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凱泰沒等到的電動車浪潮 台灣終於等到了

什麼都要靠外省人,中國人。不是辦法!
鴻海乾脆就自己下來 跳過納智傑比較好

納智捷的行銷總總

嗯 等等又跑去對岸提

我是中國的牌子 兩邊都不討好

然後又被打掛…….
忘記了還是不想想起 wrote:
希望這次納智捷跟鴻海...(恕刪)


可以說實話嗎?
鴻海電子代工強大
但汽車產業要看認證
(週遭汽車產業人士都不看好,甚至有看戲的感覺)
只能說還有一段路要走
亮的發白
以往國產車是政府扶植真的很慘,未來有郭董應該還是有機會的,你看郭董採購政府買不到的疫苗也是分分鐘🤣🤣
KILIOSAIRI wrote:
如果都是這種感恩師父(恕刪)


哈哈
沒錯
找雪凡來寫各搞應該比這啥汽車從業人員感人百倍

那個阿抖掛了就算了
可以看看另一位 之前到處跟各國總統剪綵要投資XX國XX億
後來成真的有幾件
汽車工業不是速成的產業
除非能像特斯拉再沒有人出手前成為先知
否則一旦是紅海才想進去搶飯吃!
就跟對岸一堆跟風要投資半導體一樣
忘記了還是不想想起 wrote:
希望這次納智捷跟鴻海(恕刪)


鴻海真是給裕隆做足了面子。

反方面想,鴻海若不在"台灣“跨足EV,那裕隆的未來?

看看大陸的五菱電動車

同中求異。還有售價上的優勢。
我對這人經營品牌的方式非常傻眼
就算嚴凱泰還在,擺在他車庫的也會是taycan,不會是鴻海X裕隆的電車
台灣要發展電車至少還要等一百年,原因全在於台灣人薪水太低,

如果以美國來說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是5萬5260美元,

特斯拉電動車一台3萬5000美元,工作一年的年薪買一台電動車綽綽有餘,

台灣企業提供大學畢業新鮮人的平均薪資為28,402元,年薪不到35萬新台幣,

但是台灣汽油車賣多少錢??

若是以負擔程度來計算,台灣消費者能承受的購車金額是22萬2千元左右,

所以絕大多數的人只能買得起機車,汽車基本上算奢侈品,

在美國發展電動車容易,但是在台灣根本天方夜談,

除非有人有能耐推出22萬元左右的電動車,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忘記了還是不想想起 wrote:
從嚴凱泰創立華創車電及納智捷開始,經過了15年的時間,已經從2005年來到2020年。這場自主品牌的馬拉松,終於等到了不同的跑道,因為國際正式迎來了電動車時代,裕隆等到了鴻海。而嚴凱泰當年預計要花上20到25年開花結果的夢想,在2021年,終於引起了台灣社會高度的關注,重新喚起了國人對台灣車的期待,這是嚴凱泰自己沒等到的日子,卻是台灣人等待已久的日子。


2009 luxgen 電動車 mpv
就說2012年要上市了
今年2021 了你有看到嗎??

不是嚴凱泰等不到
我也不認為裕隆等得到
不會去創造
只想等的廠商
放遠不會有你的機會的
先天心態就不行只想投機而已

鴻海也是代工
裕隆也是代工
兩家搞品牌
沒有一家有成功案例的
要嘛要死不活的
要嘛沒沒無名的
幾十年過去了
兩家的自有品牌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至也要三個臭皮匠吧
才兩個而已
根本就不行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