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4132 wrote:
只要有"路隊長"後面的車就沒有"車距"
只剩"悲劇"了
西成活裕在壅塞學-人、車、螞蟻、網路、細胞一路暢通的秘密一書中提到:
「當車子開到平緩的上坡時,駕駛不會注意到有上坡,所以並沒有改變踩油門的
力道。然而車速會因為坡道慢慢降低。等速度減低到一定成度之後,駕駛才會警
覺行經上坡路段而開始加速」,然此時若後方已有來車,已經因此受到影響而擠
在一起;假如在上坡前恰好有平緩之下坡,構成所謂凹陷路段(Sag Section),則
後方車輛追上來的速度會更快,面對突然減速之前車踩煞車的力道也會更猛。...(恕刪)
是的, 這"凹陷部"(サグ部)Sag section 在 東日本高速道路株式会社(簡稱NEXCO東日本)有動畫說明, 請點入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roadinfo/cause/
這就是一處 "道路瓶頸"
可以觀察到的同樣就是 『車間距離が短』,紅車(爬坡)和白車(下坡)之間, 車距縮小
至於超車道所造成的 "渋滞"
日本的追越車線(超車道)在右(下方那一條車道) 走行車線(行車道)是上方那一條車道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roadinfo/cause/jyutai02.html
上面黑底白字說明的第三項有說
追越車線に車両が集中し、車間が詰まった車群が形成されます
車輛集中(就是車距縮小) → 車群形成(一羣車擠成一團)
可以觀察到的同樣就是 車距縮小
只要車距縮小,就會塞車
所以, 觀察"車距"變化, 就能知道會不會塞車
任何造成車距縮小的原因
例如
車多(真的車多到超過道路負荷, 和假性的車多(車群)
車流擾動(任意變換車道,未保持安全車距...)
道路瓶頸(凹陷部(下坡後爬坡), 合流部(交流道/車道縮減/系統交流道匯流....)
到達臨界點(縮小過多車距!無法被安全車距所吸收/中和/緩衝)
即西成活裕 教授所說的"吸收"
都會導致塞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