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全新Nano處理器正式發佈


hanzo0313 wrote:
沒辦法

講到Int...(恕刪)


哈哈,這倒是事實。

不過,也不能怪我們
當初他說C7效能多好多好,號稱賽揚M殺手,
但是上面就有版友實際用過的心得....
記得當初大眾還賣的不便宜說...

至於現在的主角
NANO,
我只能說,我們還沒拿到SAMPLE實測過,
在那之前,VIA說什麼給啥數據,都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VIA的前科太多
往往都是先宣傳,等過好久好久才真的READY
以前的CX700宣傳了兩年,
VIA拜託我們技術長開個CX700的產品線
才發現,沒有一個驅動是READY的..........,這還不含當初它號稱的效能到底有沒有表現出來....

去年有做過CX700的大大,應該就知道
inseMX wrote:
哈哈,這倒是事實。不...(恕刪)

感謝inseMX提供業界的想法給我們參考!

其實VIA就像是個跑得慢又小隻的小毛蟲,
要說他有什麼優勢,大概就是當初買下CPU design house,
至少還有一點東西可以繼續讓他有機會發聲,
目前PC業界除了美國各巨頭外,x86這塊I、A,接下來就是V了,
也算給台灣多了一些足以在世界上露臉的事...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啦...

但是聽了inseMX提供的訊息,就不難發現為什麼國內廠商不敢用VIA的處理器...
所以VIA還是要加油吧,這樣天天放消息炒股價,
Roadmap每次都delay,support每次都兩光兩光,
這樣是不會有人想支持的...

看Nano什麼時候有實機出來吧!
VIA C3 C7 Eden這些CPU
省電的方式最主要是因為L2快取小到不行
C3好像只有64KB
C7有128KB
NANO大幅提升到1MB

之前INTEL也偷學過這招
當初給工業電腦廠商一個套件852GME + Celeron M 600MHz (價位應該是在USD45~60)
專打VIA的低功耗產品
不過一來還是太燙 二來他的L2快取是0!
效能就還輸給VIA的C系列
所以後來提高製程後 就加了512KB的L2快取

華碩的R2H初代機不就是搭配915GC+沒有L2快取的Celeron M 900MHz嗎
那時候的效能不是一樣被批到不行
所以似乎看起來 這L2快取影響效能真的蠻大的

VIA的技術其實輸給INTEL很多
不過在某方面CP值其實做得不錯啦
還有他們對於嵌入式系統方面的支援還不錯唷
當初INTEL的Embedded SP都是推給第三方來做
可是VIA自己就有做了
而且Linux的驅動程式也都比INTEL齊全
Kevincat wrote:
VIA C3 C7 ...(恕刪)


更正一下

實測的結果,
是沒有L2快取Celeron M 600MHz
在各方面都比下C7-1.0

只有使用POWERDVD,開啟硬體加速功能,
才能在DVD方面贏過沒有L2快取Celeron M 600

為什麼勒?
我歸因於P6微架構,確實是個好架構,再加上INTEL的調教、製程進步
所以很輕鬆的就有好表現
所以我當初也確實以為沒有快取的賽揚,沒搞頭
直到我們的版子真的拿在手上,才改觀
(畢竟以前的沒有快取的賽揚300...是個笑話)

也因為是IPC,不可能測轉檔之類高度密集的多媒體運用,所以沒有快取的缺點
反到在IPC這塊領域沒有造成太大的致命傷

當然沒有L2快取,賣點怪怪的
所以我們是有做兩種版本,
1.OnBoard Celeron M 600,給低效能的客戶使用
2.做socket給客人自己買cpu來安裝 (因為那時候cpu不好買...)

我自己去在y拍買了1.3的Celeron M 1m快取,回來用
bt機/伺服器,都很好用~
文書上網DVD,樣樣行,打跑跑卡陰車之類的低需求3D也很OK

溫度?其實測試的結果是fanless就可以,
在測試環境85度都可正常運作不當機
在測試溫度零下40度,可開機

cpu溫度的話,c7跟Celeron差不多,北橋則很明顯是INTEL較低溫。
不過溫度高歸高,兩者都不會當機,只是不小心摸到散熱片會燙到而已

3D效能,855GM比CN800/CX700高,但是都比不上現在桌上型的整合晶片,不值一談
(如果我家技術長肯放AGP上去,就很完美了...可惜)

C/P值高的,我覺得是現在在Y拍出現的EPIA C3的版子
有多餘的SDRAM,一張板子才1300-1500上下,其實可以考慮

現役的C7/INTEL ITX的版子,其實都還是貴
畢竟開發時就鎖定工業用,定價、用料都比較高....
插個話,它漲了好幾天了,今天又漲停了,投資人好像看好Nano耶...
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