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js wrote:
請反 T 人士要看清...(恕刪)




其實你講的這些東西在現在的汽車安全科技算是很老梗了,記得在還沒聽說T牌有GOA車體前,福斯就已經有籠型車身鋼架的設計了,而現在的車設計也不再像以前過時的硬碰硬設計,大部份前後車頭車尾都是可潰縮區用來吸收撞擊能量,而A柱C柱間的乘座區就像一個安全艙會堅固的把乘客保護在裡面,對於行人的安全歐洲車也是最早設計從水箱護照至保險桿到下氣霸都是平的,可以降低行人被撞時所受的傷害,你看一些歐洲車的撞擊測試分數很高,一方面也是它們在行人保護上的分數很高。而T牌被說安全性不足的地方是他在底盤的設計,操控性算是較差,在主動性安全防護上較不好。

ericjs wrote:
但是這種理念目前在歐美似乎並沒有推得很理想,所以就變成現在日本車很不耐撞的印象產生,
因為歐美系的都還是硬質車體設計,各自守著自己的理念~~


觀念要改了!
歐美車系很早就運用潰縮式車體的設計了.
但是潰縮式車體有一個重點,就是潰縮區可以縮但是乘客艙要保持完整.
潰縮車體不是豐田的獨家或是先發展的...

而且十幾年前的汽車工具書就有開始說明潰縮車體的設計要求與相關概念了,歐美的車體安全發展的要更為完善,主乘客艙的結構外有著更豐富的層次發展,不單對行人保護,也對自身車體也著更好的保護力
我沒說潰縮式是只有T家的啦,只是說明一下,車體潰縮是為了保護行人跟被撞的對方這件事啦,
簡單的說,只要拿同級車但是以前設計的跟現在的車體撞一撞就知道差別了,

可能是我沒說清楚啦,潰縮式車體的內保桿變保麗龍,就真的是為了行人跟其他小型機動車,
不過這只限於低速的部份,若是以前的金屬保桿,就算輕輕一撞,傷者也一定是斷腿或飛起來~~
而後面的潰縮區就是一般撞擊,至於最後籠型部份,則是真的要能受較大的衝擊力道,以保護車內人員,
不過目前太多車廠都沒把這部份做好,除了一些歐系車種以外~~~

看來標題造成大家的誤會了,其實我想說的是潰縮式車體的理念啦,至於T家,是滿糟的,
但是我個人覺得,日系的車廠在籠型結構強化的部份,真的都不算好,我以前的LIATA都還耐撞多了...
內鐵變保利龍是"偷料"不是保護行人

不然volvo花那麼多研發費用幹嘛

難不成volvo研發工程師是白痴

順帶一題,n牌有一輛車好像也把內鐵拿掉了
先弄清楚一點

內鐵依舊存在,只是內鐵前還有一組發泡體(那不是保麗龍....)作包圍,這組的確是為了保護行人用的

還有日系廠對於結構強度與成本間算的斤斤計較,中小型車上會被省掉一些有的沒的幾乎每間都差不多,但大型房車以上的規格該有的還是全都有的


還有潰縮車體不是針對行人,內鐵結構以前的部分是針對行人沒錯,但那都不是在潰縮設計內

潰縮設計是為了吸收衝擊動能這件事

你有看過哪家車廠在秀自家潰縮車體結構時連發泡體與外保桿算進去的?
內鐵在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1360514&m=f&p=1

小弟並無要抨擊任何車種之意

只是有些設計是依循"日規"設計而來

就是日本當地也沒有內鐵的設計

而依照台灣的優良傳統當然也延續日規設計

但是車商到底有沒有考慮到無內鐵時所承受的撞擊力道

車體剛性是否有辦法承受

照之前的經驗看來是沒辦法承受

所以有部新車不是又把內鐵鎖回去了嗎




咦??不是討論GOA車體,怎麼愈扯愈遠


carens0108 wrote:
內鐵在哪http:/...(恕刪)


這裡講的是指前內鐵,不是後內鐵

至於wish是原先就不是正規7人坐的設計,第三排可坐人但卻又無足夠的強化,所以我們會說是否該將加上內鐵以求多一些保護,至於其他正規7人座的都是車體強化到第三排的設計,如果說new wish一樣沒有強化第三排的車室強度,那後內鐵一樣是求個心安而已,真的大撞一樣是縮給你看

作為潰縮車體的漸層強度設計裡
內鐵只要能對低速8km/h以下的撞擊提供車體保護就算合格了,至於大撞不干內鐵的事,那是內鐵之後副/主梁.車體主骨架.強化鋼材結構要去應付的事,內鐵它沒需要也沒能強到應對中高速撞擊的程度
小弟從一開始都在說後內鐵啊,原來方向是錯的

內鐵就到此為吧,有沒有用每個人心中自己有一把尺

還是回歸主題討論GOA車體吧
GOA 是 toyota 自家的撞擊測試標準 ~

GOA
Kazama's 350hp 370GT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