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cmm wrote:
原文連結 ( 原文...(恕刪)
這個理論我有看過,忘了是 Discovery 還是國家地理頻道也有做過這樣的實驗,確實是沒錯。
但理論提到的第一點
「在沒有任何瓶頸下,只要高速公路的車輛密度大約在80車/公里,也就是前後空間車間距,也就是頭對頭約略在 12.5 公尺,就到達臨界密度(critival density)。到達臨界密度以後,因為與前方車輛太近,因此如果前方車輛作出一些反應,後面車會比前面車反應還大,一輛一輛往後傳」
問題是,如果大家都保持安全距離,理論上離這個臨界密度還蠻遠的,速限 100km/h 的話,安全距離是50M,遠大於 12.5m,但問題是怎麼會出現到達臨界密度這樣的情況呢?大概有幾種:未保持安全距離就超車、交流道下的平面道路承載量不足、瞬間大量車湧上高速公路,以及龜車手牽手。
理論上是寫在「沒有任何瓶頸」的情況下,也就是說上面說的幾點中,交流道下的平面道路承載不足 (算瓶頸,所以不算),以及瞬間大量車湧上高速公路 (瓶頸,所以不算),非瓶頸的只有違規超車和龜車這兩種而已。但如果都保持安全距離的情況下,就算超車的話,距離前車平均也至少有25M,跟這裡的 12.5M 的臨界密度還足足多了一倍!而上面連結中舉的德國的例子,它不是擺了烏龜放在上游,而是整體速限下降,假設時速100KM/h,再 6 分鐘就會到達塞車處,當時速放慢變成 60KM/H 的時候,時間可以拉長 10 分鐘,也就是塞車處多了四分鐘的時間可以慢慢拉長它的前後車距。要注意這裡是讓全部的人都慢,而不是放了一台或少數幾台龜車進來!以環形道路的實驗中,被實驗者都只知道要按照規定的時速開車,但裡面穿插了一個實驗者,他會突然踩煞車,此時後面的車就會急煞,就造成了連鎖效應,就出現了所謂的「瓶頸」,解決方法就是讓整體速度一起變慢,才慢慢恢復正常時速。因為是環形的,所以「一台龜車」,就會讓全部的車變龜車,因為不能超車,但真實高速公路不是環形道路,而是一條直線,跟不上車流的龜車就會造成與後車的距離拉近,當龜車們手牽手,或是前方沒什麼事突然踩了一下煞車 (遇到測速照相時經常發生,速限 110,他已經開了 100,也非要踩一下煞車才過癮),這都是我們時常遇到的情況,所以龜車是造成塞車的原兇之一是錯不了的,這個跟上面連結的龜車有益論是無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