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市佔突然竄快的原因?

fedora wrote:
至於INTEL為何不投資7奈米、5奈米?其一是它不做代工,花大錢買光刻機只為生產自家芯片有點不划算。
其二是自大心態,擠牙膏心態,認為14奈米可與AMD這個萬年吊車尾的一拼,給你7奈米又如何,反正農業機械架構還不是扶不起阿斗。怎料AMD殺出秘密武器 RYZEN架構,再加上7奈米加持,差點把INTEL打趴在地上…

您說的故事精采, 我來補一點.

當初, ASML 先後找了 i社, SS, 要共同開發 EUV, 都被拒絕.
理由可能大不同. 有關鍵點還不是使用 EUV 問題; 有不划算(不論是哪一部份不划算).

是 GG 無畏地說 ok. 這和當年拒絕 IBM 的工藝開發案, 有同等地位的勇氣.
(IBM 後來轉去害了 U公司, 這是另一個故事, 種下了永遠追不上 GG 的禍根.)
沒錯! ASML EUV 是在 GG 的廠內開發完成的, 不賣給 SS 也是剛剛好而已. 有賣給它就要偷笑了.

請多點信心給 GG, 台灣不是沒有 IC 設計團隊, 只是沒有米國的優秀.
(GG 的設計部門獨立為創意電子, 現在廠區間穿梭 Bus 還有經過創意這站.)


光刻機是我國大陸淪陷區的稱呼法! GG 內稱呼為: 曝光機.
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都是 ASML 的股東嗎?

回答:嚴格說,現在答案也是否定的。

評論:自媒體意淫的 “因為台積電是 ASML 的股東,所以……” 這種話是不成立的。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我在《什麼阻止了18寸晶圓》一文中提到過, 2011 年是 G450C 成立的時間。ASML 要在 18 寸光刻機和 EUV 上兩線作戰,實在沒那麼多錢。而且 EUV 的風險巨大,造出一堆廢鐵的概率也不低。 因此 2012 年 ASML 提出了客戶投資計劃,拿出 25% 的股份請主要客戶做聯合投資,那時 ASML 市值也只有 200 億美元。注意,這其實是風險投資,是當時最窮的 ASML 主動發起,而不是三巨頭主動投的。 英特爾率先認購了 15% 。但是,其中 10% 是對 18 寸 晶圓 光刻機的投資,只有 5% 是對 EUV 的投資。台積電認購了 5%,三星想了半天只認購了 3% (放棄了 2% )。很明顯,當時三巨頭對 EUV 其實都不大看好。因為技術難度實在是太大了,事實上開發了 10 年也只做出來個問題極多的原型,這幾乎算是人類做過最突破極限的事情了。 這個投資大概率是給 ASML 面子。台積電在2年半鎖定期一到,就急忙賣掉了全部股份。那時是5年前, EUV 光刻機基本上還不能用。由於 18 寸 晶圓 的難產,英特爾投資興趣也索然,隨後它每兩至三年減持一半,目前也已經全部賣光了(英特爾財報有提到)。三星應該當年對 EUV 最不看好,所以投資最,晚認購也最少。三星在 2016 年減持了一半,剩下 1.5% 。但有趣的是,三星這 1.5%倒是目前有很大可能還持有,是唯一享受到 ASML 股價翻7倍的投資(因為低於 5% 不需要公示)。
fedora wrote:
台積電是贏在7奈米製(恕刪)


RYZEN是J.K研發設計出來的然後留給了AMD
只能看他跳槽後在離開前有沒有留下什麼給intel
他是現在X86處理器戰爭的關鍵人物
製程的進步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技術人員+機台+耗材+knowhow=燒錢
如果那麼簡單,對岸隨便喊喊什麼晶片都馬出來了
而且,就算你燒錢也未必能燒出結果
越精密的晶圓容錯率越低
有時候一個小問題為了要解決就花了幾乎一整個月
效能變強東西比對方便宜功耗又比較好
當然就竄起來了阿
很難理解嗎

如果你不是盤子
或是有品牌偏好
一定知道要怎麼選
stephenchenwwc wrote:
是 GG 無畏地說 ok. 這和當年拒絕 IBM 的工藝開發案, 有同等地位的勇氣.
(IBM 後來轉去害了 U公司, 這是另一個故事, 種下了永遠追不上 GG 的禍根.)
沒錯! ASML EUV 是在 GG 的廠內開發完成的, 不賣給 SS 也是剛剛好而已. 有賣給它就要偷笑了.


Immersion litho也是台灣之光
林本堅提出的
沒申請專利讓I與SS不能用算佛心了

沒有林本堅
光玩那個157nm波長
落入silica 吸收光譜的製程
摩爾定律就走不下去了~

反正I社也早已習慣+++到底的製程了⋯
6700K --> 7700K 這兩代的轉變,可以100%確認,這家公司真的在養老。
Ryzen 上市的同年11月,宣傳多核無用論的 Intel,緊急推出六核的8700K 出來應戰。

第11代CPU,最高只有八核,若沒猜錯的話,這是硬拉時脈/功耗&熱大幅上升;
而 Intel 會拿提升時脈後的CPU,遊戲效能上升,以玩遊戲的第一選擇,做為市場宣傳的口號。

註:當消費者家裡的電,都不用錢的;干脆水冷,改成液氮系統。

xhideto0930 wrote:
就是AMD推土機架構積弱不振那幾年 讓Intel過好幾年的歡樂獲利時光拼命擠牙膏 開發下一代製程 但有點鬆過頭了 Jim Keller離職後 有篇訪談裡面有談到 Intel研發人員對於新架構興致缺缺積極度也不夠 只想繼續改舊架構繼續撈
yakerwebstudio wrote:
光第一句話就知道樓主(恕刪)


真是不好意思,以前沒在follow CPU這一塊新聞,剛好公司有個課講到AMD的反擊,也看到非凡電視有這個相關報導才起了興趣,想說以前都是Intel市場為主....
fedora wrote:
台積電是贏在7奈米製(恕刪)


一看就知道不在半導體業界的人才會講出來的話

- gg第一代7nm完全沒用到EUV,後來的7nm+/6nm,EUV也只有幾個關鍵製程有用到
考慮產能等,EUV那時也還是不成熟的量產機,無法所有製程都導入

- Intel不是沒投資先進製程研發
事實上以電晶體密度來說,
intel 10nm= gg 7nm,
intel 7nm= gg 5nm
(至於gg為什麼膨風??其實先亂膨風的是三星的14nm,
gg只能輸人不輸陣)
現在問題是intel先進製程難產,
以10nm來說,從2014~2016有消息,到GG 7nm宣布2017量產時intel也還是延後
到2019勉強擠出了10nm做為行動U版的CPU,今年推出改架構的10nm tiger lake
但高效能版還是14+++++++++++
商業上良率只是一環,良率不達標不計血本硬出最多就犧牲財報難看賠錢賣
(最好例子:PS3的藍光)
商業上更重要的是時程,無法在正確時間推出產品就會錯過商機
(這也就是為什麼各大公司對schedule這麼看中,錯失商機就等於沒機會賣出商品)
以intel的狀況,良率產能一向沒辦法做到跟gg有拚
更可能的狀況更像是做出來的10nm技術規格並沒達到宣稱目標(壓過gg)無法準時量產
這另一個層面也可以從11代tiger lake看的出來,同功耗下根本無法贏過R5 4500U
更何況今年gg 5nm已經量產給蘋果,3nm明年就能量產,
intel自己CEO在夏季財報發布會時程承認7nm得延後到2022...........


- EUV歷史:已經有人提過了不贅述

而AMD,轉為fabless很大關鍵就是丟掉了阿斗晶圓廠(現在的GF)
看看GF市場上的節節敗退(2018開始退出7nm以下競賽+不停賣廠),
現在還正式營收被聯電追過去了,不得不說當年推土機時代毅然分拆是正確決定
只是合作協議讓AMD陣痛了快十年,現在全面轉gg+遊戲機&Ryzen架構讓AMD又重返榮耀
alumic wrote:
6700K -->...(恕刪)


這就是為何蘇媽今年Ryzen 5xxx要特別強調遊戲效能上也勝過intel
當intel連最後的利基都沒了,CPU對上AMD就完全沒有賣點可言

尤其現在遊戲直播主興起,
對硬核玩家與直播主來說,開遊戲同時跑其他軟體根本家常便飯
- 即時通訊軟體組隊 : Discord
- 直播軟體 : Twitch
- 事後的精華剪片轉檔
這些都是吃多核的部分也是AMD的強項
再加上AMD連單核遊戲效能都贏價格也沒比Intel貴,
所需電源散熱也不若intel高
Intel完全成了CP值超低純賣信仰的選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