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and wrote:
路口就已經紅綠燈管制...(恕刪)
請參考這個路口,行人要按了才可以走
再加上退縮,中間安全島
https://maps.app.goo.gl/SdbgpzTMBvvoLKEv5


sunland wrote:
路口就已經紅綠燈管制...(恕刪)
chang.d1210 wrote:
查GHAT GPT:
在路口設置「行人通行鈕」(又稱行人請求按鈕)看似簡單,其實在實際執行上會面臨多方面的困難與挑戰,以下是主要的幾點:
設置條件評估困難
不適用於高密度人行路口:如果路口人潮頻繁,按鈕就失去「需求請求」的意義,因為行人號誌幾乎一直都會開啟,不如設為自動週期。
低密度地區效益不明顯:如果行人稀少,按鈕可能被忽略或長期無人按,也會造成等待時間過長或資源浪費。
技術與設計挑戰
交通號誌系統需整合改造:現有控制器需更新為具備「感應請求輸入」的版本,有些號誌仍為固定週期,無法接受外部請求訊號。
需重新設定時序與協調:行人請求影響整體號誌週期,特別是多路口綠波帶(如主幹道),可能導致車流中斷。
按鈕設計與無障礙需求:設計需考量輪椅族、視障者(例如聲音提示或震動回饋),提升設計與維護成本。
民眾認知與使用習慣
不按按鈕導致長時間等候:若民眾不清楚需按鈕才能變燈,可能誤以為系統故障。過度依賴造成誤判:有些人誤認為只要一按燈馬上就會變,實際上仍需等待交通週期安排。
維護與故障問題
按鈕故障不易察覺:沒有回饋或顯示訊息時,民眾無法知道是否已成功發出請求。
設施容易遭破壞或汙損:戶外設備暴露風雨、惡意破壞、塗鴉等都會影響使用與壽命。
經費與行政流程
設置成本高:包含按鈕本體、線路、控制器改造、施工圍設等,單一路口可能需數十萬元以上。
需地方政府跨單位協調:工程須交通局、養護單位、建設處或市警局等多方協調,行政流程繁瑣。
補充:實務案例問題
在一些台灣城市(如台北、新北)曾發生:路口設置了行人按鈕,但實際上不管有沒有按,燈都會變,造成民眾誤解。
民眾習慣未養成,導致按鈕被視為裝飾。過度依賴按鈕,反而造成非高峰時間人車流量調配不良。
fantasyx wrote:記得車禍有個條款是 應注意而未注意 造成的車禍不管誰都得賠一部分責任
像這個 有行人專用號誌應該可以避免 但政府不設立 (或原本有天橋後來移除結果出車禍) 是否有機會可以申請一部分國賠? 變成駕駛 政府 一起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