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太弱..Ryzen3000暫不賣16核心了! AMD 7nm CPU 的7/7首賣最高12C24T


Reich wrote:
關於這代R5、R7...(恕刪)


FB充斥著intel的廣告 AMD沒看過
ค้้้้้้้้้้้้้้้้้้้้้้้้้้้้้้้้้้้้้้้้้้้้้้้้้้้้้้้้้้้้้้้้้้้้้้้้้้้้้้้
慣老闆抓奴隸 wrote:
消息中最低的是3600,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更低階的?畢竟大部分人中低階就夠用了。


一定有啊,會跟中低階的B550晶片主機板在2019Q4一起上市吧,這個策略就是消費者想要在2019Q3就香一波的,要花多一點$買中高階產品,對AMD與合作夥伴的毛利比較好。

聊個題外話,我為什麼7/7也想香一波,其實2006年C2D上市前,我就在用Pentium 4 2.4CG oc 3.6、 Pentium 4EE 3.73 ,然後一路Core架構 e6300、X6800、E8400、Q9550、i7-870、i7-2600K(oc 4.8撐超久)、4930K、E5-1680v2用到現在,雖絕對不是i粉,但對intel品牌算很有信心。

但現在intel CPU爆出有「眾多」漏洞這個問題實在很大,補了減損效能(以我的瞭解,其實是補不乾淨的...),不補,哪天PC中勒索病毒或信用卡號外洩就麻煩大了...故雖然E5-1680v2 8C16T oc 4.5G放在2019年還是很猛,7/7也得跟它說掰掰了
完美女神

Reich wrote:
關於這代R5、R7...(恕刪)


果然市面上還是兩家對等競爭於消費者來講比較有利
AMD雖然還不至於擠牙膏
但也看得出對INTEL防備心很重
雖然INTEL 10nm難產,但如果豁出去把X系列的CPU調整一下放到消費級
說不得AMD又得陷入一場苦戰
個人會跳AMD RYZEN,有一部分便是資安上的問題
另外看了前幾樓,只能說不能把自己的個案當通例來看
個人組裝不下100台,處理器的問題極低
只有效能好以及不好的問題
我個人碰過處理器的故障大都是北橋功能故障
因為個人常組INTEL就碰上很多玄事
北橋功能故障會很像靈異事件
不是記憶體有問題不能跑雙通道就是讓你以為插槽故障
還有那種PCIE通道壞一半,插擴充卡馬上當機給你看
結果呢目前只發出合理性的幾款台灣開賣日半年也不可能出現5G,一大堆之前出來拿一些自己打的爛表格小道消息在高潮大放厥詞...所謂的5G銷聲匿跡,真的以為7nm就開始有5G了.....AMD官方網站都沒在看後頭還有一個7nm+才有機會有5G產品就說了2020年才有機會!
我的分析是有可能先發2200和2400X銷庫存舊晶片(提供100%的PCIE效能... 因為G系列有閹割)~
畢竟X370以上新舊都支援~ 低階不一定要一開始就拿出Z2~
等庫存消的差不多或回本了應該Z2的3200 3400就有機會看到... 不過很有可能會這樣布局:
2200 4C8T 3.6 BOOST 4.3G
2400X 4C8T 3.8 BOOST 4.6G
原因很簡單 1.都到ZEN2了 2.還是要跟I3規格有個區別(畢竟R5打I5最明顯差別還是在超線程)

至於3300 3500會不會出...看看2000系列就能感覺到機會很小~ 就算有也很少見
其實IPC上升,當代跑不跑的到5G其實無所謂
只要是前一代的5G效能即可
AMD很明顯的是以熱功耗為考量去制定時脈
硬上5G導致熱功耗崩潰,那跟INTEL沒兩樣

kamirknows wrote:
其實IPC上升,當...(恕刪)

我也覺得無所謂~ 但另一串有人一直在那邊捧I貶A 實在太明顯....
東西都還沒出來沒有實測就在那邊說極限一定只有4.5G~
還拿要高階水冷才能上5.3G還不一定穩定長壽的狀況來對比
雞蛋比雞腿

kamirknows wrote:
其實IPC上升,當...(恕刪)


很中肯,8核推土機國外有玩家用液態氮冷卻超到全核7.699G,可效能只能呵呵....
K版i-core全核5G要嘛開蓋、要嘛高階水冷,普通使用者誰跟你玩這個?

看到I社跟ryzen3代的較量
讓我想起很多年前七龍珠貝吉達跟特南克斯都能變身超賽1,貝吉達還能稍微進階成為超賽1+,然而特南克斯以為自己已經超越父親,強行將力量提升到超賽1++,然而還是打不過塞魯。

到最後塞魯犯了跟特南克斯一樣的錯,以為提升力量就能打倒已經變成超賽2的悟飯,可超賽2不是同一次元的力量,強行提升照樣被悟飯KO......
Moka貼圖 wrote:
很像大寫哥小龍鐵金剛...(恕刪)


看看Jim Keller大神有沒有辦法再次創造奇蹟

Jim Keller大神的簡歷:
1996年開始開發AMD K8,
1999年完成後離開AMD,
AMD後來2003年推出K8。

2008年到蘋果,
蘋果2011年10月出自己設計的A5處理器

2012年8月再回AMD,
2015年9月完成K10設計又離職,
AMD後來2017年推出Ryzen Zen

再來還加入Tesla開發自動駕駛,

2018年4月再加入Intel,
這次還有前AMD開發獨顯的Raja Koduri

當然處理器不只是一個人的功勞,
是背後幾百個人多年的設計驗證,
只是Jim Keller剛好都跟這些晶片的重要職務有關

現在AMD好像可以爽,
但三四年後可以再回來看看Intel的下一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