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需要辯論
首先,你會問這種問題,我猜,基本上不了解這幾十年來製造業的全球供應鏈,
武漢封城,為何會導致韓國製造或歐洲製造的汽車供應鏈斷裂?
答案很清楚,供應鏈布局不是單一個國家可以布局完成。
如果你有車,打開引擎蓋看看各個零件的供應商是誰,製造地在哪?
你會看到所謂的德國進口車,應該只是最後的組裝地。
好比,你存了大筆的錢等待了幾十年一圓德國車的夢,結果發現零件來自世界各地,
最德味的僅僅是由在德國工廠裡的東歐鐘點工完成組裝,
MADE IN GERMANY僅僅是對報關進口文件上有意義的時候。
你可能已經三觀崩壞? 其實這就是恰如其分的全球化嘛!
如果你已經有上面那個基本的認識了,那我們大家就來認真討論以下(但不限於)題目
為什麼台灣還需要搞整車輸出的汽車產業?
養一個品牌重要嗎?有利潤嗎?
在全球供應鏈台灣可以扮演甚麼腳色?疫情結束後全球供應鏈如何調整? 台灣有哪些產業可以以國家隊打入?
如何跟自己既有產業與人才優勢結合?
這幾個問題我覺得會問得更踏實跟接地氣。
最後給個建議,向前看。
不要一直停留在那牌,那牌搞得好搞得差,跟你也都沒關係了。
那牌已經不值得花大家時間討論了好嗎?
再說一次,向前看。
sun2323dw wrote:
汽車產業政策,該如何補助、扶植 ?
整車,或零組件 ?
在台灣爭議了數十年 ( 吵了幾十年 )
品牌業者希望政府像韓國,有許多檯面下的補貼措施,
但有時看到經濟部工業局的產業政策官員,
在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發表觀點,
認為台灣市場小,難以達到經濟規模,
補貼政策不是沒有,成效不彰,繼續搞補貼也不是辦法,
應像比利時,發展汽車零組件業,其次才是兼著做整車組裝。
面對國際市場競爭,逼自己生出競爭力來。
兩派意見,併存了數十年。
( 從民國七十年時期,倡議的大汽車廠案,失敗迄今 ))
這位大大應該是長期看台灣產業政策的前輩,
沒錯,發展汽車零組件,打入供應,看情況加入專業代工,
會比搞品牌更適合台灣,
哀,不過那應該是2000年左右台灣要思考的事情,
現在講這些已經晚了。
讓我們這樣說吧,
台灣有別的強項,別勉強自己了
國產又不像歐美日實質價格優惠給國民,要出去瘋狂罵現在要倒了還人家要救?三個字"草尼馬"完全不懂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企業留著幹嘛!
不管是不是汽車產業這種企業的嘴臉~~~丟臉至極簡直像賭徒我要包一定贏的!說實在的台灣有本事讓40幾萬企業西進去造就他國上百萬個工作機會(等於台灣少了上百萬個工作機會),台灣一家企業底下2-3萬民勞工讓他倒沒什麼外勞少引進一點,願意配合政府施政的企業多扶持點都可以打平!
不然就是本質都還沒穩健自己國家市場都沒營運好,急著想跟牛馬搞品牌........更慘的是明明5年都顯示根本比不上也追不上品牌車廠~還不甘願死不肯學習日本歐美國產策略先優惠自己國家人民,只能說死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