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yuanli wrote:
同意樓上的說法。貨...(恕刪)
貨卡、大卡車的前保桿、內鐵,幾乎都是SMC熱固、GMT熱塑的高強度塑膠成型件,比傳統高鋼內鐵要強的多,只要是一般客車被肛都是慘不忍睹的。


像軍卡引擎蓋(多年前三陽還是南陽有幫國軍代工一批)、軍事飛彈殼罩(現在有再交,但哪一家標走就不知道了),大卡的登車輪弧與踏板(國內都有複合材料製造廠再交貨中東等海外),都是這一類高強度材質。

還有大卡的油底殼這類都是。
用到熱固、熱塑成型件,幾乎都是走到碳纖維製程來!
差別是在於前2者大多是用長短纖維複合製程,後者碳纖維有輕量化的優勢。
這種材料做的大卡前保桿、內鐵,車身架,都是硬梆梆,一般房車沒端出棚鋼或上千Mpa值高張力鋼材,被頂到都會很慘。
目前從各類肇事狀況看到,國產車被卡車肛後面,福特、Luxgen車是比較能保持車艙完整的,本田也有高強度車型-Accord,但房車被騎上去就不妙了,例如之前的AUDI在高速公路的事件,被騎上去就很慘。
Frey wrote:
我其實一直對所謂"潰縮區"的邏輯, 很有疑問, 我的理解是, 潰縮區其實就是計算好的一種潰縮以吸收撞擊力, 但是照理說也只能縮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再縮了, 不然人不就成了肉餅??
既然是計算好的, 那麼也就表示超過計算範圍的撞擊沒有法子被吸收, 這時安全氣囊等等就得起作用來保護人了,也就是其實有其局限性.
那麼換個方向來想, 如果從另外一種邏輯來看, 是不是不設計潰縮區, 直接以高剛性的車體板金與底盤來硬碰硬面對撞擊, 可以比較完整的保住在車內的人 ?? 在有安全帶的情況之下 ?? 這其實也就是戰車了, 不是嗎? 還沒聽過戰車有設計潰縮區的...
有沒有達人來釋疑一下的......
如果沒有潰縮區,那車禍動能將會直接傳遞到車輛內的乘坐人員
這個有興趣的話可以從方程式賽車的演進史去看
早期方程式賽車就是你說的高剛性車體
但每次車禍結果都是車沒啥損傷,車手內臟破裂GG
後來的方程式賽車你會看到車子破遍滿天飛
但車手可以自己從駕駛高剛性的防護區出來
現代汽車設計大多都走向這樣
並不是讓他縮,而是透過潰縮來吸收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