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積分:190分
文章編號:86418537
watson0106 wrote:
又是一個缺乏知識卻喜換論斷科技的人,這些國家應該邀請你入閣
免得浪費錢做一堆無用的研發
全球都在拼氫能源
中國也壓寶氫能源
氫氣在地球容易取得,難駕馭就放棄?
科技在乎的市場,科技發展下問題可以一一克服
台灣基礎研究跟不上國際,就享受別人的研發成果吧
想必你對氫產業有了解,那得請教你
1.目前氫能方向的動力車哪一個商業化了? 這台動力車的動力來源是?
2.全球都在拼氫能源
中國也壓寶氫能源 << 消費者的取氫來源就是加氫站,蓋加氫站容易還是充電椿容易? 中國在國家補貼下2025能蓋出多少加氫站?
3.氫氣在地球容易取得,難駕馭就放棄? << 容易取得的來源是? 成本是?
制氫、運氫、儲氫、加氫及電池是氫動力車 量產的五大難題。
氫動力車在eFuels商業化工廠的誕生下,它的商業利基點在哪?
watson0106 wrote:
又是一個缺乏知識卻喜換論斷科技的人,這些國家應該邀請你入閣
免得浪費錢做一堆無用的研發
全球都在拼氫能源
中國也壓寶氫能源
氫氣在地球容易取得,難駕馭就放棄?
科技在乎的市場,科技發展下問題可以一一克服
台灣基礎研究跟不上國際,就享受別人的研發成果吧
如果你要討論的內容是針對 科學與經濟學,
請發揮你的"知識論斷科技" ,
如果你喜歡繼續討論的內容是針對"哲學",
就是我希望.我想要.我認為.......但是不管現實的 科學與經濟學,
這就很難說誰"又是一個缺乏知識卻喜換論斷科技的人"!!
因為 那屬於 有錢任性的 做功德 部分!!
故,閣下要丟個幾百億出來做功德?
畢竟氫能源發展已經N年,
並沒有全球都在拼氫能源
並沒有中國也壓寶氫能源
他只是眾多發展中的一項,
農場文再怎麼唬爛,
科技在乎的市場就是講求CP值,
科技發展下事實還是離"克服".........極度遙遠!!
美國氫氣卡車2015年就說要推出
至今天連台車都沒有
出來騙投資者的
對比一下
特斯拉電動卡車.已經交付百事可樂
高壓氫
壓縮需要耗費大量能源
低壓氫
體積過大效能太差
.......................................
台灣的每天的備載發電量
今日(111.12.06)
預估尖峰備轉容量率
12.62%供電充裕
系統供電餘裕充足
今日預估尖峰備轉容量:378.7 萬瓩
昨日(111.12.05)最高用電量: 2,948.7 萬瓩(尖峰備轉容量率:16.63%)
https://www.taipower.com.tw/d006/loadGraph/loadGraph/load_reserve_.html
就夠電動車充電
哪來沒電
各種儲能電池系統的出現
以推動儲能發展.讓備載容量更高
也更具有電力調度的彈性
.......................
備轉容量:378.7 萬瓩
每輛電動車.每天需要60瓩就好(可跑400km)
378萬瓩可以給多少車充電?
又有多少人一天跑400km?
因此生產1公斤氫消耗的電量約32.9 度,1 度電等於3.6百萬焦耳
因此電解水生產氫
只適合在電力便宜如水力發電區和離峰時段,或在實驗室中進行。
氫的價格如何呢?
利用水蒸氣裂解天然氣生產氫的成本約每公斤1美元
但運費高達2~4美元
視路途的遠近而定,因此氫的價格約每公斤3~5美元。
氫經過加壓的過程,這是非常耗費能源的。
經過估算,加壓至80大氣壓的氫氣,含有的能量只有等壓等體積天然氣的三分之一。
一輛能裝載2,400公斤天然氣的罐裝拖車,只能載運不到300公斤的氫。
液態氫的裝卸容量可以5倍於高壓氫
但液化過程是非常費事的,而且只適合於短距離的運輸。
液態氫
氫分子的正常沸點是20.27 K或攝氏零下253度,液化的過程需要壓縮和冷卻,會用掉很多能源。
由於溫度超低,液態氫的儲存需要特殊的低溫裝置
有些還是以雙層絕熱,外層存有液態氮,以減少氫氣的蒸發。
另一個問題是蒸發氫氣的排放,也需要妥善的處理。
一部汽車須具有足夠行駛500公里的油箱來衡量
氫能不管是以高壓、低溫或金屬氫化物的方式儲存,都無法和汽油箱相提並論。
氫確實有遠高於其他燃料的能量密度,1公斤氫約相當於3.0公斤的汽油。
但這只是理論值
其他周邊設施如儲存箱並未考慮進去。
實際上氫不管是以壓縮的氣體或超冷的液體存放,容器的體積都是非常龐大而笨重的。
資料來源《科學發展》2006年3月,399期,68 ~ 75頁
lordkon wrote:
2015至今天有多少...(恕刪)
拿今天就錯誤了
應該是夏季..那才是真正吃電的時間
去年517吧
預估錯誤+發電機組故障+發電機組維修+缺水水力沒用
這今年吧
用電歷年次高!8/24備轉容量一度剩5% 台電:今日供電也吃緊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2-08-25/806780
其實把60瓩分成24小時,算2.5瓩
378.7 萬瓩大概只夠152萬輛汽車1小時同時充電吧
台灣大約汽車833萬輛、摩托車1,426.7萬輛
全面變成電動車化後,發電廠是挑戰阿
至於氫氣看不看好不知道
但是續航應該不是問題(1 公斤氫氣可行駛 179 公里)
大概只有一個速克達的油箱容量
https://technews.tw/2021/06/01/toyota-mirai-break-1000-km-record/
Toyota 氫能車 2030 年銷量,約為旗下純電車一成,約是全車系銷量 2%。
旗下2%這是搞笑嗎
目前電動車產量100~200萬台
目前市面上跑的(油電+純電)超過1500萬台
2030預估是年產5000萬台以上純電車
5公斤是哪種氫沒寫
我猜是液態氫
先花費大量能源液化後.在升溫氣化氫.最終換來行駛里程?
是人傻錢多.還是能源太多?
...................................................................................
台灣有發電量問題
所以特斯拉在澳洲發展儲能系統
一個20呎貨櫃
可以存放100萬瓦
例如
台電首座併網2MW儲能系統
今金門啟用
0.2秒電力即刻救援

台電說明
金門夏興電廠另規劃一套鈉硫電池儲能系統
電池容量將超過10MWh,由9個20呎電池儲能貨櫃組成
把多餘的電存起來
在重要時刻再放出來.來達高能源使用效率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