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 Zen 6 單一CCD核心數增加至 12核?

如果是24大核
生產力用戶大利多

不過理論上 16大 Zen 6 + 8小 Zen 6C (帶SMT) = 48執行緒
是可以跟Nova 16P (無HT) + 32E(無HT) = 48執行緒 抗衡的
蔥油餅大叔
要是Intel不翻車加上微軟不搞事的話 能這樣湊出來確實是很猛 輸了不丟人
skiiks
不擔心 看看蘋果貼記憶體 i跟進A跟進。再看看蘋果M Ultra 就是兩塊MAX對接 AMD用台積電製程 還有這招可用 i換自己的製程跟不上。
eclair_lave wrote:
不行,AMD HT就算效率比較好也就提升0.3左右,目前ARL-S e核已改良到近P核0.8甚至有時再多一點,這麼一來即使兩者都是48T,但總性能並沒有對等


照你算法
以intel P核為1 E核為0.8去算
8P核 x2晶 x1效能 + 16E核 x2晶 x0.8效能 = 41.6

以AMD 核心能力1.3(1+0.3)
12核 x2晶 x1.3效能 = 31.2

多核差距
41.6 : 31.2
大致是這樣
預測出有懸殊的效能差距

--------------------------

但以我看法
兩e核心大致上才等於一P核
8 x2 x1 + 16 x2 /2 x1 = 32

32 : 31.2
勝過不多
再加上跨CCD 跨大小核
以及過去小核在非平行運算的效益 共用的快取與頻寬限制
從這些看來 甚至要3e才有1P效益
(小核改調大核處理 還有快取搬移的延遲)
效能還會遠低于這比例
以及回歸自家A18製程 耗電與發熱???

真的不看好這intel 16+32能好到哪去

推測
還是會像現在U200 vs 9000一樣 多核心平行運算贏 但只贏一點點
其他全輸的局面


 
eclair_lave
N3製程已經在好些產品上練功過,100mm2左右的尺寸良率不至於太差,反正都要用上inFO了,再省那點核心數量要是結果沒拼贏規模跟多核效能只能比競品賣更便宜的話反而更不划算...
eclair_lave
改inFO封裝後,光是原本基板銅佈線省下的空間就差不多能給單CCD在製程不動的情況下多塞個4核進去
真的要大小核心調度順暢 沒有超執行緒效能也能TOP
看看蘋果M4系列就好

但不是M4大小核效能強就能有那種效益

統一記憶體 讓大小核GPU都能共享資料
系統調度 更簡潔執行軟體與快速調度硬體使用
軟體規範 軟體效能使用對於系統的告知 讓系統知道要使用什麼核心
軟體優化 使用較少記憶體達成相同處理

環環相扣

不是單單CPU有大小核就自然會順暢使用
微軟這邊也要配合 軟體商也要配和
X86這邊只看到intel出大小核硬體 系統商軟體商依然故我


 
skiiks wrote:...以及回歸自家A18製程 耗電與發熱???
真的不看好這intel 16+32能好到哪去
推測
還是會像現在U200 vs 9000一樣 多核心平行運算贏 但只贏一點點
其他全輸的局面...


intel 18A 工藝要加加油啊!
這把是第二次對決, 上一回 GG 3nm vs. intel 18A, 是 intel 敗得難看, 連數據都不敢公佈,
直接決定下單 GG 3nm 生產 Ultra 200 系列.

工藝撞牆的話, 想在一年內超越對手, 或是接近對手, 難~~~~啊!
不是我們瞧不起 i社, 而是 GG 當年執行 "夜鷹計畫" RD 工程師三班輪, 共耗費十年,
才稍有成果, 開始超越對手... i社 有看到人家的努力嗎!? 拋妻棄子, 全心投入,
回到家直接睡覺, 睡醒才洗澡... 你們的工程師有這樣拚嗎?


U200 vs. Ryzen 9000 若算進功耗的話, i社 應是大敗才對.
蔥油餅大叔
上一次應該是20A
stephenchenwwc
我得到的消息是 i社 要驗證 intel 18A 的實力, 藉由 Lunar Lake 同樣設計下去比較.
個人電腦就玩玩 遊戲 上上網
要多核去工作站
個人電腦用基本上要單核強
蘋果就把單核做成超大核~ L1 L2 L3 做大容量 增加解碼器
16核是夠用 ~雙螢幕邊玩遊戲 邊看影片

做24核心 晶片變大50%
良率會下降
價格會增加超過50%

看看隔壁5090都賣到七萬 ~
以前intel Xeon 24核心賣到六萬多
AMD Threadripper 24現在也要5萬多
AMDer
我也希望單核能多強,就多強,核心數就靠產品線去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