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lly Bear wrote:
台灣在1950年開始鎖國只讓裕隆有車可造,你怎麼不說呢?
回顧台灣五十多年來汽車工業發展歷程,大致上可分成以下五個時期:
1953~1970 年(第一時期:18 年)為汽車U裝配技術導入期,1953 年「裕隆機
械廠」成立之後隨即於 1956 年與美國威利斯(WILLYS)汽車公司合作生產吉普
車,並於 1960 年更名為「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後續又成立了三陽(1961
年)、羽田(1964 年)、三富(1966 年)及中華(1969 年)等共計已有五家汽車製造公
司
所以裕隆根本沒有獨占市場多久,台灣也只有保護「公共汽車、計程車」必須用國產車
為時八年,跟韓國的「禁止進口轎車」24年是沒辦法比的。
你還想知道可以看這一篇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khCauT/record?r1=1&h1=3
韓國車在韓國市場是CP值最高的選擇,你怎麼不說呢?
你是不是有什麼誤會,現代剛開始的時候是次級品銷國內,一級品出口
也沒什麼「CP值最高」,因為消費者根本沒進口車可買
後來是現代養大了,韓國才開放進口,現代也的確回饋國內的消費者
現在的納智捷,算是「養大」了嗎?
我知道你又要拿組裝廠成立時間來說嘴了,但廠成立了沒技術來源有什麼能生產呢?
為什麼要拿錢保護一個沒技術力的公司,兩陽一家設法自已做電控系統,一家是全球第一家繞過HONDA發電機啟動引擎的專利,兩家都在自已開發自已的引擎,你納智捷呢?連機車廠都不如的汽車廠沒人買剛剛好而以啦!
那一間汽車新品牌的技術,不是錢跟保護養出來的?
台灣發大財 wrote:
你是不是有什麼誤會,現代剛開始的時候是次級品銷國內,一級品出口
也沒什麼「CP值最高」,因為消費者根本沒進口車可買
後來是現代養大了,韓國才開放進口,現代也的確回饋國內的消費者
現在的納智捷,算是「養大」了嗎?...(恕刪)
那麼.....現在的台灣(或者該說台灣曾經)有過這種狀態嗎?
我是不是誤會甚麼了?
所以愛國就是要褲帶勒緊跟錢包過不去的相挺就是了?
(而且實務上,確實納智傑還沒養大.....但是裕隆難道養得不大嗎?53年成立時的目標就是創造自己的品牌,當年飛鈴很可惜沒有扎穩腳步(搞了那麼多年的結果,腳步還是不穩).....我個人是這樣啦,作為一個家裡過去30餘年內,從我爸的第一台車到我家現在開的車,都只買裕隆(而且下一台車應該還會是裕隆)的人。我覺得我已經相挺的夠義氣了。那智傑不可能也不應該與裕隆切割出來看,而以裕隆的資歷,有些點真的不該發生)
我想想......當年英國政府為了打擊外來車廠,而將英國國內的各個汽車廠輔導整合成一個大的BL集團(以及之後不停由政府投錢進去讓BL撐著),並直接拍宣導廣告罵買進口車的人是叛徒的時候.....英國人有這樣挺嗎?
沒有(而且請注意這裡提到的英國汽車製造業在當年已經是成熟的了....只是停滯不前沒有跟著時代進步,德國車廠勞資坐下來以平等的地位開會討論引進最新的自動化生產線,英國車廠資方把勞方當猴子,公會把資方當老害,成天策動勞方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