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當然賠錢,但是長時間練功後,技術有了、專利有了、市場有了,就能慢慢攤提掉有做製造業都知道,當大家都進來做類似的東西,整個市場利潤雖然變低,當壓縮毛利到越來越靠近成本的時候,掌握客戶端的公司話語權會越來越重,因為有客戶就有量,有量就能壓成本,所以先在市場以負毛利卡位是製造業常見的方式,尤其電動車這行完全是各地政府保證的趨勢,比其他甚麼前景不明的產業目標明確多了
以前磚家說小米手機都是抄襲.賣到外面會被告死.後來專家說華為 mate 60晶片製程不行賣一隻賠一隻其實一切都是虛幻.早在20年前中國已經崩潰.三峽大壩倒了.世界上已沒有中國了.大家醒醒吧你手上的小米.OPPO.VIVO....不是中國的.其實都是IPHONE
Antus wrote:以前是東西不行,賣再便宜也沒用,不過現在產品還不錯,又有價錢優勢,所以就上去了 塔綠斑對此嗤之以鼻但~井蛙不會知道:這就是韓國車的成長過程最慘的是:這個過程不過就最近30年,但井蛙還是不知道
看看高合汽車,孤芳自賞,售價偏高,沒有售量,做得再好,最後也只有收攤。內卷,削價搶量也是不得不的自殘模式,撐過的,才能真正活下去。這見證了中國車上時完全競爭的市場。台灣寡占的車市,消費者只好接受越來越高的車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