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10nm 比 TSMC 7nm 密度還高沒錯
但是目前進展....
TSMC 7nm EUV 的 Zen3 快來了
(即 Ryzen 4000桌面版)
我只關心用多少錢可以買到多少效能
用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八核 R7 (4800U)
為什麼要買四核 i7 (1065G7)
同理
同樣的價格可以買 8c16t 的 R7 (4800H)
為什麼要選 6c12t 的 i7 (10750H)
i9-10880H (8c16t)

如果改天 Intel 推出 16c32t 的移動處理器
功耗又比 AMD 好,我也會支持的
不過那天真的會來嗎?

對岸 Lenovo PM 都開示了
買 10300H (4c8t) 的是......

Pharmarette wrote:
做為消費者,管它用什(恕刪)
還有認為amd的筆電u會比較有性價比這種想法是錯的
因為,cpu+gpu只佔整個筆電成本的30-40%
就算amd供貨比較便宜 20%好了。放在一整個筆電上 也只便宜不到10%的成本。最後售價如果便宜10%,性能輸20%這樣不但沒有性價比,還虧
目前amd不止傳統性能(cpu,gpu)這種輸。筆電新革命,ai, tb5 ,wifi網速也輸
如果你還不知道ai有什麼用?
那你就落伍了
ai已經走進消費市場,對一般消費者越來越有用。除了調控更合理的用電,透過dlboost強化遊戲幀數
在adobe全家桶也有越來越多的應用。比如給圖片降噪
我相信你一定試過看片暫停時的畫面模糊,那是因為影片大多數都是24幀,利用動態模糊混淆視覺
透過ai降噪可以讓模糊的照片秒變高清
還有jav的去馬賽克軟件 有了ai加速就可以更快 更高效還原真鮑
至少這個對我就已經很有用
十幾年前電腦只有cpu,那時候gpu才剛剛開始不是很重要,到了今天gpu已經和cpu一樣重要。現在電腦又加入了aiu 為了aiu會的重要程度會超過gpu 比gpu更大的革命
amd這方面等於0.amd還只是在拼傳統。卻沒看到時代的變化,缺乏前瞻性,或者因為沒錢。不過他們無所謂,他們作為追趕者也只能這樣。intel作為pc業的引領著就必須要有更大的眼光
游戏脑力 wrote:
還有認為amd的筆電u(恕刪)
文來自WIRED《Intel Maps Out a Foldable, AI-Infused PC Future》,作者Brian Barrett 。台灣康泰納仕集團授權提供,INSIDE編譯。
個人電腦(PC)即將步入歷史說法向來不太準確,iPad Pro是侵蝕掉一些市場沒錯,但當你得認真完成工作時還是會求助 PC。PC 已經穩穩守住這個地位,但今後它會往何處發展?隨著摩爾定律(Moore’s Law)逐漸過時,PC 又該如何繼續精益求精?
在今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美商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就替 PC 的未來外形和工作模式擘畫了一套未來藍圖。雖然乍聽之下,你會覺得跟智慧型手機的現在或未來趨勢沒什麼兩樣,都是:摺疊式螢幕、人工智慧(AI),以及和 Chrome 有關。
這當中又以 AI 最快到來,因為它早就上前來叩門了。PC 已開始搭載最新一代 Intel Core 處理器 Ice Lake,方便 AI 運行,其中最大特色就是 Intel 深度學習加速技術(Deep Learning Boost),它能讓演算法經訓練後詮釋新資料─也就是終端推論(on-device inference)程序加快速度。至於 Intel 準備推出的 Tiger Lake 晶片,據 Intel 公司在 CES 主題演講所述,效能表現更將符合你的期待─它能實現「雙位數」效能提升、整合 Thunderbolt 4 並配備新圖形架構,AI 任務處理方式也有良好改善。
「(AI)現在的地位媲美平台上任何重要層面、都一樣重要。」Intel 客戶運算事業群總經理宋義瀟(Gregory Bryant)作此表示。「它是支援我們推動未來藍圖、創新研發、工程,還有跟開發者合作的基礎。」
「若說以後有80%的軟體工作量都採用一些方式導入某種AI加速技術,我不會太驚訝。」 ─Intel主管羅傑‧錢德勒(Roger Chandler)
基於 AI 已被吵得沸沸揚揚,現在更該從背景脈絡來談這麼強調 AI 究竟能改善什麼。尤其從晶片層級來談 AI 能力時,更該注重背景脈絡。其實你之前使用 PC 時,就已經時時刻刻在跟人工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s)互動,只是過往這類工作泰半是在雲端上進行,現在則是把 AI 功能導入手邊終端裝置,這麼一來就能享有各種雖稱不上是劃時代、卻很實質的優點。
「從你手邊的裝置連上雲端再送回你的裝置,就算是用光速,使用上有時還是會延遲,非常惱人。」Intel 架構、繪圖與軟體事業群副總裁羅傑‧錢德勒 (Roger Chandler)這麼說。錢德勒也指出,AI 在終端裝置上運行代表隨時隨地都可以運作,不會發生斷網耽誤時間的情況;而且你不必再把資料送上某個遙遠的伺服器才能完成工作,更能保有隱私。
美國電腦軟體大廠奧多比系統公司(Adobe)週一(6日)也在 CES 講台上展示 Ice Lake 處理器執行 AI 的成果。就以 Adobe 為例子,AI 能力可說是滲進 Adobe 套裝軟體方方面面,方便執行各種創意任務。從智慧物件選取、顏色配對到影片重組等任務,執行速度都更加快速。「我們可以運用加速推論、機器學習和演算法,讓以往得花幾分鐘以上的工作在幾秒內完成。」Intel 客戶運算事業群總經理宋義瀟說:「軟體現在可以自動執行這些用途。」
Adobe 公司藉 Sensei 架構投資 AI 整合已有數年之久,顯然是 AI 方面的合作好夥伴,但 Adobe 絕對不是唯一夥伴。錢德勒提到臨床實驗公司 Quest Diagnostics 以 CAD 模型辨識肺部結節,表現改善 33 倍之多;影像軟體公司 Topaz Labs 也透過 AI 自動填補像素,來提升照片解析度。錢德勒樂觀認為,軟體產業多半很快就會跟進。
「未來幾年,若有 80% 的軟體工作量採用一些方式導入某種 AI 加速技術,我不會太驚訝。」錢德勒說。「其中一些軟體工具可能會把它當成核心、根本的應用元素;另一些可能會是用在小功能上。但我們跟開發者討論的時候,發現很多開發者現在都借助 AI 能力做某些事情,用某些方式來改善工作量。」
這種情況或許不令人驚訝,因為這類智慧終端在智慧型手機界已經相對常見。蘋果公司(Apple)2017 年就引進 Core ML 框架,讓 App 在 iPhone 與 iPad 上運行人工神經網路。Google 也在 I/O 開發者年會上,強調公司致力讓 Google 助理(Google Assistant)在 Android 終端裝置上運作。
創意策略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該公司也自行設計機器學習晶片)分析師卡羅萊納‧米拉奈西(Carolina Milanesi)說:「不用懷疑,在終端和雲端上皆可處理資料的能力,未來將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現在沒有理由撇下 PC 不顧。
除了 AI 應用,PC 外形元素也出現跟更智慧型手機類似的趨勢。現在除了微軟 (Microsoft)摺疊機看似大有可為,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在可摺疊螢幕方面取得的成功仍然有限。與此同時,PC 界老牌聯想(Lenovo)與華碩(Asus)也各自帶著雙螢幕與可摺疊螢幕產品來到 CES。其實雙螢幕電腦過去至少 10 年偶爾就會出現,但新品似乎都從過去的失敗中記取教訓:一定要給消費者可以打字的實體鍵盤。
Intel 也在這次 CES 介紹自家參考裝置 Horseshoe Bend,試圖作為廠商的標竿。Horseshoe Bend 這款可摺疊筆電概念機,佔據空間如 12 吋大小的筆電,把觸控式螢幕展開後則可達 17 吋。儘管 Intel 無意上市讓你在購物網站 Best Buy 架上看到它,但 Horseshoe Bend 這項概念在在顯示 PC 未來可能樣貌多變。
「我想,現在要確切說出哪種體積或形式會成功還太早。」宋義瀟說:「但我確信雙螢幕、可摺疊、更具整合性且方便移動、帶來更多沉浸式體驗的這類裝置正在出頭,也是我們必須著手的部分。」
除此之外,也可從既有構成元素來做升級,例如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 Chromebook 就是好例子。三星(Samsung)與華碩都在今年 CES 上宣布通過 Intel 雅典娜計畫(Project Athena)驗證的 Chromebook 機型,而通過驗證代表符合全天電池續航力、即時啟動等用戶友善標準。自從 Intel 去年宣布雅典娜計畫以來,已有 25 款 PC 設計取得計畫驗證標章,如今加入 Chromebook 更確保沒有別的平台能博得外界同樣的關注。
PC 性能上的革新多半很細微,例如電池續航力稍微增加、任務執行速度稍稍加快等;外形改變則可以很戲劇化,就看摺疊式 PC 能否深入發展。但至少這些改變本質上看來都很「有用」,這項優勢勝過你多費唇舌談論每年此時湧現的一大堆承諾。
責任編輯:Chris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