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個國家,如果那個國家有一定的製造能力,政府其實都會希望能發展汽車工業。
因為汽車工業如果可以建立,它是一個火車頭的行業,也可以帶動非常多的相關產業發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政府都會 "扶植" 這個行業。
韓國是靠國家力量在扶植每一個大財團,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能沒什麼爭議,但這樣的方式也造成很多問題,大財團在韓國是可以影響一整個國家,也造成韓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都要靠大財團,在結構上變成是財團主導一個國家的經濟,這也是他們所付出的巨大成本。
美國其實也是一樣,汽車工業快不行了,政府也是介入去主導華爾街救汽車工業,這個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汽車產業如果真的消失,對第一級產業的結構上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美國花了很多成本去救,但現在看起來,美國的汽車公司也好像沒有被救回來。
台灣在第一級產業長久就空洞化,一來是產業西進,二來反而是政府的作為太少。
政府沒有積極幫想投資的公司解決土地取得、租稅優惠,或者是行政單一窗口,導致企業在選擇投資地點的時候,台灣可能都因為政府不夠積極而最終沒有選擇台灣,這當中也包含很多台資的企業。畢竟企業生存很現實,哪裡條件好自然往哪裡去。這點有時候和企業主愛不愛國關係不大。 (美國也是同樣的狀況)
台灣另一個問題是缺工,如果真的解決了土地、租稅、電力、水力的問題,在資金市場上,可能也不會選擇在台灣上市,因為台灣的資本市場其實要取得資金不見得方便,說這點可能就不容易理解。講一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光是和銀行借錢,在台灣是不能單單使用 "信用" 或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商業模式取得資金的,企業主最少是需有 "不動產" 才可能和銀行借到錢,然而,在一些歐美系的國家,你是可以用個人的信用,也就是 "REPUTATION" 來借到錢的,在台灣,這幾乎不可能。
納智捷用不用心?
我覺得沒有幾個人會拿錢來開玩笑,不用心怎麼可能生存?
而政府扶植汽車業,這本來就是每個國家的政府都在做的事情,這是政府本來的責任,台灣可以讓政府扶植的汽車公司本來就不多,自然裕隆是一個重點,如果以政府角度,不但要扶植,還應該用國家力量來做。
但至於執行的方式自然就有很多討論的空間了。
台灣就有很多政府扶植然後成功的案例,台塑、台積電、中鋼等等一大堆公司都是。
只是納智捷或裕隆得到的掌聲很少,網路負評很多而已。
HTC 和 裕隆在這方面的狀況感覺很像。
如果以國家角度來說,我反而覺得政府做的不夠多,方式可能也不夠好,畢竟我們有一些花預算的單位,如工研院和中科院,他們有沒有把實力和資源拿出來做的很好,或是做一個比較好的整合,其實有很多值得討論的點。
我覺得我們應該給廠商多一點鼓勵。
買了納智捷車子的車主,或是永遠都先挑國產品牌先買的個人和公司,我覺得都是很值得尊敬的,因為他們真的都有用錢在挺自己國家的品牌。
我自己在做上市公司資訊主管的時候,我也是要求資訊部採購先以台灣品牌為優先購買的對象,除非有一些規格上台灣廠商真的達不到標準,那當然就只能買我們需要的規格廠商,如 CISCO 或 JUNIPER。
我覺得大家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事情,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畢竟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酸民我想也是一樣的,酸你是希望你更好,而不是希望酸到你倒,是吧?
台灣現在第一級產業最大的問題是缺工,如果不引進外勞,台灣本地人可能連找不到工作半年一年都不會考慮去工廠吧。
所以台灣自己的大工廠,如寶成,基本上都是在不同國家到處設 "工業區" (寶成已經大到不是設廠了,是直接設一個工業區) ,這些問題才是需要被解決的,但台灣的政府,不是不想討論,就是先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點也有點麻煩。不敢面對問題,才是我們這個國家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
對一個公司來說也是,如果大環境一直不好,好的人才的流動是沒有國界的,我自己就在台灣、美國、中國三個地方工作過,如果最後人才也空洞化了,那台灣可能真的就無法成長了。
問題很多,除了努力酸之外,也許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也才是改變這個國家的方式。
.:吉米:. wrote:
納智捷的問題的確不...(恕刪)
我同你前半段的論點,
但拿HTC比恐怕不太恰當,
首先, 政府沒有補助HTC 開發手機,
再來HTC 不單單只有內銷, 一開始HTC就鎖定美國, 歐洲等地的外銷市場,
剛開始的確在歐美站有一席之地, 後來怎樣這邊就不討論了.
納智捷除了在台灣, 中國曇花一現之外, 俄羅斯失敗收場, 在歐美根本連門都沒進去.
此外, 納智捷曾發下豪語宣稱U6在2016年超越日系車,
宣稱在2018 U5/U6 達歐系車水平,
然後宣稱在2019年的新平台第一台車"超越雙B, 媲美保時捷"
但這些都是自嗨, 因為在台灣的銷售都墊底之外在歐美當地根本連門都沒進去,
實在讓人好奇要如何"超越雙B, 媲美保時捷"
網路負評很多,不是只有納智捷,各汽車廠牌都有負評,
我曾經是M7 Turbo車主, 一po有問題的文馬上被檢討和帶風向,
實在很心寒..............
下面是當納智捷剛推出前3年的銷量
2009 M7 Turbo 1,177
2010 Luxgen7 SUV10,997
2011 Luxgen S5 Turbo13,044
我認為, 台灣很多人都支持過, 包括我自己.
但為什麼, 10年過去了, 支持納智捷的依舊是少數, 為什麼納智捷推出的車總是不被多數人青睞,
我想只有納智捷自己不知道問題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