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愛辯論老話題!所以高速公路內側車道都不可以進入的意思??

chiayingcool wrote:
herblee wrote:
在車流量高的狀況下來比較, 就能比較出來
國外三車道的車流分佈比例 39%(內) :34%(中):27%(外) 高流量時,三個車道分佈差距接近"平均利用"
台灣國道的數字(匝道前) 41%(內) :39%(中):20%(外)
兩者數字的差別可知,外側車道使用率偏低, 相差20%? 車距拉得很大 , 車都往內/中車道擠

台灣高速公路的中、外線都是大型車,速限又跟小型車有10-20km/h的差異
小型車自然會往沒有大型車且整體車速較高的內線移動
不知道國外大型車的速限跟小型車有無差異?是否可以行駛於內線?


在德國,車多的時候,擠內線可是完全不輸給台灣

德國高速公路A1路段的道路數據

車多的時候,三個車道使用率分別為 內(p3)-44%:中(p2)-35%:外(p1)-21%


兩者數字的差別可知,外側車道使用率偏低, 相差23%? 車距拉得很大 , 車都往內/中車道擠




反正國外也沒有,並且每個車道本就可以最高速限行駛。這樣的話。


若取消(得以最高速限行駛內車道)這條文。

其它不變那會不會減少執著守法或玩法的駕駛。


好人總是靠勢,依法行事
壞人總是啥小,我行我素

三寶總是事後才阿阿阿⋯

中間路線只好盡力守法,小心違規。
Gullit168 wrote:
台灣高速公路的中、外線都是大型車,速限又跟小型車有10-20km/h的差異
小型車自然會往沒有大型車且整體車速較高的內線移動
不知道國外大型車的速限跟小型車有無差異?是否可以行駛於內線?
...(恕刪)

前面332樓已經說過了, 限制更多,更為嚴格! 車上要裝限速器, 路上也常有限制貨車超車的標誌 ,不能超車是連中線都不能進來!才會排成一長列, 常常碰過排成2-3km長的貨車 ! 連續超車2km才能回到外車道
1.
Kraftomnibussen auf eine Höchstgeschwindigkeit einschließlich aller Toleranzen von 100 km/h (Vset + Toleranzen ≤ 100 km/h),
2.
Lastkraftwagen, Zugmaschinen und Sattelzugmaschinen auf eine Höchstgeschwindigkeit – einschließlich aller Toleranzen – von 90 km/h (vset + Toleranzen ≤ 90 km/h) einzustellen.


Gullit168 wrote:
在德國,車多的時候,擠內線可是完全不輸給台灣
德國高速公路A1路段的道路數據
車多的時候,三個車道使用率分別為 內(p3)-44%:中(p2)-35%:外(p1)-21%
兩者數字的差別可知,外側車道使用率偏低, 相差23%? 車距拉得很大 , 車都往內/中車道擠
...(恕刪)

前面說過, 不同車流量有不同的分佈
怎麼定義車多的時候?

您說的 德國高速公路A1路段的道路數據
車多的時候,三個車道使用率分別為 內(p3)-44%:中(p2)-35%:外(p1)-21%
車流量是多少 ? 是超過 每車道 5000車以上

如果是和台灣國道相似的 2500車?數字就是 內(p3)-40%:中(p2)-30%:外(p1)-30% (中/內車道相同,車流量更大之後反轉)

若每車道 5000車/h以上? 車速是多少? 車距為多少?

HCM2000的圖表查不到5000車? 2400 就已經是 LOS F ,是已經壅塞了
5000台車? 是 2400 再加一倍
如果完全停住不動? 因為貨車的車長約為 2-3台小型車, 外車道停一台貨車,等於中線車道停2台小車, 這樣的數字自然不足為奇
下面是 Muenchen附近的 A8 Autobahn


《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
分析結果顯示,離匯流區 2~3 公里之主線內、中線車道常可維持 2,000~2,300 小車/小時而沒有壅塞狀況,匯流區進口匝道上游主線內線及中線車道之流率則難以維持在 1,900 小車/小時以上。
匯流區上游外線車道的交通功能更不理想,這些車道在進入壅塞狀況之前的流率通常只在 900~1,200 小車/小時之範圍。
相對而言,離匯流區 2~3 公里之主線外線車道流率則可達 1,400~1,700 小車/小時。因此
匯流區常成為臺灣高速公路之瓶頸。此外,壅塞前 0~5 分鐘之車流密度常在 18 小車/公里左右,壅塞開始之 5 分鐘內流率雖然有大的變異性,但壅塞情況皆發生在密度超過21 小車/公里,或密度在 5 分鐘內從大約 18 小車/公里增加 4 小車/公里以上的時候。

車流量是多少 ? 是不超過 每車道 2300車
兩者根本就是不同的車流量! 相差達一倍!
如果 德國的超過5000車以上 三個車道使用率, 和 台灣國道 2300車 是相同的狀況
更可以證明 之前所說, 同樣的車流量, 德國只須要一個車道 , 台灣國道卻需要兩個車道


離匯流區 2~3 公里之主線內、中線車道常可維持 2,000~2,300 小車/小時而沒有壅塞狀況?
這也顯示台灣人的駕駛技術高超, 在沒有法規安全車距的情況下,還是保持車速往前衝? 仍然能沒有壅塞狀況?

但壅塞情況皆發生在密度超過21 小車/公里?
法規明訂的安全車距為110km/h車速 ,保持55m ,每公里不能超過16車
台灣卻可以擠 18車 沒有問題 ????
密度21 小車/公里? 車距只有42.6m? 依法車速只能是85km? 只能說? 駕駛技術高超?

chenann wrote:
反正國外也沒有,並且每個車道本就可以最高速限行駛。這樣的話。
..(恕刪)

有,國外當然有! 您有看到最低速限標誌嗎 ?

在德國駕訓學校教的是, 只要上了高速公路, 就要以法規所容許的最高速限,以你那台車的能力去符合"最高速限"!儘量開到速限!

chenann wrote:
若取消(得以最高速限行駛內車道)這條文。

最高速限就寫在路邊的標誌上, 如何取消 ????? 不可能 ?

取消"最高速限行駛內車道"? 是回到 高管規則5(最低-最高速限)行駛
(最低-最高速限) 還是有最高速限! 最高速限行駛內車道 仍然存在 ?

"最高速限"無法決定/分配/指定 那一個車道 !
那是進入內側車道之後, 必須遵守的速限
問題是, 那一種"速限"? (最高速限)!

8-1-3但書: 小型車於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條件),得以該路段容許之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法律效果)。
8-1-3但書是 (○○狀況下→○○速限行駛), 但書不能倒過來解釋!
能"最高速限行駛"是有條件的! 必須有"車距"!
堵塞或不堵塞? 就是以『車距』定義
LOS C 代表:不多於16pc/km/ln 。車距 62.5m-5m=57.5m以上 , 為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 可以換上"最高速限"標誌,這種速限!
但是, 每公里每車道內增加為17- 22 台車,為 LOS D
LOS D之 17pc/km/ln車距 58.8m-5m=53.8m
LOS D 代表 22pc/km/ln車距 45.4m-5m=40.4m, 為堵塞行車之狀況下, 無法依照"最高速限"標誌 行駛, 只能換成(最低-最高速限) ,依限行駛

1km內少於16車, 車距 57.5m(不堵塞) → 車速能110km
1km內擠入200台車,塞不塞? 就是保險桿頂保險桿, 一點車距都沒有, 完全無法移動 !
這是如同國外的可變速限! 機動速限! 隨車流密度Density(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機動改變速限!(內側車道因"不同車距/車流密度,適用不同"速限")

如果內側車道有空間(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 能夠加快到速限的頂值, 速限就改變為速限的最高值!
不是反過來說的,最高速限就不離開!

這是改變速限!隨車流密度Density(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機動改變速限!

國外當然有○○狀況下→ "得以該路段容許之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可變速限! 機動速限!
此處是英國M25, 壅塞了, 所以燈號改了數字! 降低速限

為何要這樣改速限?
因為,機動調整速限,"前後路段差別速限",可變車速由 120->80->60=瓶頸點=60->80->120,拉開塞車路段的可行車間距
就能拉開車距, 就改變了車流密度 !


前方機動調整速限,"則增加速限為60mile,加快車流,拉開車距


但書限縮解釋! 最高速限是『標誌』, 不是用路人儀表的車速!
限縮解釋 8-1-3但書 「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

內側車道有兩種速限
何種狀況下? → 那一種速限 ?
(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車流量低 → 最高速限 (高管規則8-1-3但書)
(堵塞行車之狀況下!)車流量高 → 最低-最高速限 區間 (高管規則5)

是那一種速限的問題? 不是把但書倒過來說! 反過來講!


chiayingcool wrote:
herblee wrote:
在車流量高的狀況下來比較, 就能比較出來
國外三車道的車流分佈比例 39%(內) :34%(中):27%(外) 高流量時,三個車道分佈差距接近"平均利用"
台灣國道的數字(匝道前) 41%(內) :39%(中):20%(外)
兩者數字的差別可知,外側車道使用率偏低, 相差20%? 車距拉得很大 , 車都往內/中車道擠

台灣高速公路的中、外線都是大型車,速限又跟小型車有10-20km/h的差異
小型車自然會往沒有大型車且整體車速較高的內線移動
不知道國外大型車的速限跟小型車有無差異?是否可以行駛於內線?


在德國,車多的時候,擠內線可是完全不輸給台灣

德國高速公路A1路段的道路數據
三個車道總平均車流為5407車/小時,單一車道的最大平均車流平均才1802車/小時



三個車道總車流為5407,三個車道使用率分別為 內(p3)-44%:中(p2)-35%:外(p1)-21%

兩者數字的差別可知,外側車道使用率偏低, 相差23%? 車距拉得很大 , 車都往內/中車道擠


herblee wrote:
5000台車? 是 2400 再加一倍
如果完全停住不動? 因為貨車的車長約為 2-3台小型車, 外車道停一台貨車,等於中線車道停2台小車, 這樣的數字自然不足為奇
下面是 Muenchen附近的 A8 Autobahn


車都停住了,車流量居然不是零,而是5000輛/小時??
為了神話德國,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herblee wrote:
您說的 德國高速公路A1路段的道路數據
車多的時候,三個車道使用率分別為 內(p3)-44%:中(p2)-35%:外(p1)-21%
車流量是多少 ? 是超過 每車道 5000車以上

一個車道車流可以擠出超過5000輛/h??? 理論值上限都是設定2400輛/h
為了神話德國,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herblee wrote:
車流量是多少 ? 是不超過 每車道 2300車
兩者根本就是不同的車流量! 相差達一倍!
如果 德國的超過5000車以上 三個車道使用率, 和 台灣國道 2300車 是相同的狀況
更可以證明 之前所說, 同樣的車流量, 德國只須要一個車道 , 台灣國道卻需要兩個車道


德國單線道只有1800輛/h、台灣可以到2300輛/h
同樣的車流量, 德國只須要一個車道 , 台灣國道卻需要兩個車道??

為了醜化台灣,,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接下來是什麼? 德國的數據造假? 論文的作者不具有權威性??
下修台灣的數據??
台灣就是一定要比德國爛???

最看不起你這種人.....




sblack1108 wrote:
嘖嘖~請你看清楚我寫...(恕刪)

人文修養要平常做起
沒車就好好開著中線道
超車道就空著就好,這樣才能養成好習慣
venderson wrote:
请问 我1路都飆20...(恕刪)

一路飆兩百沒辦法佔用內車道啦
不是能不能的問題
是一定會有開1百多的佔用啦
奇怪,《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只是在探討國道的"匝道"對國道主線塞車的影響統計,靠近匝道處的每小時車次與離開匝道後的每小時車次。
而"靠近匝道"的內,中,外車道的每小時車次也有記錄,這些也只是針對這些匯流區討論而已,跟本樓主題,不堵塞時,最高速限行駛內側車道一點關係也沒有,怎麽又被拿來當國道塞車的說嘴資料?此文末的結論也是很謙虛的說明每個地區的用路環境等等的不同,這個研究資料還是很有限。




單拿一篇文章來當說嘴的理由實在很無言。
跟高管規則一樣,又被h兄擴大解釋了。

Gullit168 wrote:
台灣高速公路的中、外線都是大型車,速限又跟小型車有10-20km/h的差異
小型車自然會往沒有大型車且整體車速較高的內線移動

依照高管規則 8-1-1 , 並不是這樣規定 , 進入內/中車道
法規是 絕對車速+相對車速 ,若非超越前車? 仍然必須回到外車道!
是無視 高管規則 8-1-1 "暫時利用...超越前車"的結果!

Gullit168 wrote:
不知道國外大型車的速限跟小型車有無差異?是否可以行駛於內線?
在德國,車多的時候,擠內線可是完全不輸給台灣
德國高速公路A1路段的道路數據
三個車道總平均車流為5407車/小時,單一車道的最大平均車流平均才1802車/小時
三個車道總車流為5407,三個車道使用率分別為 內(p3)-44%:中(p2)-35%:外(p1)-21%
兩者數字的差別可知,外側車道使用率偏低, 相差23%? 車距拉得很大 , 車都往內/中車道擠

332樓已經說過了, 德國限制更多,更為嚴格!
前面說明了! 在不同的車流量之下,有不同的分佈(LFDs)

前面解釋過了,總量 5407 這是最大車流量, 之後就是壅塞了!

內(p3)-44%:中(p2)-35%:外(p1)-21%
這是因為內道車速快, 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車更多 (超車道本來就能提供較高的車流量!)
超車道比中線多 9%
這還有另一個數字, 是 A9 Autobahn

有好幾組數據
平均之後為
5728 內(p3)2428-42%:中(p2)1860-32%:外(p1)1440-25% 超車道同樣比中線高10% !
但這個數字有比較了, 在瓶頸區, 壅塞前和壅塞後的變化

《台灣國道》離匯流區 2~3 公里之主線內、中線車道常可維持 2,000~2,300 小車/小時而沒有壅塞狀況,

中線流量 反而高於內車道 ??
竹山北上進口匝道 上游 noon-3pm 總量5610內(p3)2221-39%:中(p2)2448-43%:外(p1)941-16%
德國A9 autobahn 平均數字 總量5728內(p3)2430-42%:中(p2)1860-32%:外(p1)1440-25%
和台灣國道有明顯差距,中線流量 反而高於內車道 ?? 低了 5% ?
兩個車流量超過2000,已達到可能車流崩潰反轉的"臨界值" ?
Q車流量 = D(密度/車距) × V(車速) 是沒保持安全車距? 還是中線車速反而高於內車道????
外側車道這兩個車流量數字, 比對速度, 都不是會車流崩潰反轉的"臨界值"德(p1)1440-25% VS 台(p1)941-16%
台灣國道外側車道 使用率明顯偏低 (低於臨界值)

外車道要有較佳的使用率, 必須依賴 driving ban for trucks (DBTs) 及 variable speed limits (VSLs).
台灣國道都有這樣的法規,使用率仍然偏低 ? 8-1-1之""暫時利用...超越前車" 根本不執法 !

車多的時候,擠內線可是完全不輸給台灣 ?
車多的時候, 密度高, 無法保持安全車距, 所以必須換車道進入內側車道
可是台灣反過來? 車流量最大卻是中線車道 ? 表示 中線車速高於內側車道!才能創造較高的車流量!
數字顯示和您說的相反,德國是運用了調控手段降低 瓶頸匯流區 的車流量 ,外車道的流量反而是增加的!是補滿外車道!擠外車道!

竹山北上進口匝道 下游 noon-3pm 總量8400 :內(p3)2890-34%:中(p2)3377-40%:外(p1)2133-25%
德國A9 autobahn(瓶頸匯流區) 總量5400內(p3)2030-37%:中(p2)1880-34%:外(p1)1490-27%
數字也能看到, 和德國不同, 中線流量 反而高於內車道 ?? 低了6%?
德國A9總體車流量(瓶頸匯流區),反而是降低了,為 -6.1% 內(p3)-19.8%:中(p2)0.6%:外(p1)3.2%
是運用了調控手段降低 瓶頸匯流區 的流量 ,外車道的流量反而是增加的

台灣國道
總量5610內(p3)2221-39%:中(p2)2448-43%:外(p1)941-16%
總量8400內(p3)2890-34%:中(p2)3377-40%:外(p1)2133-25%
瞬間車流量爆增了49%(5610→8400) ? 有數量約主線車道的一半車輛? 由匝道直接衝入主線車道之中的
三個車道總量都上升了, 只是暫時還擠不進去, 外車道才容納較多上升的25%百分比,等一下擠進去就又是 16% 了!

Gullit168 wrote:
一個車道車流可以擠出超過5000輛/h???
為了神話德國,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恕刪)

對不起, 是沒小心再查閱一下原文單位是 ln 車道, 還是Total flow, 德國那筆資料是 總流量
不過,因為前面比較提及的"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台灣國道數字,是每車道,是有超過5000輛/h的數字
是的, 一個車道車流可以擠出超過5000輛/h???
而永康南下進口匝道 下遊 這筆數字
是有瞬間車流總量14668(5分鐘內): 內(p3)5633-38%:中(p2)5060-34%:外(p1)3975-27% (5分鐘的間隔統計)
但是 國1南向路段 永康-台南 整天車流量才 64,597(週六) 59,007(週日) 59,105(週2-4) ?
(5分鐘的間隔過長, 台灣的車流特徵是"車群"! 若測到2個車群?但車群中間的無車空間,也被當成是塞滿車?)
所以才懷疑這個數字? 說了很多如果....? 若.... ?
而前一張圖完全沒標單位, 後面才說明為總量
所以才充滿還懷疑的問號? 一個車道5000車, 車距為多少?車速為多少 ? 因為很可能是電腦模擬出來的數字
看了圖表,後面還有切掉的4車道,5車道模擬? 就是電腦模擬計算出來的

完全不動的車流,是停車場 , 因為交通是流動, 動態能讓多少車輛/人員 通過! 不是計算靜止不動的停車場
並不必神化德國? 根本就不是比誰的車道能停車停得比較多?

Gullit168 wrote:
德國單線道只有1800輛/h、台灣可以到2300輛/h
同樣的車流量, 德國只須要一個車道 , 台灣國道卻需要兩個車道??


德國的措施,法規 都是希望維持為F 自由車流
德國並非比較 J 廣域堵塞車流, 誰能塞比較多車進停車場?
憑估一條道路, 是憑估 Level of Service LOS ,是提供多少輛車通過

LOS E 當然車流量高於LOS D
1800輛/h、和台灣可以到2300輛/h的差別是
1800輛/h 沒有進入會反轉為壅塞的 2000輛 臨界點 ,可以細水長流 (LOS D)
2300輛/h就已經是進入臨界點, 縮小安全車距, 車流並不穩定, 隨時會崩潰 (LOS E)

流量高? 卻都擠在一起? 這樣能維持多久?
《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也有說明
上述流率常不能持久,例如圖 8(a)顯示大雅進口匝道上游主線內、中線車道的流率超過 1,200 小車/小時之後就常進入壅塞狀況,圖 8(b)下游主線內、中線車道的流率超過1,600小車/小時之後也常進入壅塞狀況。永康及竹山(圖7)
匯流區的車流也常在低流率時就進入壅塞狀況
(沒保持安全車距都擠在一起, 以及 螃蟹橫行法 ,由匝道橫入內側車道)
形成台灣國道的特色! 永遠是一個車群擠一起, 然後中間無車, 再下一個車群又擠一起 !
一下子很多車, 一下子有沒車? 統計的數字才會差異很大

Gullit168 wrote:
為了醜化台灣,,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接下來是什麼? 德國的數據造假? 論文的作者不具有權威性??
下修台灣的數據??
台灣就是一定要比德國爛???
最看不起你這種人.....

感謝您的指教和看不起
herblee wrote:
可是台灣反過來? 車流量最大卻是中線車道 ? 表示 中線車速高於內側車道!才能創造較高的車流量!


你要不要喝白馬馬力夯,這張圖你自己貼了超過一百遍了吧


===================================

herblee wrote:
Gullit168 wrote:
hcs0525 wrote:
所以內車道是目前最多
最高速限駕駛選擇的車道;具觀察我們國道有一半以上駕駛上都是最高
速限行駛內車道或都在超車?小心超車及別超速了⋯


你的觀察還要多加強

國道三號南下64.495 k統計(交通大學碩士班畢業論文數據)

台灣的中線道是使用率最高




herblee wrote:
可是台灣反過來? 車流量最大卻是中線車道 ? 表示 中線車速高於內側車道!才能創造較高的車流量!


為了神話德國,黑的也可以說成白的
連單一車道的流量超過5000輛/小時,也說得出口
(只要有一點點基本交通學識的人,看到圖表絕對不會解讀成單一車道的流量超過5000輛/小時這種數據
大概只有整天喜歡剪剪貼貼的人,對資料一知半解下,自己就開始信口開河起來了)

為了醜化台灣,白的也要說成黑的
同一篇報告,可以下出兩個相反的結論
表格數據作者自己也說明了有問題、還上色強調,你居然還能全盤接受???
(因為神主牌德國被攻擊,只好拉台灣來秀下限??)

那到底台灣人是愛擠內線,還是愛擠中線??



整天說台灣的法律是依照維也納公約來的,跟其他歐洲國家都一樣
德國人,車多愛擠內線是因為遵守法規;外線慢速大卡車多、要超車所以進去內線
台灣人,車多愛擠內線是因為不遵守法規;都不回外線
真的是兩套標準說到底













每條車道每小時通過5000台車的話
不考慮安全距離,每車算5公尺
總共是25公里

只計算幾分鐘的通過車輛
時速應該不用很高就能達到這個成就了

台灣應該用不著抹黑吧?
把所謂"交通大學碩士班畢業論文數據"中
每個車道的平均速度拿出來給大家笑笑嘛
那論文是在講改善上坡減速的狀況
德國是怎麼處理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