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噹•馬汀 wrote:
沒有日產三菱的獲利...(恕刪)
1. 沒有日產三菱的獲利,L牌現階段無法獨自生存。
毫無疑問,納智捷現在的確是靠著三菱與日產在供養。
2.現階段個人覺得應該先努力提高L的市佔率為優先,這樣才能提高售服部份的利潤。
我認為這是一個蛋生雞雞生蛋的邏輯,納智捷目前遇到的銷售阻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妥善率的既定印象以及外廠可支援度低,而造成這個阻力的原因,在除去車輛本身設計製造問題後來看,第一個是市佔率低,對外廠來說沒有叫件誘因、第二個是納廠最初的零件流通政策封閉,導致外廠對納智捷的抨擊不斷造成口碑流失。
再者,版上最近也不斷提到的『十年保固』議題。雖然您提到的售服利潤固然對納智捷很重要,但是當銷售數量上升,原廠保養廠的吞吐量不夠或是因量質降造成負面評價上升,又會回頭成為銷售阻礙。 納智捷如何在保固政策以及提高外廠支援之間取得平衡點,有待其智慧的考驗。
3.日產、三菱、納智捷其實可以各別努力,有三位猛將可以操作,我會讓他們同時獨當一面,因為整體都算裕隆集團的市佔率,也都可以賺錢。
我個人是認為,納智捷、三菱、日產,這三個品牌的品牌形象以及車輛式樣的重複性很高,除非納智捷的打擊方向能夠針對台灣本田與合泰豐田,否則納智捷的市佔率有很高一部分是來自日產與三菱的流失。
4.不是拿母廠不放來當藉口,這並不能一直當藉口,只有公司不願意,或是代理商覺得不引進也沒關係,讓人垢病。
如果裕隆的經營方式不改,這點遲早會成為雪球問題越滾越大。若我是日本日產,當海外代工廠的車型居然如此不堪,我一定會為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受損而憤怒。裕隆現在操作TIDA、LIVINA、SENTRA、COLT+這幾款市場長青款的方式簡直就是用來陪襯納智捷,當國人對車輛安全意識提升,和泰豐田也是迅速的因應讓主力ALTIS跟上潮流,結果幾相對比之下,安全配備最差勁的居然是裕日車跟中華車。
當裕日車利潤下降,對日本母廠供奉下滑,日本日產遲早會有所動作。
但反過來說,當裕日車、中華車系令人心寒的安全配備跟上了市場水平,消費者是不是會選擇納智捷又是另一個困境。
所以我才會認為在車輛市場上,很難達到代工與自有品牌的兩全其美。個人認為納智捷大約只剩下十年的時間可以運用,倘若無法在硬體技術與銷售方針上做出突破,遲早淹沒在殘酷的車市洪流。
5.深耕大陸跟台灣本來就不衝突了,兩條線可以併行
沒錯,兩邊的市場需求、成分、競爭的差別相當巨大,耕耘的方式也不可能相同。
然而台灣終究是裕隆的根基所在,與大陸市場相比,裕隆在台灣有地主優勢,政府相關的稅制、法規能夠讓裕隆用較低的成本來固守基本盤。
而大陸市場競爭之激烈,以及台灣品牌受到政治影響之深刻,讓納智捷在大陸車市只能如履薄冰,如果大陸、台灣雙雙失手,那麼可能會淪落到比HTC還要慘烈的局面。(手機外銷比汽車外銷的門檻要低)
所以我才會認為,納智捷想贏(活)之先,必須先立於不敗(台灣基本盤),台灣年均銷售總量大約45萬輛,納智捷若能夠獲得當中的3~5萬輛,就足以成為立基的墊腳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