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有一段文字
"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強調,使用機車幾乎沒有成本,台北市的公車捷運票價低廉,機車騎士轉換交通工具的意願仍不高,原因就在於機車的成本更低,「已經到了不合理的地步」。"
不是很能理解"使用機車幾乎沒有成本,已到不合理的地步"
汽油、牌照稅、燃料稅難道這個不是成本?畢竟公車捷運有其不方便之處,價格對小弟來說也貴。
改善交通怎麼可以用收費的方式來減少機車族,難道台北人比較有錢,就得多花錢在交通上嗎?
對於交通局長這種說法,小弟認為根本就是何不食肉糜的講法,而且解決的方式也是治標不治本,只會讓機車族停車會繼續往免收費的地區亂竄亂停。而且收費有得到任何應有的管理及服務嗎?
''未來會逐步將重要商圈內的路邊機車格恢復為汽車格''
以上文字截自中時新聞網。
取消機車停車格也就罷了,居然要將其恢復為汽車停車格。
何不留給行人及腳踏車族更寬廣的空間。
交通問題真是住在台北的人的夢靨......
設定收費停車格後,騎士的判斷大概分為兩派
1. 我想要停免費的,所以不會騎進擁擠的商圈
2. 要收費的停車格比較有機會找到位置,所以我要騎進商圈找停車位
市政府為了改善「商圈」交通,又針對No.2減少停車格,以期望機車使用者減少。
但有多少騎士會因「停車格要收費」、「免費的停車格難找」或「要收費的停車格難找」轉而搭程大眾運輸工具?
關鍵就在於:商圈離[找得到]或[免費]的停車位置有多遠?
找得的停車位愈少、免費的停車格愈遠,搭程大眾運輸工具的意願愈高。
這則新聞是針對No.2、下回應該就是針對No.1,也就是擴大商圈範圍。
這個作法還蠻聰明的,但我推測是無效…原因如下:
1. 大眾運輸工具所需附出的「成本」偏高
坐捷運10分鐘,走到目的地20分鐘,合計車資=30分鐘+25元(最小成本)
騎車機車油錢、保養每公里約2.5元(1萬公里的油錢、機油齒輪油、輪胎、傳動保養)大概是35分鐘+25元
在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我會選則機車,至少多了一個便利性。
如果每天雙載,那成本差更多。
2. 承載能力差異:
坐公車、搭捷不可能讓你載貨、機車可以載貨。
還有更多…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