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的交通慘況是:
1.駕照濫發,使許多不具備正確行車觀念的人上路。其實我本人也是真正在路上開車之後才學會怎麼開車,台灣的道路上有許多的交通潛規則,駕訓班不教,上路後要靠自己去學,運氣好的活下來,運氣差的就直接淘汰!
2.交通法規陳舊且不合邏輯:「內側車道禁行機車,並強制機車兩段式左轉」根本台灣交通亂源!排氣量大於50CC的機車,早已能在一般道路上以最高速限行駛,不能把它們當成「慢車」管理,把機車趕到外側車道會造成右轉的汽車無法順利右轉,進而影響整條道路的順暢性。全世界的道路規劃都是車速分流、車道分向:不管你幾顆輪子,快車行駛內側車道,慢車行駛外側車道;左轉車靠左,右轉車靠右,就這麼簡單!
由於台灣是落後國家(有些人認為台灣不是國家),早期封閉又鎖國,禁止排氣量150CC以上的機車進口上路。許多人對於二輪機動車輛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感到不可思議。事實上在歐美等先進國家早就行之有年,若真的這麼危險,早就全世界都禁止了!人對於不聊解的事物會感到恐懼,例如你如果不會分辨哪些蛇有毒,也不聊解蛇類的習性,你只要一看到蛇就怕得要死。無知會產生恐懼,無奈台灣最近還入選全世界第三無知的國家!不要再跟我說國情不同,世界上沒有兩國的國情是相同的,但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宇宙,遵循相同的物理法則。沒錯,重機一撞就會死傷慘重,但重機其實穩定性和靈活度都高於汽車,體積較小也利於閃避危險,所以碰撞的機率比汽車低!飛機一出事也幾乎沒人能生還,但飛機出事的機率很低阿!所以全世界沒有禁止飛機飛上天。
觀感問題:觀感是個人主觀的判斷,因人而異,你認為危險但事實並非如此,請參考以科學方法統計出來的「數據」(前人已提供重機A1事故的數據)。說重機亂鑽無視塞車,事實上機車的優勢就是可以鑽車縫,並且提升道路的使用效率,使交通更順暢!你在車內遮風避雨又有冷氣音響,我犧牲這些享受換來免於塞車的困擾,這樣不公平嗎?適當的鑽車縫還能降低重機被汽車追撞的風險。在歐美先進國家更鼓勵人民在市區內多以機車代步,少開汽車,以紓解壅塞車潮,可是中高緯度國家冬季常下雪,道路易結冰,人民騎機車的意願不高;反觀台灣的氣候非常適宜,且地狹人稠,這就是為何政府不斷打壓機車族,台灣的機車數量仍居高不下的原因!無知的政府與人民還認為這是落後國家的象徵,叫大家一起開車,塞好塞滿!
對於重機行駛國道我絕對同意,並且要將排氣量的限制至少下修到250CC,也就是所謂的黃牌。連我321CC的機車都能以時速120公里巡航了,絕對能滿足行駛於高速公路的速限要求。你說重機是奢侈品,是有錢人的玩具?現在一台黃牌重機20萬有找,油耗數據一公升能跑30多公里,非常有經濟效益。以我一個人從台中到嘉義一趟來說:若開車要花費10公升的汽油,但因為可以走高速公路而只需花1.5小時。若改騎重機只能走省道或西濱快速道路,要花至少3小時,但只需花費約5公升的汽油。若開放國道之後我就能和汽車一樣1.5小時內到達嘉義,並且消耗不到5公升的汽油!還能避開省道上複雜的路況,降低事故機率!
leej10041小軒軒 wrote:
一開始騎白牌機車的時候很不習慣,為何一條路明明可以直走,卻要鑽右邊的狗洞?...(恕刪)
我也很好奇
為什麼那麼多白牌機車直走不走
偏偏要鑽右邊的狗洞然後再繼續直走
每次要右轉都要等這些鑽狗洞的機車
而且已經是要關門了,還硬要擠
從等紅燈快綠燈開始就已經打右轉燈
一堆騎士不知道是看到閃右轉燈就高潮還是怎樣
綠燈後一股腦衝狗洞,就是不讓你靠又關門
綠燈就一台接著一台直接衝,鑽完狗洞再回到直線上,也不是要右轉也不是要待轉
到底是為什麼要鑽狗洞,一整個莫名其妙
同一個車道左邊不走(左邊距離車道線空很大了,要右轉的車子很靠右了)偏偏要鑽右邊狗洞
甚至連我是行人要過馬路的時候,鑽狗洞的白牌機車也是差點騎到斑馬線上,然後還是繼續直走,不是待轉喔
天上天下唯我獨騎的概念嗎
希望別又是什麼四輪大爺理論
或是四輪大爺逼著機車只能走右邊這種歪理
不過看到標題也知道很多人不可能會理性的了
中間都不用看了,我可以直接猜到:
1.重機都超速啦,亂換車道,肉包鐵啦,血肉模糊啦
2.開車的一堆三寶啦,怎麼不怕砂石車大卡車? 開車在車上也死很多人啦
說個事實阿,重機開放快速道路到現在,沒有,聽好,是一件都沒有,因為騎士自摔,被後方汽車追撞的事故
說完了 大家請繼續
杯子蛋糕70 wrote:
首先,請大家理性看這篇文章
常看到版上有關於重機上國道的討論
就會看到反對意見的人表示:重機要上可以,但要簽生死狀,被輾過去自己負責
之類的話
反正就是怕重機突然車禍人飛出來,輾到要負責所以才不想給重機上的意思?
可是,
平面道路的機車,也是很多三寶,就沒看到有人說要機車也簽生死狀?
還是因為與生俱來的路權,不管素質多差大家都習慣了?
所以如果今天開放重機上國道之後,是不是過幾年,大家習慣了
就不會有人說要重機騎士簽生死狀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