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lee wrote:
至於 "研究報告" 那非常多
下面是蠻精典的一篇
http://iopscience.iop.org/1367-2630/10/3/033001/fulltext
New J. Phys. 10 (2008) 033001
doi:10.1088/1367-2630/10/3/033001
Traffic jams without bottlenecks—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a jam
Yuki Sugiyama1,10, Minoru Fukui2, Macoto Kikuchi3, Katsuya Hasebe4, Akihiro Nakayama5, Katsuhiro Nishinari6,7, Shin-ichi Tadaki8 and Satoshi Yukawa9
計算公式如下
http://traffic.eken.phys.nagoya-u.ac.jp/~genbey/ov_model.html中文的解釋文如下
http://msuvictor.pixnet.net/blog/post/31769846-%5B%E7%9F%A5%E8%AD%98%5D-%E9%AB%98%E9%80%9F%E5%85%AC%E8%B7%AF%E7%82%BA%E4%BB%80%E9%BA%BC%E6%9C%83%E5%A1%9E%E8%BB%8A
結論就是說
在沒有任何瓶頸下,只要高速公路的車輛密度過高,就會造成壅塞.
報告描述,大約在80車/公里,也就是前後空間車間距,約略在 12.5 公尺,達到臨界密度(critival density)。
達到臨界密度之後,如果前方車輛作出一些反應,後面車會比前面車反應還要大,會像震波一樣,一輛一輛往後傳.
這一段講的就是我在91樓貼的影片
你也可以參考一下,影片就是名古屋大學做的實驗
不過我所說的研究報告跟這個不太一樣
假設有三個車道
設計一為內車道單純為超車道,只有超車行為才能取得路權
設計二就如同現行法規的思考,為內車道除了超車道,還可以允許較高速的車子有路權。
在不壅擠以及各車輛均不違法的理想狀況下,哪種設計可以達到較高的運輸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