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sox wrote:因為錢你說的那些東西都是要花幾十年每年幾百億台幣下去研發的汽車工業中的整車廠一定要有基本盤,新品牌的基本盤只可能是整車廠研發和總部所在國家,在台灣投這種錢下去即使年年100%市佔都賺不回來 引擎、變速箱,設計得夠好不要說熱銷全世界光是中印兩國加起來世場就不知道有多大不就是短視而已
BOBO45 wrote:大陸仔口裡的台灣有哪一項值得他們喝采?先偷你的技術,和你參股合作成立公司,仁寶即是一例,最後吃了你,這還不打緊,還要放話技術沒他們先進,大陸產品打低價橫掃市場,讓台廠生存不下去。立訊的崛起,最後鴻海都要被拔掉, 蘋果黑不黑?扶植二線廠,給一線廠壓力,壓縮毛利,tpk不就是被玩死台灣人覺醒了嗎? 請問台灣有哪一項你可以先喝采給大家聞香一下??我先說:大同電鍋、捷安特、台積電不包含仁寶、鴻海這種代工廠如果不會被取代,有幾樣輪得到台灣做??你如果搞不清楚世界產銷分工,就別現世了
taiwanprofessor wrote:很多都是外行網軍,講(恕刪) 靠邀,不知道是哪牌的業務和行銷,把S3U5無力引擎的部分全部都推怪給JATCO變速箱,納智捷連一顆NA引擎都修不好,還怪東怪西的,現在他X的連U6水箱換水箱水都不會了,最近正紅的風扇門事件,做不好不檢討,永遠說別人在黑,倒了也是必然且活該!
Speed Wick wrote:引擎、變速箱,設計得夠好不要說熱銷全世界光是中印兩國加起來世場就不知道有多大(恕刪) 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開發行銷沒你想的那麼簡單整車廠在打開全世界知名度之前,必須先在國內站穩腳跟重要零件、總成在被國際大車廠接受前,必須先被國內車廠採用長期使用累積經驗口碑愛信是靠豐田起家的,人家不可能一起步就去找大眾豐田是靠日本市場起家的,人家不可能一造車就賣去美國要是德國沒有Benz, BMW, VW,也不會有Bosch, Conti, ZF於是話說回來,台灣市場有多大?養得起自主研發的車廠和主要零件總成廠嗎?以往汽車只要能動能載人就好的時代可以現在沒有百萬輛車的銷量,養不起一間中型整車廠,就算集中資源只做一型車,年銷量至少也要50萬輛才養得起幾間重要Tier 1,先養得活才能持續研發投資,這麼小的規模,我想股東要做好所有盈餘都投資研發還要賠20年的心理準備才能在世界上打響名號以前瑞典有Volvo, Saab,澳洲有Holden,捷克有Skoda,西班牙有SEAT,但現在不是被併購就是收掉了,就是因為現在新車研發投資愈來愈大,沒有足夠的本國市場根本不可能繼續研發新聞媒體時不時聲稱台灣汽車零組件業多牛多強,甚至說是台灣之光,讓業界人看了就好笑,這完全是夜郎自大實際上全台灣汽車零組件業總產值頂多70億美元,就算全部加起來都不到世界Tier 1前40名,台灣汽車零組件廠在世界上幾乎只能做AM,就是副廠品。AM品和原廠品(OES)看起來一樣用起來很多時候也一樣,但AM品的技術含量和研發投資不到OES的零頭。做原廠零組件至少要上千小時的信賴性測試,AM品很多時候在研發時根本不做信賴性測試的。https://www.cier.edu.tw/public/Attachment/65161662771.pdf
BOBO45 wrote:立訊的崛起,最後鴻海都要被拔掉, 蘋果黑不黑?扶植二線廠,給一線廠壓力,壓縮毛利,tpk不就是被玩死...(恕刪) 真的很討厭這種腦袋裡只有敵我政治的鴻海當年用CMMS模式起來的時候假合作真併購玩死多少台廠現在靠勢蘋果應付帳款長天期壓了四千多億都是供應商的無息貨款商場競爭本來就是優勝劣敗,天助自助。立訊要是良率不行,蘋果單能下的去?中國消費者花在納智捷上的錢也不少U6時代人家也是搶著買妥善率太差現在二手賣不出去直接丟路邊的一堆上了裕隆的當有罵過你台灣人造車詐欺?將心比心吧!
說難聽點其實就是集團花了幾百億幫公子哥圓夢罷了Allison Wu wrote:商人無祖國,何必為納智捷退出中國市場爭論?物競天擇,會被市場淘汰必有原因。納智捷有自己的引擎、底盤技術嗎?有整合技術嗎?讓市場認同靠的是技術、品質,別只靠吹牛。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藉口,難怪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