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頻跳電,台灣電動車未來?

YPS0659 wrote:
1.你還是沒有看懂上面的留言.算一下數學吧!!
2.誰管你"汽機車加起來是2000多萬輛"?台灣就業人口才多少人? 大多早就邁入服務業,朝九晚五 還剩幾個? 再扣掉大眾運輸...........你的區區幾百萬度電 還剩多少?
(恕刪)

你看你都喊"誰管你了"
台灣目前汽機車領牌數就是那麼多
我也沒說增加2000多萬度
這樣就不管啦?

你知道光一個台北市每天進來的車輛就達到八十四萬輛次


YPS0659 wrote:
3.由第2點可知,數量就是打到骨折,誰管你"路邊汽車停車格、路邊機車格、露天停車場勒,還要補自放電有的沒的"?
4.誰管你"低功率難道不足1000W"?既然都知道建築電力一定是搭配智能系統,可依整體系統狀況隨時調配, 有時高到CC點.有時低到0W也是基本功能.
(恕刪)


又誰管你,又打到骨折

是是是,那個大電池你就想像會用5V 1A的豆腐頭去充吧

YPS0659 wrote:
5.誰管你"公司行號給員工220v插座插旅旅充"?既然都知道建築電力一定是搭配智能系統,就沒有跳電問題.
(恕刪)

拜託,不跳電是建築配電箱要給足瓦的供電
不是甚麼吃飽撐著智能系統去配合

什麼都喊智能,要不要智能吹風機,偵測供電不足,結果從1200W變成600W,熱風變溫風,你吹到一半會高興?

給予人民足夠的用電這是政府基本該做的

YPS0659 wrote:
6.區區3度電 哪來"急用要充一下去見客戶,結果被限流不就賭爛死" ?
(恕刪)

路上人百百種,也許就有沒充滿的,或是一整天跑客戶跑來跑去的

買車子本來就是以人為主,滿足人的惰性,當然任何情況都要盡量能避免
又不是賣車的成天要幫忙站在車商角度講話

YPS0659 wrote:
7.誰管你"旅遊問題"?既是旅遊行程,你在停點之外的每個停車格設充電樁給鬼用啊? 還是你的電車續航力只有3公里?
(恕刪)

拜託,全台800多萬輛汽車..1400多萬輛機車
你去旅遊熱點到處都停滿車,更別說現在過年就搶破頭,而且你以為停點以外的充電樁沒人用呦?沒人在那邊生活呦?!

當然是要到處都有充電的地方才合適全面電動化


YPS0659 wrote:
8.誰跟你"別想著每個地方都全面智能化"? 有哪個用電系統沒有保護系統的?你家沒有無熔絲開關? 過載時直接電線走火?
(恕刪)


哈哈哈哈
無熔絲開關當智能化,保護系統當智能化
拜託,無熔絲開關超過電流那叫過載保護,但本身不會控制電壓
我今天吹風機1200W吹,整個迴路就是要提供我相當110V 11A的電壓電流
除非我故意弄超過無熔絲開關上限,那才能跳

還是你覺得要跳電才合理,那可以早說
vmstw wrote:
氫燃料電池電動車 未來會後來居上


你知道壓縮氫氣成液體
需要多花多少能源(電力)去做到嗎


有點常識的不會去搞氫能源
..........................................................
把常溫的氫氣液化後生成的是液態正常氫,是一種不穩定狀態。
液態正常氫會自發地發生正態到仲態轉化,直到相應溫度下的平衡氫。
氫的正到仲轉化是放熱反應,如果把液態正常氫直接裝入儲氣罐,儘管儲氣罐是絕熱的,
液氫正到仲轉化放出的熱量會使液氫沸騰蒸發,蒸發的氫氣只能放空。
24小時液氫大約要蒸發損失18% ,100小時後損失將超過40%。

氫氣液化設備複雜
液化過程消耗大量的能量,所消耗能量值約為所儲存氫能的30%左右
儲存與運輸也較困難。
CcCManCcC wrote:

2.因為電動車成天拿環保打廣告


汽油燒一次之後
需要數十至百萬年才會透過生態環境出現

新一代鋰電池
持續使用充放電達1萬次以上
生產電池的材料也可以回收
lordkon wrote: 新一代鋰電池
持續使用充放電達1萬次以上
生產電池的材料也可以回收
...(恕刪)

請問誰告訴你的,專家還是學者?
你要不要先看看台灣目前怎麼處理的。
鋰電池更新很多代了
鋰電回收程度也越來越高

福斯汽車的電池回收廠
福斯詳細介紹電池回收工作,為了節省時間,幫大家濃縮成一句話:把電池絞碎,用磁鐵和濾網分類出各種金屬與塑膠,最後解離出貴重金屬,完工下課。如果真的有興趣了解更多,再跟著一起往下看吧。

這座電池回收工廠位於德國薩爾茨吉特,隸屬於福斯集團子公司 (福斯集團零件公司),於 2021 年 1 月正式開始試營運,預估每年能夠處理 1 千 500 噸鋰電池系統。

處理廢電池的第一步是要先幫它量體重然後充飽電,聽起來很奇怪嗎?這是為了要確認電池的健康程度,如果電池仍然堪用,將可當作儲電用途,或其他低功率需求的設備使用。

以目前的回收技術,一組電池回收後,只能取回 70% 的原料,未來將能夠提高到 90%,但這對於珍貴的鋰離子電池原料來說,還是很浪費,因此他們要確認電池真的無法使用才進行拆解回收。

健檢完畢後,接下來就是放電,以確保安全。工作人員非常傳統的以手工搭配吊臂拆解,將電池組外部的可拆卸零件移除後,就準備肢解了。在這個步驟,外殼的鋁框、銅線和大部分塑膠零件都會取下,準備再製成新材料。

經過拆卸後,原本龐大的電池組,就成為一小塊一小塊電池模組,送上輸送帶進入金屬絞碎機,在重壓與切割下,電池芯的電解液和貴金屬就這樣成為一團混雜的碎屑堆。

這堆電池渣渣們接着會經過多道的風乾、網篩和磁鐵,最終成為「黑色粉末」,這珍貴的黑粉包含了鋰、鎂、鈷和鎳等貴重金屬,也是回收電池最重要的目標。

黑粉會被送往合作廠商進行液態金屬解離,透過水和其他溶劑,將這些貴重金屬分離出來,各自裝袋後,就能夠送往電池工廠,成為新電池的製作原料。

隨着電動車不斷增加,鋰電池也將會越來越多,2020 年產生的除役電池高達 10 萬噸,預計到 2040 年,每年將有 780 萬噸電池報廢,電池回收技術因此日漸重要,不僅能替電池廠省下昂貴的原料費用,更能減輕對環境的影響,才更符合永續生產的理念。

..........................................
裝瞎的人永遠看不見
298305漳泉
那請問台灣目前怎麼處理?
Jimsung168
https://newslab.pts.org.tw/video/198-電動車時代來臨!報廢鋰電池該怎麼回收?
lordkon wrote: 裝瞎的人永遠看不見
...(恕刪)

我視力很好,我也看不見!
人家談台灣,你說什麼德國福斯?
台灣電動車也不少,尤其機車ggr滿大街外送,它至少今年在機車市佔率也8.8%了。你有看到那間廠商積極去做電池回收,然後那些電池去了那,資源回收站還是什麼處理中心?政府有沒有去監督,民眾有沒有人知情,回收率多少?
你為什麼不說,送到火星上更好!
jmgreat
那些回收的洗腦文,都是那些利益團體發的。我聽過真正能源專家說的,這個世界回收的東西其實非常的少。我不想跟那些人辯解了,太浪費時間。
Jimsung168 wrote:
油為主的定義漸近的演變成電為主、油為輔
Toyota e-SMART Hybrid
NISSAN e-POWER
HONDA e:HEV

我個人看好這種車的發展
氫氣也是很好的一條路
固態電池也是另一個發展方向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何必斷言哪一個方向的對錯?
這些車廠會卯足全力研發各種新能源來替代汽油
40年了,連汽油引擎都作不出來,
去關心電動車的未來?杞人憂天。
watson0106 wrote:
我個人看好這種車的發展
氫氣也是很好的一條路
固態電池也是另一個發展方向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何必斷言哪一個方向的對錯?
這些車廠會卯足全力研發各種新能源來替代汽油


按現在的報導來推估
1.加氫站走最快的是中國。但這條路最終會無疾而終,為何?氫的來源(藍氫 註1.)和加氫站的維運成本(氫元素太活潑了)。
加氫站和加油站,在土地使用上是互斥的。比汽油更危險的元素要進都市裏,會比充電站得來速的佈建更為困難。
2.固態電池不是新的方向,它是眾多的電池宗親的其中一支..2021以前鋰三元拔得頭籌, 2022-2025會是磷酸鐵鋰電池佔上風,TrendForce預期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電池全球裝機量比例也將在2024年由3比7轉變為6比4。。
3.電車的競爭對手又回到...油車。不過,這個油是"eFuels 合成燃料/ 環保電子燃料",由綠電所分解出的綠氫(儲能概念)+co2 -->甲醇 --> MTG 技術 --> (綠色)汽油,這塊的困難還在如何降低成本,而台灣綠氫都不夠台積用了(註2.)..這塊更難在台灣看到。

註1:藍氫 >> 苗豐強奔走化身「藍氫先生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420076
註2:綠氫 >> 全球首座超純低碳氫水電解廠在台南啟用
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7752229
台灣有些貪腐的政黨停用核電害慘全台灣
197414
真的好慘。最清廉政黨執政超過40年以來,連顆引擎都造不出來。無薪假還要得諾貝爾獎。
298305漳泉
發展核電,本來是要造核彈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