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 拖曳臂扭力桿式懸吊 加 防傾桿的意義?

不錯阿
有深入去想了

還是有點用啦
讓扭力樑左右連動更硬
還是感覺得出來

不能說扭力樑加這就是多餘
畢竟世界級改裝大廠(非台廠)也是有針對後扭力樑車型出這種改裝品
可見還是有一定的效果存在

扭力樑的後懸設計對於性能方面之所以略差於獨立式懸吊的主因
並非是非獨立的問題
而是運動時候的角度無法像獨立懸吊受到壓縮時後提高傾角之類的變化
把焦點放在獨立不獨立是有點失焦了..

感謝各位熱烈的討論


米雪4526 wrote:
我覺得那根紅色的是...(恕刪)

紅色那根市面上品名是防傾桿

Black Ocean wrote:
非獨立式懸吊的拖曳臂...(恕刪)

可能扭力桿(梁)的扭轉更被抑制
本來被稱為半獨立式變得更接近非獨立?

yayadin wrote:
裝防傾桿會有李仔簽連...(恕刪)

市面上用在獨立式懸吊的防傾桿
確實有這些料件,但這主題所提到
的"防傾桿"就沒這些東西了


Streit.Huang wrote:
扭力桿 x 2...(恕刪)

有些資料的確把防傾桿另稱為扭力桿.......


boneman wrote:
不錯阿有深入去想了還...(恕刪)

多謝誇獎

防傾桿是利用桿體本身的扭轉來抑止側傾
而扭力桿(梁)本身亦有彈性會扭轉
所以也被稱為半獨立式 (左右壓縮量不同)

重點的確不在獨不獨立
而是同樣具有扭轉性的橫向料件
裝置在一起,感覺會把扭轉程度下降

似乎就意同了更換更硬的鋼材
或是在扭力梁中再加裝結構桿?


且獨立式懸吊的防傾桿還有一端是與車身連結.......
在01 就只是個01用戶 所有發言僅代表個人立場
這東西我有裝,就是過彎的時候側傾會稍微少一點,有裝跟沒裝真的還是可以"感覺"的出來,尤其是下交流道轉彎的時候最明顯,原理還是讓板上高人來回答吧

danga555 wrote:
這東西我有裝,就是過...(恕刪)

請問是前防傾桿還是後防傾桿?

或是原先的扭力梁過軟?
在01 就只是個01用戶 所有發言僅代表個人立場

gundamalexfa wrote:
今天心血來潮,突然想...(恕刪)


除非原廠的鋼板夠厚強度夠強 不然多少會有些許彈性變形 再加裝防傾桿是加強強度減少變形
HONDA Insight/CR-Z原廠的後懸吊規格是寫H型扭力樑附防傾桿
可是我看CR-Z的零件手冊上,看不到有防傾桿這個零件
有人知道附防傾桿的文字意義在哪裡?
在FIT卻只有H型扭力樑,但整個後懸吊零件跟CR-Z都是差不多
還是有強化過的扭力樑都可說是附防傾桿?

MILK660 wrote:
除非原廠的鋼板夠厚強...(恕刪)

不過扭力梁的意義不就是要讓它彈性形變
用扭轉的方式來達到"半獨立"的功能?

加強過頭,不就變成完全非獨立了?


markross wrote:
HONDA Insi...(恕刪)

外國的規格表上面是寫
"Torsion-Beam Rear Suspension"
(扭力粱後懸吊)

而Stabilizer Bar(防傾桿)
亦有提到前後為18mm,但前面有加註solid
在01 就只是個01用戶 所有發言僅代表個人立場
是後防傾桿,連結在扭力樑與避震器交接的地方,原來的扭力樑內也有一根鐵棒,加裝了後防傾桿後是真的有"感覺",俱樂部車友說改裝前防傾桿(中央部位加粗)抑制側傾更明顯,我是沒改裝前面,我的車是三菱colt+,可能是原廠扭力樑太雞肋了,之前開福特的mondeo不用改裝過彎都比現在強,不過級數不同,懸吊系統也不同
gundamalexfa wrote:
請問是前防傾桿還是後...(恕刪)

markross wrote:
HONDA Insi...(恕刪)


建議你不要管台灣車廠或是網路寫的規格
都隨便他們寫的
去看原文或是大陸那邊的規格表比較準
對岸分得清清楚楚
不會在那邊含混不清,扭力樑寫的一副是多連桿樣子,不信去看A1的
danga555 wrote:
是後防傾桿,連結在扭...(恕刪)

的確 一般能查到的心得
大多都說前面防傾桿會比較有存在感

若把原廠扭力梁內的結構桿加粗
是否意同自己再外加"防傾桿"?
不過防傾桿本身也有分粗細.....


歐系車的懸吊會比較硬調性
在01 就只是個01用戶 所有發言僅代表個人立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