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個光 wrote:
你考量的是塞車,車子...(恕刪)


你考量的是人民,人民已經是你公路建設的首要考量是吧,而車子永遠不是考量的首位,人民造成的毒害,讓全國無數車輛無止盡的在龐大的人的需求遊戲跟熱鬧市鎮大亨遊戲裡掙扎,這種概念很抱歉,我救不了你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你考量的是人民,人民已經是你公路建設的首要考量是吧,而車子永遠不是考量的首位,人民造成的毒害,讓全國無數車輛無止盡的在龐大的人的需求遊戲跟熱鬧市鎮大亨遊戲裡掙扎,這種概念很抱歉,我救不了你

畫虎不成反類犬,
所有的建設當然都該是以人為出發點來考量,
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美國對公路系統的抗議

大型公路系統影響了數百萬的人民,在許多人歡迎新設道路的同時,也有人因為過度現代化的圖騰、侵蝕了風景區與都市地區;抗議者反對公路建設讓國會將公路建設控制權從地方與國家的工程師身上移走,在1959年初,舊金山的政治領袖與居民封鎖了「濱海高速公路」(Embarcadero Freeway)的施做工程,而自1962年開始,巴爾的摩居民也群起抗爭,希望保護都市郊區免受公路工程的破壞;在1960年代晚期與1970年代早期、華盛頓西北部的高收入居民運用政治手腕與法律常識、巧妙地封鎖了橫跨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三姊妹橋的興建。當時的作者出版了像是「鋪路者與道路」(The Pavers and the Paved)以及「高速公路 – 超級騙局」(SuperhighwaySuper hoax)等書,引起了國家對於發生「公路反感」的注意。

為了回應地區居民的意見,在1973年,國會與總統尼克森(Richard M. Nixon)通過了國家公路補助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將原本公路信託基金的專用款、用來資助各地購買公車、修繕鐵路系統,1991年,國會與總統喬治華盛頓布希(George H.W. Bush)通過了「道路運輸效率法案」(Intermod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 ciency Act - ISTEA)。現在,各地的政治領袖在都市計畫組織中可有權選擇要是否將部分國家與地方資金用於公路、公共運輸、腳踏車道或其他計畫上。「道路運輸效率法案」將管理聯邦公路基金的中央權力下放,也將中央工程專家的權力轉移給地區政治人物。
重機喜好者


這部時長七分鐘的短片,是中國傳媒大學08級學生田長樂、韓頔和李心怡的畢業設計,他們用簡單明晰的觀點和翔實具體的案例,將書本中得來的理論呈現在了短片裏。對"大馬路" 的反思,是他們在片中闡述的第一個觀點,他們關於這座城市交通與規劃的思考也由此展開

長久觀念認為,大馬路是現代的象徵,寬直的大道有利於車輛的通 行。但同時,變更車道的情況也隨之增加,反而影響了車速,降低了效率。所以高峰時期的長安街即使擁有雙向十車道,仍然舉步維艱。


一生當中,至少要擁有過一台電漿電視或OLED電視。
althewind wrote:
畫虎不成反類犬,所有...(恕刪)

舉的都是外國的例子
沒有台灣的例子?

以人為出發點,毛病就是過度將人的需求無限上綱
君不見台灣的公路建設被阻礙,被迫變更設計
結果做出來的路又被嫌不好,又要變更設計

可以看看台66那些不像話的平交路口,就是當地的人抗議才變更設計做出來的
現在呢?又以「平交化路口過於危險」為理由,要求那些路口消滅掉!


這就是過度重視人的需求的結果!

原本一番好意,重視安全的需求
結果為了完全不知道是什麼的需求,而被迫犧牲安全的需求

這算是有重視「人的需求」?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舉的都是外國的例子
沒有台灣的例子?

以人為出發點,毛病就是過度將人的需求無限上綱
君不見台灣的公路建設被阻礙,被迫變更設計
結果做出來的路又被嫌不好,又要變更設計

這就是過度重視人的需求的結果!

台灣沒有好例子才舉國外的啊,
你所說的是民粹的需求是自私的需求是表面的需求,
上面朋友舉的美國例子才是真正以"人"為出發點的考量,
您如果有真正咀嚼出其真意就不會出現這種回文了...

althewind wrote:
你所說的是民粹的需求是自私的需求是表面的需求

可笑,那不算是「人的需求」之一?
不算的話,那又是誰的需求?

舉的美國例子再怎麼好,拿到台灣來適用嗎?
就算再怎麼強調「人的需求」
有多少台灣人民會願意聽得進去?
如果能用此堵住立委的嘴巴算我服你!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可笑,那不算是「人的...(恕刪)

規劃好的公路建設會轉彎九成以上是地方勢力的介入,
這其中往往牽扯到許多不可告人的利益問題,
有真正接觸這類工程的人都很清楚,
這樣的需求能算是正確的需求嗎?
國外的例子當然不可能完全如法炮製,
重點是其立法精神與意義,
看事情如果過於片面是永遠無法了解真相的...

althewind wrote:
規劃好的公路建設會轉彎九成以上是地方勢力的介入,
這其中往往牽扯到許多不可告人的利益問題
有真正接觸這類工程的人都很清楚

就算工程的人都很清楚
最終決定權也不是在他們手上
這樣要怎麼貫徹他們的信念?

請告訴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利益問題和工程願景兩者兼顧?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可笑,那不算是「人的需求」之一?
不算的話,那又是誰的需求?

舉的美國例子再怎麼好,拿到台灣來適用嗎?
就算再怎麼強調「人的需求」
有多少台灣人民會願意聽得進去?
如果能用此堵住立委的嘴巴算我服你!


看來你的說法簡而言之跟交通部說的一樣,叫做國情不同,所以國外好的東西,台灣的人,沒資格享有

政府花大錢去國外考察,我想結果就是推行阻力太大,台灣人素質太低,不適合高等國家的做法


既然兄臺認為以素養不夠的台灣人,不值得成為公路建設考量重心,交通部就需要您這種人才,繼續下去無異夏蟲語冰~~~~
重機喜好者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