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ni wrote:
內車道最高時速是多少(恕刪)
為何會超過 ? 台灣國道是根本達不到 110km
依照法規 ,應該行車靠右 , 非超越前車 不進入中線
當 外側車道 每公里 超過 16 車
17車 (1000m 除以 17 =58.8m) 扣車長5m =53.8m
依照 高管規則6 , 車速只能是 107.6 km
是因為這樣車距不足了, 不安全了, 後面再來的車, 才變換一個車道 , 換到中線車道上 以110km超越 107.6km
同樣 , 當中線車道滿了, 超過 16 車 , 達到 17車(車距53.8m) 會被迫降速到 107.6km, 後面再來的車, 才變換一個車道 , 換到內側車道上 以110km超越 107.6km
為何會 超速 ?????
還是 沒有安全車距卻不減速? 硬要110km行駛, 壓縮車距去開快車 ??
如圖 , 這是在台灣國道常見的情況, 卻是反過來?
前方只有30m的車距?壓縮車距硬要110km行駛不離開 ? 這叫做 "未保持安全車距"

還是明明被中/外道超越過去, 卻仍然自稱是"最高速限行駛"? 再指責旁車全部都超速 ???
中線車道車距卻有四條車道線,車速應可達 80km
外側車道車距達5條車道線, 車速應可達100km
要看報告嗎 ?
國道的統計資料很清楚顯示
《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

依據HCM2000 ,在速限 110km, 最大車流量為 1450車
但是圖表可以看出 ,台灣國道在流量600車時就低於時速110km/h
之後在1100車之後, 就再也達不到車速110km, 比起道路最大容量1450?少了350台車? 在未達道路設計最大容量之前, 就反轉達到飽和? 最大容量只有1100車?
請看圖 , 在 1100車, 某些粉紅色的點(中線車速), 是會超越過 藍色的點(內側車道) , 中線車超越內車道上的車 ? 中線比內車道還要快 ?
這一篇,『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 有三個車道的流量數據
在車流量高的狀況下來比較, 就能比較出來
國外三車道的車流分佈比例 39%(內) :34%(中):27%(外) 高流量時,三個車道分佈差距接近"平均利用"
台灣國道的數字(匝道前) 41%(內) :39%(中):20%(外)
兩者數字的差別可知,台灣國道外側車道使用率偏低, 相差20%? 車距拉得很大 , 車都往內/中車道擠 因車距不足, 勢必要降速
都是擠在一起 , 自稱自己 "最高速限" ? 卻騙不了門架上的 "偵測器"
鼓勵不離開? 讓外車道都空在那裏, 台灣國道在未達"最大容量"之前,曲線已經反轉達到飽和了,
問題是道路容量有限 Q車流量 = D(密度/車距) × V(車速)
國道有最大車流量(Q)的限制, 在Q有上限的情況下, D(密度/車距) 和 V(車速) 是呈現反比 !
只有超車後離開,不要佔用, 拉出車距
拉開車距,就是讓曲線往左,回到 F自由車流的情況下, 即回到 Vf=dQ/dD >>0 的情況下

都擠在一起, 壓縮車距D(密度/車距), 車距變小,車距變小當然車都塞在一起 ! 卻自稱車速能 "最高速限"行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