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85k的标准,2倍规格下,功耗维持不变我是把他算成8万分而不是8.8万分。就是考虑到 两倍核心带来的功耗增加。所以必须根据他的能耗曲线, 285k功耗降一半的情形下的那个分数去乘以2。也就是4万分左右乘以2
再考虑架构升级,制程升级带来的加成。所以8-10万 这样去算。
而按照amd 9950x的情况,如果核心增加50%,你要换50%的多核性能提升 也就是你说的6万3-6万4的话,功耗也要跟着增加50% 也就是接近300瓦。要维持原来的功耗只能倒退到用6万分去算。再加上架构制程的提升等等 大概也就摸到7万分左右。
其实也不用这么复杂,285k和9950x多核差不多。双方下一代一个翻倍,一个加50%
也就是200% 对战 150%
除非amd架构真的超级大爆发(可能性基本为0,我也不认为intel还有那个实力架构大爆发) 否则不可能在多核上能打赢16+32的nova lake。
然后两边都要加价。增加50%大核的amd不可能不加价 本来就很贵的9950x价格上能比16+32核的novalake便宜吗?我认为novalake i9 应该不会超过1000美元。相比285k 的700美元msrp,最多再加30-40% 而zen6旗舰加到24核很难控制在1000美元以下
所以intel这次会有绝对的多核优势 amd不再会有多核相当但价格贵很多的的产品能打。

要不然265k的8p12e,12e是有幫賺到什麼高價格空間嗎?沒有,還不是只能自己降價換買氣,e核多出來的性能在零售市場上根本沒產生加值效果,285k價格撐不上去是因為賣不動,不是因為成本比較便宜

zen6 ccd改12c,多的4c佔用面積在ccd上才約2/7或近3成,目前看到的說法是依然維持在80mm2內,剩下的就是比2.5d封裝成本差異,我不覺得intel的2.5d封裝相比tsmc在價格成本上能佔到什麼便宜

假如今天AMD跟INTEL用目前的架構推24C及48C
以目前兩平台的能耗頂點筆電處理器來換算

圖片取自極客灣
就用暴力計算方式(理論上對AMD不利,因為AMD的IOD會吃掉不少基礎功率)
若都是給200W功率牆
AMD大概要取135W的功率下性能乘1.5
INTEL則要取100W的功率下性能乘2
AMD 135W性能約40000左右,乘1.5後為約202W 60000
INTEL 100W性能約34000左右,乘2後為約200W 68000
INTEL贏AMD約13.4%
當然理論上兩家應該會在高一些,封裝功率不是只有核心功率
但老實說這只能說明單一軟體能完整利用所有核心下的性能表現
到了這種核心數基本離不開多工(開多軟體的多工)
INTEL光是單純大小核就一堆問題了
結果再加入一個8大+16小核模組學AMD,那調度我完全不敢想像
而AMD則單純在一個CCD內加4個核心
對比INTEL疊debuff;AMD則是疊buff
單一CCD有12C可以利用大幅減少跨CCD
還有一點就是全核頻率
AMD的40000分是用全核約4.6G跑出來的
(下圖為9950X自己實測,桌機能耗略低於筆電很正常)

INTEL 不清楚,但看評測跑42000左右約為大核5.4+小核4.6
單純簡單換算34000下大核約4.4+小核3.7(若大小核頻率等比例降低)
那核心高附載下多工究竟是AMD跑4.6G比較順?
還是INTEL跑4.4甚至被丟到小核可能只剩下3.7G比較順?
(別說還有調度異常造成的卡頓,或是快取敏感型應用丟到小核卡死)
只能說看事情別只看表面



個人積分:9873分
文章編號:91776438



越來越奇幻而撲朔迷離的小道傳聞
設計目標:
ST 1.1X
MT 1.6X
配合另一篇AMD自己在Advancing AI 2025(AMD 下一代 Zen 6 CPU 架構將在 2026 年登場 採用 2 奈米製程 在 EPYC 處理器有 1.7 倍效能提升) 上公開的的PPT看,兩邊的單/多核性能差距有可能不如帳面規格上的落差大,甚至又是視應用場合不同而互相拉鋸的狀況
這其中是因為功耗的限制?
調度效率?
又或是單純傳出的資訊如這次報導所述可能是非旗艦的型號等原因?
而另一方面遊戲性能又重回宣傳行列,似乎對其有一定信心
看來明明離兩方正式發佈還有約一年時間,但接下來的各種傳聞與爭論大概會越演越烈
但無論如何希望雙方競爭下能互起到價格制約作用,不敢奢想多佛但至少克制點



小惡魔新聞台
小惡魔市集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