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測速跟雷射槍,誰還敢開快?
再加上一堆開個80-90 三線都龜,變本加厲!
林口上坡平均都沒超過80的
下坡每個都慢慢滑,遇到測速還給他煞一下
能不塞車才有鬼

去日本自駕,高速高路兩線道也沒在給你塞的
日本大概是這樣 60 80 150
後面車超速歸超速,但仍會保持適當距離超車
不會貼屁股也不會按喇叭更不用擔心被拍照或檢舉
前方車看到後方車駛上來遠遠就會自己閃了
後方車也不用煞車,安全又有效率

看來這就是日本跟台灣之間的水準差異吧

更不用說台灣奇怪的道路規劃跟匝道設計
一下匝道就一支紅綠燈,三不五時就回堵到高速公路上
塞個四五公里堵到上一個匝道匯入的車流
外線兩道都是下交流道的,第三線開到一半有匝道匯入的
然後偶爾再混雜個車禍的 / 工程維修的
變停車場都不意外
Ocean's 8 wrote:
大家覺得 國道是否應(恕刪)


沒什麼好說的,駕駛人素質與技術一天不加強

做什麼都無力回天,台灣駕照太好考

國道上目前執法強度最高的就是超速,無時無刻都在取締

龜速,佔用內線,急減速(甚至跨越槽化線)只為了下交流道

或是上匣道不肯加速,開個40~50便要切進主線這些都很少取締

超速是會造成意外,但撇除個人技術層面不說,真正因超速而造成意外的因子太少

反而是為了佔用車道,閃龜車,前方急減速匯出或低速匯入迫使其他駕駛人需變換車道

這才是亂源之一...當然未保持安全距離絕對是國道事故發生的主原因

但為了什麼而未保持安全距離...甚至是無法保持才是重點
神就是了 wrote:
台灣外車道最低限速90會發生什麼事情你知道嗎
一台20年爛貨車拋錨馬上被後車撞上
沒保養的老車最愛慢慢開外線
有些路段沒有路肩
一但故障,死路一條

WAN3636 wrote:
國內15年以上老車一堆
如果開無限速
後果可想而知


如果加上像日本一樣的制度,像是3年以上的車輛 稅金、檢驗項目、費用 逐年拉高,加速老車的汰除速度。

大家覺得在台灣是可行的嗎?
Ocean's 8 wrote:
大家覺得 國道是否應(恕刪)


你還蠻會夾帶的嘛....lol 拿一個有用的來夾帶無用的. 就算開放無限高速公路你以為在台灣會一路順暢?還是屍橫遍野笑死了.

高速公路塞車都是交流道口造成的居多, 其次才是道路維修路修減及車禍造成. 國外能施行的政策制度台灣未必適合一堆人民的交通守法意識根本不足樣樣要學國外等你們守法意識跟行車安全觀念跟上了再說吧.
kun429 wrote:
你還蠻會夾帶的嘛....lol 拿一個有用的來夾帶無用的.

... 大大可以明示一下嗎?
Ocean's 8 wrote:
如果加上像日本一樣的(恕刪)


如果執政黨嫌選票太多...
其實速限不是塞車的主因,佔用超車道才是

但是現在佔用超車道就是被佔用的人一句"我是開在限速內"給當擋箭牌呀

不然我覺得只要超車完回到原車道的,基本上高速公路根本就不會塞車

大家不是都有假日出遊的情況嗎,塞車的車陣不就是一個區域一個區域的嗎

只要突破車陣,前方總是有一個車流是順暢的

但前提就是要把超車道的限速給拔掉,不過放心

有生之年在台灣不會看的到,放心,假日塞起來!!!
smd6055 wrote:
這幾天出差才被一個三寶朋友連載三天
所有智障的駕駛行為都發生在他身上
糾正他他還比我兇
所以我深深地感覺:台灣車禍多不是沒原因的:三寶真的太多了

認真問... 為啥你沒有第一天後就跟他say goodbye
還連坐三天他的車,大大的心臟也是蠻大顆的耶
mike11111 wrote:
有人知道嗎?為啥二高北上到台北附近限速急降到90,明明路很寬很直
每次去台北都忙著找限速號誌,因為記不清楚從那開始限速急降到90

不是急速 , 土城先降100 過了 中和再降為 90
到基隆/萬里之後 , 接上台2線是降到 50km


因為 道路空間有限 , 能裝幾台車是固定的 , Q車流量 是有上限的
因為Q車流量 = D(密度/車距) × V(車速)
高管規則6 又設下D(密度/車距) : V(車速) = 1 : 2 的比值
這段路是山區 , 爬坡 , 彎道 ,凹陷部,交流道, 隧道 全都是道路瓶頸 ←存在"速差((V2-V1)前車慢後車快)" 造成車距縮小
車距D(密度/車距)都縮小了, 有 1 : 2 的比值的 V(車速)怎麼快得起來 ?

為何提高車速還是會塞住???
因為提高速限? 安全車距也要拉大, 能使用車道的車會變少,容積變小,反而更容易堵塞
如下圖, 同樣長的車道,100km行駛是2台車 , 60km行駛卻能容納 4 台車

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交通委員會出版的HCM2000, 對於車流量Q和車速V的關係圖"

車速 110km 那條線, 在車流量大於 1450車 之後 , 車速為何會往下掉 ?
因為道路容量是有上限的 , 道路最大容量只有1450車 , 來了 1600 車?
多出的 150 車要去那裏 ? 只能塞住不動而已 , 但速限降到 90km 就能容納1600車了 !

但是, 車速V和堵塞無關(因為斜率V可以=0及<0,也可以>>0, 是結果不是原因 )
反而在車流量大時, 車速越快反而造成堵塞, 因為Q有上限, V增加壓縮了車距D
當超過了Qmax,車速V越快, 反而越早達到飽和, 越早發生斜率改變為負值(<0)。
也就是說,能開快車, 必須在車流量Qmax最大值的限制之下
如圖, 提高FFS 120km, 在 1300車就達到飽和。
FFS降低到110km 有最大 1450輛車的車流量, 再降低 到 90km, 反而有1750車的最大車流量。

國3 土城-中和-新店-台北聯絡道 是城鎮區 , 車流量大 , 降低速限 ,才能增加道路的容量

提高車速? 就真的能開到這麼快嗎? 不 ! 要看當時的車輛密度!
也就是說,密度低於16車/km時, 無論車距57.5m(16車/km),或是車距995m(l車/km),未超過Qmax,都能有55m車距,能夠最高速限110km/h行駛, 不會發生車距不足而受迫降速
但是
車速100km那條線, 在交通密度高之LOS D :22pc/km/ln 的範圍 ,在超過1600車(超過Qmax), 還能維持為 100km/h 嗎?不能,會因為對應之車距不足, 受迫而降速。
22pc/km/ln只有40m車距, 無法對應車速為100km/h, 會因車距不足而受迫降速為80km/h!
此時速限設為100km/h也是達不到的, 會受迫於車距不足而降速 。

提高速限安全車距也要同時拉大, 容納的車會變少
正常由匝道進來,是行駛於外側車道, 應該是外側車道裝滿16車/km時,才進入中線車道
當中線車道裝滿了,超過16車/km,車距不足55m,中線自然會受迫而降速,此時不必提高速限! 內車道自然能超越中線車道
但台灣是相反,都是螃蟹橫行往內車道衝進去, 密度一高,又不肯受車距不足而降速? 硬是壓縮車距去開快車, 車流密度 22車/ 每公里, 每台車車距只有分到 40m, 車速只能是80km 卻硬要 100km行駛 , 這樣會煞不住車 , 不久就連環追撞了!

依據《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這篇報告, 台灣國道早在未達到道路最大容量之前就塞住了 !
台灣國道的車流量真的多到超過道路原始設計嗎? 沒有,在未達 Qmax最大車流量之前就塞住了 !

要解決這個問題
(1) 要能超車
超車道是 車流的疏洪道 , 是一個繞過慢車的bypass 繞道 , 繞過去就不塞了!
超車過去 , 就能 補滿 外車道 無車閒置空間 , 執行 超車道路權 , 非超車喪失路權 ,要更換車道到外車道
台灣的問題在於, 超車後都不離開, 都擠在一起, 造成中/外車道有太多閒置無車的空間, 這些零碎被『車群』切割的車道空間,完全無車, 車道空間是被白白浪費掉 !
都擠在一起形成車群,車群內無安全車距? 車群外卻空蕩蕩? 車群內互撞的機會當然增高
這種"車群"是台灣國道的特徵, 一堆車擠成一群, 車群之外卻又空無一車?

這樣,如果有一台車佔住圖中的紅框內不離開,後車無法超越,就製造了車羣, 一個個的車羣,切割許多"閒置無車"的空間(如圖黃框), 造成道路空間的浪費
依據 我國簽約 , 法律地位等同於國內法律的"維也納道路交通公約"第十條 在車行道上之位置
規定要儘量靠邊沿(路緣edge)的方向(台灣的edge在右邊) ←儘量靠右邊的那個車道行駛
keep his vehicle near the edge of the carriageway appropriate to the direction of traffic
第十條 在車行道上之位置
每一車輛之駕駛人應於情況許可範圍內使其車輛靠近順行方向車行道之邊沿 。

超過去就能補滿 外車道 無車閒置空間

慢車本來就開不快, 依法要退到外車道 , 補滿外車道 空間 , 就不會在 600 車就達到 Qmax , 110km 時的Qmax是 1450車 , 不是台灣國道 的 600 車
問題是 ,台灣的駕照 都是 在駕訓班 記方向盤轉幾圈 拿到的 ? 根本都不會超車又很怕換車道 ? 更沒有路權概念 ?完全不懂 誰要讓誰 , 因為這樣法規訂了都不執行 ?完全無解

(2) 要『機動』降低速限 , 機動提高速限 , 車流量大,就必須降速限 ,放大速限區間
如圖, 提高FFS 120km, 在 1300車就達到飽和。
FFS降低到110km 有最大 1450輛車的車流量, 再降低 到 90km, 反而有1750車的最大車流量。
Q車流量 = D(密度/車距) ⤫ V(車速)
若能提高車流量, 提高道路的負載(Q ↑), 就比較不容易塞車
但是Q車流量 卻是有最大容量 , 不是無限制
超過了 道路能裝載車輛的 最大流量Qmax之後 , 裝不下了, 擠不進去了, 就會塞在那裏
而最大車流量是 可由降低速限 去增加 , 如HCM2000的圖 (110km1450車)─增加→(90km1750車)
在Q車流量有限制的情況下, D(密度/車距)又有法規 限制為車速的1/2 , 不可能採取"最高速限"
依照上面 HCM2000 V(車速) vs Q(車流量) 來計算
其實對應最大流量Q 之最佳車速 , 大約落在 42mph(67km) ←→51mph(81km) 之間


Q車流量 = D(密度/車距) ⤫ V(車速)
受限於 道路車流量 Q , 能實施何種速限 V(車速) ? 問題 還是 當下 "每公里有幾台車 ?" D(密度/車距) 必須 是 20車/每公里 才能 90km行駛 , 18車/每公里 才能100km行駛
否則 , 明明當下是 22車/每公里 , 22台車分1000m 的車道, 每台車只分到 45m長的車道, 扣掉車長後剩下40m的車距 , 依高管規則6 車速 : 車距為 2公里: 1公尺 , 40m的車距, 車速只能是 80km
but, 長隧道內依法要保持50m? 但是 車流密度為 22車/每公里 明明就辦不到,只能是45m , 隧道外這樣 車流密度的一列S同步流之佇列 , 一旦進入 隧道內, 因拉長車距, 必然產生速差,才能拉長到50m的車距?
這樣的速差(V2-V1)是負的加速度(-a) , 必然產生"衝擊波"撞擊影響到後方的車流
如果車流量降低了,車距明明就拉長了,能跑快了! 那就應該機動恢復到 90km 甚至 100km
Ocean's 8 wrote:
如果加上像日本一樣的(恕刪)

這本來可行,但是前提是要有高額的新車汰換輔助,如五年舊車換新車七十萬的車輔助後剩五十萬,原舊車賣掉後賣約25萬;持有一台車平均就是花五萬,五年的舊從第六年開始加重稅金,以此類推,這樣舊車汰換那換車意願會很高,不過相對而言,二手車除了特別的車款,價格應該會崩盤
不過換車這點,應該更國道塞車沒關係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