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mdti wrote:
兄台所言甚是,不過依小弟之見,這後門在台灣算是必要的,像國道一號在北部,尤其是台北那幾段,就算非交通尖峰期常常雙線壅塞,能六十幾在開就不錯了,車多路又沒多寬,根本沒有玩超車道的條件。
...(恕刪)
您說的沒錯,這本來就是必要的, 在低車流量, 有55m車距時,是能開快的情況,就要儘量加快到速限的頂值!
其實, 這不是後門
這是兩種不同的路權, 而且此但書是附加補充性質, 並非推翻超車道
高管規則8-1-3本文"內側車道為超車道"劃出路權的左右行駛範圍,左右←→以內側車道車道線為限(高管規則8,9)
這是法規分配行駛那一個車道 !
高管規則8-1-3但書"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劃出路權前後↑↓行駛的長度, 110km為前後長度55m
『行駛於內側車道』是四個車輪都進入內側車道之後! 這是生效於進入內側車道之後!局限於內側車道之內! 是內側車道之特別速限 !
兩者都是規定, 都要遵守
kkmdti wrote:
或許常在中南部開車的才會比較關心這個無解的議題吧,若在北部國一,本來就很難開到多快,且若路沒完全塞住,內車道通常還是比中間車道快,
"內側車道為超車道"就只是這個意思! 比中線快!(不要和中線擠在一起!) 就能使用這個車道(車道路權) !
超車道本來就有調節壅塞的功能! 車多時更需要"超車",超越"會塞"的範圍, 到更前方去"行駛", 密度才會下降
這是一條bypass(車流的疏洪道) 車流如同水流, 需要禹的疏導(疏洪道), 不是袞的圍堵(加高堤坊,容納更多(車)) 超車道是輪替使用, ... 一旦外車道發生堵塞, 外車道的車就會進入內側車道"超車"
kkmdti wrote:
車多且車間距離都很近的時候,多數人也是在內線一直往前刷中線的車,根本不會有人想往中線回切,因為中線就比內線慢了,沒人無聊到一直切進切出,重點是大家心理都有數,車就是那麼多,不可能開到多快
本來就能超越! 但一旦有安全車距又無可超, 就應駛回原車道,補滿中/外車道
但是若都不離開, 於是就達到了F車流的頂點,密度超過臨界值,車流崩潰, 大家塞在一起!
進"超車道"後一定要出來,離開! 超車道的密度才不會增加!
離開,密度下降, 曲線轉彎往左, 不會達到臨界點

不離開? 於是車流佇列,車速受前車制約, 形成車群,困在群當中, 自然以為真的是車多造成的!
超車後不回原車道! 外車道的空間就白白浪費

可是突破車羣後, 卻發現前方海闊天空?
台灣的車流量一點都不大
台灣車流量最大的路段(高公局2015統計資料)
國1南向路段 五股-高公局 142,356(周六) 130,678(周日) 140,438(周2-4)
國1北向路段 五股-高公局 139,004(周六) 129,788(周日) 134,965(周2-4)
常塞車的路段, 都沒有超過 10萬輛 /每日
國3北向路段 大溪-龍潭 78,856(周六) 86,179(周日) 66,287(周2-4)
國1北向路段 竹北-新竹(公道五路)84,223(周六)87,709(周日) 84,451(周2-4)
德國最繁忙的高速公路是A100,在柏林,其次是A3科隆的外環區和 A7漢堡西北部,另外司圖根,慕尼黑,法蘭克福周邊車流量, 全部都超過台灣國道1號 五股路段 。
日均流量(ADT)2010(資料來源:Hochspringen Manuelle Straßenverkehrszählung 2010 des BVM )
共有20個高速公路路段,每日車流記錄超過100,000(10萬)輛/每天
A100 Dreieck Funkturm – Kurfürstendamm (Berlin) 186 100
A 3 Köln-Dellbrück – Kreuz Köln-Ost (Nordrhein-Westfalen) 157.100
A 7 Dreieck Hamburg-Nordwest – Hamburg-Stellingen (Hamburg) 151.800
A 8 Dreieck Leonberg – Kreuz Stuttgart (Baden-Württemberg) 147.600
A 9 Kreuz München-Nord – Garching-Süd (Bayern) 146.200
A 5 Frankfurt-Niederrad – Frankfurter Kreuz (Hessen) 145.900
(太多了,以下省略)
德國就是超車完,喪失路權, 回到原車道
"塞車"這不是車多的問題,而是都擠在一起, 前方沒有行車車距了, 所以才降速, 不能倒果為因
kkmdti wrote:
,真的要超速刷車的一定是找機會從外線刷,但是車多到一定程度,外線前面一遇到車有中線切出去的就很難受了……
若依照法規8-1-1 暫時利用緊臨外側車道之車道(中/內車道)超越前車, 只能左側超越
超車後才有安全車距, 此時能回到原車道 ! 就因為大家都不回去中線,等中線調整完車距後,想回又回不去?才會變成中/內併駛!

《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
離匯流區 2~3 公里之主線內、中線車道常可維持 2,000~2,300 小車/小時而沒有壅塞狀況?
這也顯示台灣人的駕駛技術高超, 在沒有法規安全車距的情況下,還是保持車速往前衝? 仍然能沒有壅塞狀況?
但壅塞情況皆發生在密度超過21 小車/公里?
法規明訂的安全車距為110km/h車速 ,保持55m ,每公里不能超過16車
台灣卻可以擠 18車 沒有問題 ????
密度21 小車/公里? 車距只有42.6m? 依法車速只能是85km? 只能說? 駕駛技術高超?
困在車羣中,車速是被前車制約的! 必須同步? 要如何超速? 不可能比前車快?
真的要超速刷車的一定是找機會從外線刷????
如果能由外線超車? 表示外線有足夠的車距 ? 是外側道的空間沒有被填滿 ! 空有許多外車道空間!
違反8-1-1 中線車道的路權! 暫時利用(中/內車道)超越前車! 非超越應回到原車道!
kkmdti wrote:
說到底就是車多的本來就難開,車比較少的地方,像五楊或是國三,就好開不少,車一少,駕駛就不太會在意內線車如何,因為就好超,除非真的遇到並行的慢車,像車少但是就是有一個集團的車,車之間又都跟很近,如果又是雙線道,這種的想安安穩穩的超很難,激進駕駛或是放棄二選一,但真的這種情況個人認為算少見,內線的不要太誇張的慢都還OK。
...(恕刪)
能最高速限行駛是有條件的! 110km/h 必須有 55m 車距!
如果都不離開, 一直擠進內車道! 每公里超過16台車以上!就沒有55m車距了!
不超車進內側車道做什麼? 法規並沒有分配最高速限的車,指定行駛內側車道! 並非排除其它車道?
法規是 三個車道都可以最高速限行駛!
非超車應行駛 中/外車道 ! 補滿外側車道的空間
這種佔用是無路權的問題, 是該車在"內側車道"上,位置上的問題 ,影響到車距的問題! 不是車速的問題!
只要這台車在內側車道上, 它就佔去了 55+5m 長度的內側車道(高管規則6)(致堵塞), 它離開就多出 60m 的車距(不堵塞)
車距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是前面的車離開禮讓出來的!
某車於內側車道110km/h行駛, 並不是他車速上的問題
而是該車在"內側車道"上,位置上的問題 ,影響到車距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