車上裝尾翼、動能回收系統、渦輪增壓、換檔撥片...就是賽車嗎?
賽道的技術和觀念,也不代表不能在路上用。
賽道上的apex和道路上增加舒適度的走線、賽道上的胎壓遙測和旅遊前的檢查胎壓、賽道上的減速降檔和道路上的檔位選擇.....
在我看來,有些技術是用來增加安全性的,也適用於一般道路。
對於左腳煞車,沒必要冠上賽車專用的帽子,再來和日常生活切割。
否則乍看之下好像是一種對技術的稱讚,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嘲笑。
真的要說賽車技術,路上多的是。
我曾坐過小黃,高速公路離前車只有半個車身,一路跟著。
我看了驚為天人,這才叫「公路賽車」。
要不是他後來找到缺口超車了,我很想跟他說「你光吃尾流還不夠,因為忘記開DRS了。」
14. 一不小心寫太多,希望沒離題。
歡迎討論,也歡迎指出我的不足。
只要不是人身攻擊,我都會反思。
最後,希望各位駕駛行車平安、人寶殊途,不管是用哪隻腳煞車,都能隨心所欲、人車合一。
第一次補充在第6頁,52樓。
直達電梯
第二次補充在第12頁,117樓。
直達電梯
一些討論心得,第13頁,125樓。
傳送門
一些關於左右煞的影片材料,第14頁,137樓
傳送門
關於影片材料的補充說明,16頁,151樓
直達電梯
討論心得補充,第18頁,178樓。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