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好在網路上看到這篇講到台灣汽車歷史的文章,但我認為這篇文章的內容有很大問題,請看劃上紅色的部分,這部分的說法有錯誤
日治時期是台灣汽車歷史上被遺忘的時期,但這不代表當時沒有汽車文化
確實,日治時期的汽車代理商多數是日本人經營,但台灣人也有
比如:
1.板橋林家大地主林熊徵曾開設日星商會代理福特汽車
2.張東紅、張東榮、張東華等兄弟合作經營,曾開設張東隆商會,代理通用集團下的Oldsmobile和龐蒂克汽車
3.一家叫廣福的公司曾代理印第安那州的Elcar汽車
文章內容說的「台灣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有個人民生工商發展」也不是事實
會有這種誤解,可能是早期教育會告訴民眾「台灣人當時只能吃番薯籤,光復後台灣人才得以發展」
但真相是日治時期台灣人只要處於仕紳、地主階級,那麼日子通常都不錯,因為日本管理上是給台灣本土精英階層開門的
所以當年極小部分的台灣人不僅買得起車,還能賣車
那麼當年的汽車為何幾乎留存不下來?因為要嘛在戰時被強制回收,要嘛因為民國來台後強制改成只能有左駕車上路,導致右駕車失去價值,且早期對於汽車歷史文物的保存意識相對薄弱,所以當年本就在少數的汽車幾乎都滅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