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英特爾代工廠已獲得微軟 Maia 3 加速器 18A 訂單

亞歷山大K 星期五 22:58
更新: 昨天 01:26

英特爾已獲得微軟的一筆重要訂單,這進一步鞏固了外部客戶對英特爾代工廠的信任。根據 SemiAccurate 的 Charlie Demerjian 所稱(X 用戶 @Jukanlosreve分享),微軟將採用 18A 或 18A-P 製程在英特爾代工廠生產代號為「Griffin」的 Maia 3 晶片。 18A-P 節點在英特爾 18A 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融合了 RibbonFET 和 PowerVia 技術,從而提升了效能和能源效率。與常規 18A 節點相比,改進包括全新設計的低閾值電壓組件、優化的元件以減少漏電,以及改進的帶狀寬度規格,所有這些改進都旨在提升每瓦性能指標。這對於資料中心使用的 AI 加速器尤其重要,因為這些加速器涉及大量單元,需要高效率。

繼 Maia 3 之後,微軟可能會將未來 Maia 加速器的生產轉移到英特爾代工廠。如果 Maia 3 專案成功,他們計劃繼續採用英特爾更先進的節點。需要提醒的是,微軟第一代 Maia 100 晶片採用台積電 N5 製程和 CoWoS-S 中介層技術生產。這些晶片的晶片尺寸為 820 平方毫米,熱設計功耗 (TDP) 為 500 瓦,最大設計功率為 700 瓦。它們包含 64 GB HBM2E 內存,提供 1.8 TB/s 的頻寬和 500 MB 的 L1/L2 快取。這些晶片的峰值張量性能在 6 位元精度下可達 3 PetaOPS,在 9 位元精度下可達 1.5 PetaOPS,在 BF16 精度下可達 0.8 PetaFLOPS。連接選項包括透過 12 個 400GbE 連接埠提供的 600 GB/s 後端網路頻寬,以及透過 PCIe Gen 5 x8 提供的 32 GB/s 主機頻

如果 Maia 3 專案能夠實現高良率和快速週轉,微軟可能會考慮採用其他先進的英特爾節點,可能包括 18A-PT 和 14A。英特爾 18A-PT 製程專為需要先進多晶片架構的 AI 和 HPC 應用而設計。該技術透過引入專門的封裝改進,提升了 18A-P 節點的效能和效率。主要特性包括重新設計的後端金屬化層、用於垂直直通和晶片間連接的矽通孔功能,以及對具有競爭性間距尺寸的先進混合鍵合介面的支援。這些增強功能可實現高度可擴展的晶片集成,因此微軟未來也可以使用先進的封裝。
這樣可以減緩一咪咪台積/供應鏈被美國捧去半碗的壓力嗎?

應該是不行, 鄭麗君又去了
eclair_lave
Maia跟之後的幾張單個人是覺得不是好單,設計方開發狀態不穩定,連帶會影響到代工廠的設計審核跟生產等承接壓力
chanp
18A狀況反反覆覆,外界雲裡看霧[挖鼻孔]
看看AMD專心做設計交由專業製造商的營運模式
就可以知道INTEL在晶圓代工不可能會成功
AMD會把單下在INTEL嗎?!
INTEL要成功就是分割設計&製造
這也是當初晶圓代工創立時的世紀之爭
現況看來就是專業晶圓代工成效遠優於設計生產總包的方式
除非INTEL自身的單多到可以養活自己的代工廠
不然光經營就有困難
再加上老美工程師是出了名的高傲難搞!
能在高壓力的代工廠死心掏肺的賣肝?!
chanp
有點馬後炮 這建立在intel製程路徑選擇錯誤導致的工藝&產能落後上,之前領先時光靠intel自身訂單就可以養活自家代工廠順便到處買買買,只能說好日子過太久導致內部腐化,連設計功力都有些一言難盡
ODE
這當然是開啟上帝視角的結果論,當初晶圓代工這條路走得有多艱難,不然也不會創造出台積電與艾斯摩爾這對難兄難弟,從現況論,專業代工可以吸取各家優缺經驗創造在製作工藝上的巔峰!
始終對intel這位藍色巨人充滿信心,,,,,,,,,,,,,,,,,,,,,,,
eclair_lave
沒差,在那之前tsmc一大票客戶會先爆炸,比如博通.蘋果.NV.AMD.高通.甚至intel,老美政府就自己去跟這些企業解釋要他們怎麼找替代吧
eclair_lave
殺雞取卵下場就是全部一起死,真要發生了不起就嗑花生看這個一代西方霸主殞落
據報道....
有訂單還要能賺錢才重要...........
cruiseton wrote:
亞歷山大K ...(恕刪)

跟三星的特斯拉AI6訂單有87%像
cruiseton
我從沒說三星拿到很多訂單, 但總是個起步, 哪個接單的不是從少做起? 如郭台銘. 全世界沒有一個廠家願意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藍子裡, 不管黃仁勳, 蘇姿丰有多愛台灣, 只下給台積電是目前沒有選擇的選擇
chanp
「沒有選擇」還不是三星及intel 自己造成的,蠢事少幹一點不就得了。而且你講這麼多不就跟 現在2nm可以找台積電、intel、三星、Rapidus下訂單 一樣[囧]
英特爾走到今日
只能說冰凍三呎非一日之寒
半導體業應該不存在彎道超車這理論
特別進入埃米工藝時代日趨複雜
英特爾能在這幾年突然飛躍式大躍進
有點天方夜譚
而且英特爾的組織文化
要在陳立武上台一兩年內馬上扭轉是不可能的
連超微蘇大媽都認為英特爾沒五年、十年都難起死回生
況且英特爾自以前說謊成性
從早期的20A開畫大餅後不如預期
故技重施18A再來一次
結果現在英特爾也不再力推
直結變成押14A再一次大唬爛
事實如何就看18A實際端出來是什麼東西
讓業界用放大鏡仔細檢視
成急思汗 wrote:...特別進入埃米工藝時代日趨複雜...


1nm ( 奈米 ) = 10A ( 埃 )
埃 為原子計量單位, 後面不用接"米"字.

部分"產業新聞"報, 老是 埃米 埃米 的稱呼, 看了搖頭.


i社 早已下單 GG 2nm 排隊中, 未來的 GG 1.6nm 甚至是 GG 1.4nm,
估計也是要下單 GG 的.

值得一提的是: 1.4nm 是 和 1.6nm 工藝稍有不同.
該公司都可以為 1.4nm 單獨發表在一篇期刊. 不只是更微縮!


我更關心 AMD 接下來要端出的 3nm CPU/ APU/ SoC/ GPU.

回應下方留言:
芯片功耗大, 無論如何封裝, 都會遭遇困難.
伺服級 CPU 功耗更大, 但可以疊加 SRAM, 因為有超強超大套散熱系統.
超電級的甚至整板泡到液冷裡面.

應該要說是 SS, i社 的生產工藝不行, 而非設計不行.
成急思汗
進入埃米世代幾何微縮推進已緩慢,英特爾架構創新明顯劣於台積電一大截,相對應的Soic、Cowos到更先進的CPO都是台積電贏在架構創新的證明
成急思汗
AMD的X3D大緩存處理器源自台積電Soic封裝技術,輝達GB200、GB300源自台積電Cowos封裝,英特爾、三星總說有相同、相類的技術,但……就是拿不出像樣的產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