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積分:5893分
文章編號:89524800
個人積分:1786分
文章編號:89525137
lacuna0517 wrote:
那個問題解決能改善台灣交通現況
根本原因是交通道路環境,而交通空間只是都市(規劃)空間的延續,台灣由於土地資源有限,再加上早期都市計畫不完善,『住商混合』幾乎是很普遍的現象。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汽車的蓬勃,早期都市計畫未充分考量停車需求,住宅未畫設停車空間,亦或是都市中未畫設停車場,衍生變通就是在路邊畫設停車位,也就是『路邊停車』,於是道路上出現行車與停車的行為衝突。
再加上住商混用,商業行為漫延至道路(最常見卸貨、店家占用騎樓、路霸等),另外路邊還有其它衍生交通行為(公車停靠、出租車載客),因而使得路邊行為使用過量而浮濫。
間接空間擠壓,就是機車路徑,由於路邊行為使用過度加混亂,因而導致機車路徑跨越至汽車道,又形成汽車與機車爭道現象。
另外還有大部分都市空間未畫設人行道、自行車道,也易形成機車與人、自行車爭道衝突行為。
由於空間的不足與規劃不完善,在先天條件不足下,環境造成違規嚴重,違規又變成習慣,久而久之就是惡性循環(環境不佳衍生違規嚴重,違規加劇又造成環境惡化)。
另考慮1950年,國民黨戰敗撤退台灣,因戰亂『人口遷徙』,台灣人口瞬間暴漲,再加上戰後嬰兒潮的新增人口,同時經濟發展起飛,台灣都市建設短時間無法因應如此劇烈的人口成長壓力,所衍生的空間需求。
『都市化』也是因素之一,由於都市生活機能方便,同時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人口往都市集中的現象,因而加速都市人口密度升高,人口集中密度增加,公共設施緩慢不足,造成生活品質低落。
另有更大的『國土規劃』、『區域平衡』與『城鄉差異』的問題,由於台灣首都設於北部,主要人口集中在北部,再加上台灣地形狹長,只要放長假,就會有南北交通負荷嚴重的需求,大量同向的交通往來,受地形限制阻礙交通的發展,自然每逢長假路上塞車景象。
其實問題是一環扣一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時間發展累積下來,建設非一朝一夕,有的可以短時間解決,有的需要長時間。
個人積分:699分
文章編號:89525255
路要直行不直行,要轉彎不轉彎,要機車專用不機車專用,要人行道不人行道
不管甚麼通勤方式都窒礙難行,所以大家都憑感覺隨便走
好好一條路走一走變左轉專用,右轉專用,機車專用
又只能去跟別人搶道,搶到瘋子的道牠還要拿球棒下車
行人走一走突然要走到馬路上,
機車要靠右,路口前面又要設停等區,不往前鑽後面的又不爽
台灣人身在鬼島自求多福

空間亂序,導致行為亂序,人的行為是受空間環境影響。
chang.d1210 沒有錯,這是根本問題,要是道路規劃井然有序,違規至少少一半
個人積分:15288分
文章編號:89526307
小惡魔新聞台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