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機車族籲取消待轉!直接左轉撞車「死亡、重傷高2.7倍」是真的嗎?

ryan00014875 wrote:
幸福古都城市這邊警察...(恕刪)

那就是那邊失職
警察失職不該讓特定族群權益受損吧?
隔壁樓的老婦要橫切左轉,造成砂石車閃避,這就是不教育待轉造成的三寶。
小人物櫻木 wrote:
好文推一個好奇請教一(恕刪)


文章內是提到桃園縣(Taoyuan County),推測是因為他還有幾個研究數據與結果是探討非都市環境下的結果與可能。其實真的蠻有趣的,例如:限速、男女、紅燈倒數、天氣、安全帽類型、待轉區大小(長度)之類的
(我只是隨意看看挑幾個有趣的出來,沒有按順序),相關變數名稱在下面的圖示中




有時候看SCI的文章就是這樣有趣,少掉了許多繁文縟節的部分,專注在實驗(研究)過程與結果:)
大概是我個人天生熱愛,一直覺得看這些東西很有趣。我女友則是當故事聽聽,注定小弟以後就是天橋下說書的

有興趣可以用google找那個標題,雖然有時未必能詳看全貌,因為牽扯到要授權付費的部分。不過有時候google上面繪有那個作者的草稿作品之類的。雖然內容不一定與最終出來的相同,不過當做閒暇知識看看也足以。
這種研究方法若可以採用,

那有人弄個行人過斑馬線或穿越道與走路橋之危險性比較,

幹~ 行人都不能走平面了,全部回陸橋或地下道狀態。
llebrassus wrote:
沾沾自喜,您高興就好(恕刪)


這不叫沾沾自喜

我是真的高興你知道自己的邏輯有問題就好

大憨包 wrote:
有鑒於有些版友往往拿...(恕刪)


我想知道這路段

汽車跟機車左轉量比多少?

機車量直行跟汽車直行量比?

此路口大小?

此路段不論汽機車左轉是否打方向燈?

以及汽機車左轉切入是否好切入?

這應該都直接有影響到結果才對

這其實台灣開放幾個路口 

實驗個一年應該就有值得參考的數據
廢話一卡車 wrote:
這種研究方法若可以採...(恕刪)

沒錯啊,公共建設不就是在往這方面在做嗎,只是資金的問題,你連這種常識都沒有。
廢話一卡車 wrote:
這種研究方法若可以採(恕刪)


其實我有點看不太懂
研究方法有許多,也不會有完美的方法

對於研究方法不合理之處,你也可以自己架構設計與實驗過程。這就是小弟說的,求知求真的態度,也是做研究有趣的地方。

做研究絕對不是老師的專利,他也可以是你的休閒生活日常。在近代科學史上有許多有名的科學家其實都是把研究當作興趣,但就真的給他研究出什麼東西來了。反而貢獻度遠大於那些天天埋首於書堆的學者

珍·古德在研究黑猩猩領域出名的時候,他完全不懂任何的傳統研究套路 (當然沒有這樣的名詞,只是要表達他並非依照傳統生物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但是他的研究結果卻有高度的研究價值,也糾正了過去該領域對於黑猩猩錯誤的研究認知。

當然這個例子不是太好的例子,因為她是有拿研究經費的,不過就我印象經費是不太夠的(年代久遠有興趣可以去看看)。說一個笑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在電磁相關的研究還是他在專利局上班時想出來的!他那時還只是一個專利局文員,工作就是審查專利,講白了就是一個蓋蓋章的小弟。但其發現帶領人類進入20世紀,到現在還沒幾個人真的弄懂它的理論。再說就多了:)

所以你其實也可以思考如何建構自己的研究方法,並取得相關結果。這沒有對錯,但當然還是需要受到相同領域學者的挑戰與質疑就是了。

廢話太多,補充一下:你提到的說不定就是已經有研究結果,所以現在道路設計才會考量天橋或地下道:)
sinnxmo wrote:
我想知道這路段汽車跟(恕刪)


喔~這個問題你可能有兩個解決方式
一個是詳讀該老師的作品
一個是詳讀後與該老師聯繫

畢竟這不是小弟的作品,所以我也僅能就看到的文章內容分享就是了

不過第二個可能會比較難得到回應,除非你是在該領域研究或是你老闆有認識。所以常見的做法是:
在看過以後,自己推論與設計相關實驗,再來看看結果。如果有差異可以比較差異成因。也可以延伸該文章再做更詳細的研究。

只要設計良好,所有的實驗都有其貢獻。希望以上的淺見對你有幫助
superleon13 wrote:
沒錯啊,公共建設不就是在往這方面在做嗎,只是資金的問題,你連這種常識都沒有。


台北市拆天橋

這種常識不知道你有沒有?

不建反拆喔!

我為何寫回到走陸橋與地下道的時代,就是他們減少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