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聞說 AMD Zen (ASMedia開發的Chipset芯片组) 問題

brianweng wrote:
於 USB 那個上面已經有巷子內的講完了
———————————————
=在那,不知在那? 可以暗示一下嗎?


給你兩個名詞相關網站

這家公司的網站中文解釋真詳細 :
Redriver,也稱為訊號中繼器(Repeater IC)

另外都英文居多的, 我找個 PCI-E 相關的中文站來說明 :
友站滄者 : IDT 發表的信號調節重定時器(Signal-conditioning Retimer)

都給到這樣了
如果還是看不懂上面幾樓那幾位強者跟巷子內的討論是在講啥
那麼我建議您買個爆米花跟拿著洋蔥圈的我一起坐在沙發上
等 AMD 把 Zen 上市再來看效能測試即可

---

我個人不太會採用 AMD 的產品主要是對他週邊的 I/O 效能比較沒信心
ubuntu 這些非 M$ 的系統有時還擺明不要用 AMD 太新的產品
因為驅動還沒反轉逆向工程後重寫出來

相對於 Intel 跟 nVIDIA 默默的少少的偶爾給點 Linux 系統關於驅動方面的支援
在 M$ 系統上月月發刊的 AMD 光是 GPU 效能最佳化都要用年來算, I/O 方面似乎已經分身乏術.
(所以才會給祥碩去做了不是?)

---

如果真的很有愛, 查查 SB 600 , SB 700 , SB 750 , SB 710 , SB 850 , SB 950 這些族譜
再去查查各種神奇的大小事情
google 多翻十頁, 你就會知道我在講啥.

但是, 一般使用者我相信都只是想玩遊戲而已
玩遊戲根本不用煩惱那無聊的南橋 I/O 效能與相容性

再說, AMD 那個 I/O 效能從來就不是遊戲效能的瓶頸...

... 好啦, 不要拿 SSD 打我的臉嘛, 我知道 SSD 讀取起來比較快啦
但那跟 AMD 也沒直接關聯啊, 又不是用 AMD 就會瘋狂掉速


哈~
真的是不懂,但還是謝謝enm大大費心說明
enm wrote:
給你兩個名詞相關網...(恕刪)

AMD內建IO真的渣
以前巴頓將軍時代換主機板
SATA晶片由silicon image換成內建之後
WOW載入時間明顯的變慢
beetlewizard wrote:
AMD內建IO真的...(恕刪)

別鬧了好嗎
巴頓時代的主機板,只有intel有在南橋內建SATA控制器
支援AMD K7的主機板,除了VIA以外全部都需要外接SATA晶片

而且這也不是AMD的錯
h7878220 wrote:
別鬧了好嗎巴頓時代...(恕刪)


年代有點久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AMD%E6%99%B6%E7%89%87%E7%B5%84%E5%88%97%E8%A1%A8

細節是記不住了。
但確實VIA,SIS都表現的比較不錯,甚至後來的NVIDIA跟ATI也都比較好...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h7878220 wrote:
別鬧了好嗎
巴頓時代的主機板,只有intel有在南橋內建SATA控制器
支援AMD K7的主機板,除了VIA以外全部都需要外接SATA晶片

剛好面臨世代交替吧
畢竟當時Intel比AMD還更早推出下一世代的865系列晶片組,南橋是ICH5/ICH5R(含Intel最初代原生SATA1)
13年過去了...ICH5至今要上單顆10TB當資料碟使用都不是問題呢

AMD要等到同年9月K8時期各家晶片組才開始有原生SATA這玩意
記得初期ATI研發的南僑原生SATA技術還是來自Silicon image授權、高階產品仍有用ULi的南橋(後來ULi居然被對手NVIDIA併購了)
glen246 wrote:
剛好面臨世代交替吧
畢竟當時Intel比AMD還更早推出下一世代的865系列晶片組,南橋是ICH5/ICH5R(含Intel最初代原生SATA1)


那個時候的主機板晶片百家爭鳴

而且正逢規格大換血

Intel 正要從 Socket 478 跳轉 LGA775
AMD 也從 K7 socket 462 跳轉 Socket 939 + 754

SATA , PCI-Express , DDR雙通道 , 開始推出 DDR2 ...
我們現在正在用甚至有些都拿去丟的老技術
在那時卻像雨後春筍一樣不斷冒出來



AMD 陣營與 Intel 陣營都有各自的晶片陣容與技術支援

SiS , VIA , ULi(ALi) , ATi , nVIDIA ...

那個時候在玩, 各家晶片都有其特點,
南橋 I/O 較強大的就屬 SiS 與 ULi , ALi
而北橋的資料交換能力較強的就 VIA



Intel 透過晶片組的升級, 不斷掌控技術領先的領導地位
同時 AMD 則透過轉換腳位並把記憶體控制器從北橋移進 CPU 內來提高記憶體存取效率
(也同時產生 939 雙通道的 Athlon 與沒有雙通道的 754 Sempron)

但是百家爭鳴也在兩家陣營轉換腳位之後幾乎消失.



AMD 沒有自己的晶片組, 只能透過 ATi 與 nVIDIA 兩家推出的晶片來支持自己的 CPU
而 nVIDIA 吃掉 ULi , AMD 便只剩 ATi 能用 (後來乾脆吃了)

不過說真的, 那個時候測南北橋的能力, ATi 的產品已經有些落後
規格上沒輸, 但是測 Super pi 或其他跑分程式就有相當差距
( nVIDIA 別高興, 老實說也沒有好去哪 )

例如2003年
在 Intel 上平台的 9100 PRO IGP (RX330無內顯) + IXP250 / IXP330
那效能就糟得可以, 尤其用 IXP 250 簡直悲劇
同期的晶片組開始出現 SATA , 南北橋的溝通頻寬可以拉到 1GB/s (例如 SiS 655FX)
ATi 因為 USB 問題延遲上市, 出來的產品還在用 A-Link , 266MB/s
因此 ATi 主要挾強大的內顯來搶市 (大家都還在 DX7 , ATi 已經 DX8.1)

喔, 順便噹一下 nVIDIA 的 nForce 2
那 USB 的相容性也很帥, nVIDIA 後來在南橋的週邊整合上一直踢到鐵板(網路, USB 與儲存介面)
這也是後來 nVIDIA 吃掉 ULi 來強化自身研發的原因

各家主晶片後來研發都陸續踢到鐵板
Intel 因為 RAMBUS 被 VIA 的 DDR 晶片 Apollo Pro 266 狠狠洗一次臉 (intel 自己犯蠢, 怪 VIA 囉?)
再來 Intel 對於給予技術授權就強力杯葛, 種下遠因
VIA 使用者應該對 VT8237 南橋家族印象深刻
USB 接啥衝衝衝, 有些硬碟也是衝衝衝, 各種大小毛病
VIA 在之後也宣佈放棄主機板晶片市場 (2008年)

後面各家如 SiS 等也陸續碰上研發速度跟不上
以及各種大小操作面向的失誤, 市場潮流紛紛退出

就變成現在這樣兩大陣營 CPU 帶著各自的晶片組了...

但是現在 AMD 又把晶片組研發丟出去
長遠來看存在不小風險



---



與 AMD 有關的講古第二段

A.D. 2002 年, 時值主機板晶片組的世界大戰

ALI 揚智有過不少膾炙人口的晶片組
北橋效能堪比 VIA , 南橋 I/O 與 SiS 平起平坐
(AGP 顯卡對衝? 哎? 別在意那種小細節)
但先後被併購後, 分出 ULi 宇力繼續研發晶片 (2002年)
ALi 本業轉往家電晶片發展, 決定離脫主機板晶片組這個戰場

同期, VIA 正焦頭爛額, 它們的 PT800 還在孵
SiS 獲得 Intel 授權, 生產 648 晶片組, 在基盤上繼續擴大戰果

然而賺了錢的 SiS 在之後決定買個晶片廠來提高自己獲利能力
卻種下 SiS 在之後迅速消失在市場上的遠因

VIA 在 2003年推出PT800 後總算開始追上來, 正大家戰得亂七八糟時
Intel 默默的拿出了第一道壓力線

2004年6月, Intel 自家晶片 915 家族登場
夾帶 DDR2 , PCI-Express
Intel 後來也決定晶片組事業還是由自己親自操刀帶頭
因此開始不將新技術授權出去給其他廠商

這個新規格界線, 使得各主機晶片組廠必須更加投入自己的研發能力來跟上

同時 2004 年 ULi 被 NVIDIA 併購
大家都知道當時 ATi 的南橋糟透了, USB 佔用率高又會衝, 硬體傳輸效能不妙
許多主機板廠都選擇使用 ATi 北橋 + ULi 南橋 (如 M1563) 來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 nVIDIA 吃掉 ULi , 隨後又停止 ULi 晶片的出貨
等於是要給 ATi 難看

2005 年, Intel 更是乘快進擊
945家族晶片組問世
快步調的主機板晶片規格發表, 幾乎讓其他廠商臉色難看

nVIDIA 在 2004年也發表了 SLi 技術
ATi 隨後在 2005年跟上 CrossFire

intel 更在 2006年推出膾炙人口的 Core 2 Duo 扭轉局勢

在北橋研發上, VIA 跟 SiS 除了面對新生代雙核 CPU 規格的衝擊
還要應付 nVIDIA SLi 跟 ATi CF 的技術與授權
在南橋研發上也漸漸力不從心


更深的衝擊是, NetBook 的出現以及 Windows Vista 登場的應對等
整合內顯做為一個整體晶片組解決方案
大家都知道對 SiS 跟 VIA 要求內顯水準是無理的 (ULi 其實也一樣)
兩家公司的本業並不在顯示上面, 就連 Intel 也是燒錢燒好多年才有現在成果

SiS 買晶圓廠導致現金跟營利都被綁住
從而使研發能力下降, 踢到鐵板
它把旗下顯示部門獨立成 XGI , 後來也賣掉了
2005年勉強生出 760GX / 761GX 後便幾乎消失
雖然有考慮過 Netbook 的低價晶片市場
無奈自身無法提供整合方案
撐到 2009年才宣布全面退出晶片組市場

VIA 也在 2005年的 K8T900 不再有強力新晶片組出廠
在授權及 nVIDIA , ATi 圍攻下, 市場快速變化的壓力
撐了一陣子, 宣布得快了些, 2008年 8月宣布全面退出晶片組市場

SiS , VIA , ULi 各自因為不同卻又相同的原因
實質上已經在 2005 年底前全面退出戰場

而原本就是 nVIDIA 競爭對手的 ATi 在 2006年被 AMD 買走
(AMD 出手太慢, 它只剩 ATi 能買, 不可能買得下 nVIDIA )
除了其他各種因素, AMD 也意識到主機板晶片與中央處理器一條龍的重要性
併在一起, 研發與溝通上才不會老是出包, AMD 也可以合理的強化對自身晶片組的技術支援

無奈 AMD 這決定做得遲了就算了, 它仍然沒有解決到重要的問題
就是南橋I/O整合週邊的相容與穩定性上只能自行摸索
(不知道有沒有去 SiS 挖人材? 應該去挖的, 但 SiS 幾乎在 05年後開發停頓, 09年才說不淦, 這四年空窗...)

nVIDIA 靠內建顯示做為主打
04年果斷把 ULi 吃掉來強化自身戰力
甚至拿出 SLi 來穩住基盤
算是眼明手快
不過這都是自組市場, 大家都知道整套的套裝電腦才好賣
nVIDIA 在分 Intel 這個市場上面要面對 Intel
分 AMD ... 得了吧, AMD 套裝電腦量有沒 Intel 的十分之一?

就算如此, 2007 年, nVIDIA 在 AMD 的晶片組市場佔有率還是高達 6成
但是 AMD 買了 ATi , 使得 nVIDIA 與 AMD 從原本的合作變成競爭
nVIDIA 於是決定重新切入 Intel 市場 ( 680 SLI / 780 SLI )

但是 Intel 保護自己的市場早上癮, 不可能讓 nVIDIA 太好過
在重新改造 700系晶片變身成 900系提高對 AM3 的支援性之後
2009年10月 nVIDIA 果斷宣布退出晶片組市場
專心去做自己的顯示卡, 也在顯示晶片市場上取得成功


自此, PC 的 DT 市場就剩下 Intel VS AMD 的大盤


AMD 在之後陸續研發 500系, 600系直到現在最終 970 / 990FX
但在排除 nVIDIA 這個強大對手後才開始獲得多數使用者的... 青睞?
nVIDIA 沒退出, ATi 主機板晶片就只能一直當老二
但是退出之後並不表示 ATi 的老毛病從此消失
(當然也解決得差不多了... 當然啦.)


可是 AMD 在 K8 初期的市佔沒有起色
除了傳說中的 Intel 打壓
還有一個很極端但是玩家們不會注意的部份
就是南北橋周邊整合 I/O 的整體解決方案

聰明的人都會注意到, AMD 的北橋跟南橋是可以自由黏的
所以 AMD 的南橋整合方案就變得非常... 微妙
我上面提到的 SB 600 700 710 750 810 850 徒子徒孫一堆就是
變成買主機板還要去比較南橋是哪一顆
規格之間的落差可以相當大, 這讓人困擾
(最困擾的是沒有原生 USB 3.0可以買. 雖然使用其他廠的晶片可能更好就是)


而且這樣黏還有個問題 : 通道速度

既然可以黏來黏去, 那就表示通道連接的方式必須都在一個公規上
這也暗示 : 資料交換速度沒有實質的隨著每一代新晶片組而再提高

組過 AMD RAID 來玩的應該都測過效能吧
這邊就不深入討論了.

很多時候, 大家都會追求 CPU 跟北橋的資料交換速度
沒錯, 運算速度核心點在這上面

但是事實上, 決定 I/O 效能的隱藏因素在南北橋之間的通道上
這個通道越大, 越快, I/O 週邊的反應速度就會越快, 越好

現在主流都整合成單晶片, 所以問題會比較小...
但南北橋的工作資料交換速度就算進了單晶片還是一樣存在

那問題來了

舊南橋所屬的各週邊 I/O 效能哩?



---

總之
AMD 自身不光是中央處理器
還有晶片組的整合要做

它提供的方案如果沒辦法很美觀
套裝機之類的市場想買帳的機會就不高
(不討論 Intel 打壓)

而一直沒有明顯效能提升的情況下
如今乾脆打包請祥碩來做...

東西是做得出來, 這一定的
不然 AMD 要怎麼辦?

但是效能上...

會有人覺得祥碩做的可以跟 Intel 劃上等號嗎?
也許三年五年後可以, 也許它們能開發出更好的

看看前面 VIA , SiS 等各廠的例子.

畢竟有AMD 技術支援是不可能會跟上面的一樣啦
但是...




其實現在的南橋,就像是一顆巨大的PLX,內部再用PCIe通道連結各個功能控制器


祥碩受惠英特爾 下半年喊讚(中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726000217-260206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英特爾、祥碩USB 3.1晶片對決 牽動MB廠競局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cat=10&id=0000429961_XHB8USEE7FXJJB0B9W2YY#ixzz4FUZizCBP


二個不一樣的報導,到底事實為何?

尤其下面這段,英特爾既已支援,為何還需向祥碩採購相關晶片?
"英特爾Thunderbolt 3整合了USB 3.1 Gen 2控制器,並支援全新的Type-C連接埠,但為了降低功耗及物料成本,在支援Thunderbolt 3的儲存、橋接、延展等控制IC上仍採外掛方式,因此,ODM/OEM廠多向祥碩採購相關晶片"

brianweng wrote:
祥碩受惠英特爾 下...(恕刪)


AR很貴。
所以大部分還是用ASMedia的
即便他效能很差...
這新聞沒頭沒腦的...但看了一下『下半年』
已經整合USB3.1的Kaby最快是Q3底,Q4初才會出現。
所以受惠就是這樣來的,主要還是賣Skylake。
目前100系列的零售版子大都是搭ASMedia的USB3.1而非AR。
為啥?請看回第一句。AR很貴!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